如何评价敦煌遗书发现者王道士的功与过?
无论如何,在敦煌的历史上,一个人的名字将永远和莫高窟同在。他就是王道士,俗名王圆篆。
王圆篆这个名字我最早是从余秋雨先生的《文明的碎片》这部著作中获得的。余先生笔下的王道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融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眇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降这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美丽的敦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幸?圣洁的敦煌,为什么会被一个龌龊的道士所亵渎?多难的敦煌,每一个爱你的人,都不能不在心里流血。
来到莫高窟,最想看的就是雕塑大佛,壁画飞天。然而,心里还有个结,就是要看看这位一百多年前的王道士,看看他当年是如何用那眇脏的手,出卖我们的敦煌,接过外国冒险家散碎的白银。
莫高窟距敦煌市区只有25公里,汽车用了不到一个小时。沿隧免不了又是沙山,戈壁。然而,当我们看到一座凸起的山峦下有绿阴的时候,大家就知道,莫高窟到了。这天的气温大概有近40度,下了汽车,马上感到热浪袭人。这天的游人非常多,尤其看到那么多满脸惊讶和兴奋的外国人,你就会感到敦煌在世界上的地位,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的变幻甚至朝云暮雨早就习以为常,最多只是淡淡地“哦”上一声,再说一句“原来如此”。然而,在莫高窟,在藏经洞,真实的王道士还是让我大吃一惊。
王道士发现的藏经洞是莫高窟中的第17号窟,这个窟实际上是16号窟里面的一个小洞,高只有1.6米,宽只有2.7米。如果按面积来计算的话,只有7平方米略多一点,还没有普通老百娃一间屋子大。如果按体积来计算,这个洞窟就更小了,只有11.664立方米。如果用来装水的话,可以装11664千克,价值人民币12元左右;如果用来装黄金的话,可以装225115千克,价值人民币2.25亿元左右。但是,这却是一个藏经洞,装了整整5万卷,而每一部卷都是无价之宝,我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这个洞原为唐代河西僧洪巩和尚的禅窟,现在里面还有他的石像。大约900多年前,莫高窟的僧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把千百年来存放在莫高窟的经书、绣像和日常文牍搬进这座石窟中,然后小心翼翼地封上洞口,画上壁画,后人很难发现,然而却被王道士发现了。这应该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因为这个发现,敦煌更神秘;因为这个发现,敦煌走向世界;因为这个发现,诞生了敦煌学。现在,凡是来莫高窟的游人,无不在这座神秘的洞窟前久久驻足浯。
第16号石窟前有一个建筑名叫三清宫,是王圆篆所建。经翻修,现在成了敦煌藏经洞陈列馆。在这里,我看到了王圆篆的照片。这大概是我们能看到的王圆篆的惟一的一张照片,王圆篆穿道袍,身材矮小,脸上满是戈壁的风沙和岁月的雕痕。
王圆篆祖籍是湖北麻城人,他出生在陕西。因为躲避战乱。王圆篆流落到甘肃酒泉,为了生计便出家当了道士。后来王道篆四方云游,于1892年左右来到敦煌,在三危山下发现莫高窟。这时的他已年过四十。
当时的莫高窟已经失去往日的风采,一片荒凉。从元代以后,莫高窟逐渐衰败,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僧人离去,鸟儿飞走,就是路的人也匆匆而去。但是,瘦小的王圆篆却留下来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婀娜的飞天?还是慈爱的大佛?抑或是那注定由他来发现的藏经洞?
王道士留下来了,他大概还不知道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做伟大,但他却发现莫高窟是他真正可以为之献身的地方。
他真的留下来了,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政府也没有给他一分钱。王圆篆尽力了,他每天都在辛勤地清理流沙,仅其中16号一个洞窟的淤沙清理,就花费了他近两年的时间。他发誓要使莫高窟窟重现昔日的辉煌,这大概是王道士平生最大的愿塑了.他所做的一切都围绕着这个宏愿。我走在奠高窟的土路上,仿佛看到王道士那蹒跚的足迹,一担担挑着淤沙,烈日下,他滴落的汗水闪者金光。
来源:() - 莫高窟探寻王道士的功与过_格言泰勒_新浪博客
1900年5月26日,这是王道士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天,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够像王道士这样幸运,王圆篆发现了藏经洞。这本是改变命运的一天,这本是震惊世界的一天,然而,在荒凉的敦煌,在死气沉沉的中国,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天还是那样的静,风还是那样的吹,月还是那样的照,星还是那样的闪,王圆策还是伴随着那难耐的寂寞。
我们不是喜欢填补空白吗?我们不是喜欢世界第一吗?我们不是喜欢无私奉献吗?王圆篆填补了空白,王圆篆是世界第一,王圆篆是无私奉献。然而,那时的中国,一个正在衰败的中国,谁会把一个小小的道士和他那小小的发现放在心上呢?
只有王道士感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朦胧中,他还是认为这是一桩大事件。他冒酷暑,步行50公里,向敦煌县令汇报,并奉上经文两卷。然而不学无术的严知县却视为废纸,毫不理会。
王道士守着经文整整三年,又一位知县上任了,王道士再次上报。这位汪知县总算高度重视,并亲自到莫高窟查看一番,指示王道士要好好看管这些经卷,然后打道回府,再无下文。
王道士还是不肯死心,他断定这些东西定是宝物,于是便带上两箱经卷,日夜兼程八百里,赶到安肃,拜见道台廷栋,这位大人倒是仔细看了,但是无论怎么比较,也还是觉得经文上面的书法不如自己的好。
王道士困惑了,难道自己发现的经卷真的是一堆废纸?难道这些官府老爷不识宝物?于是王道士斗胆给清官的老佛爷写信,希望能引起朝廷的重视。然而,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早已自顾不暇,哪里顾得上什么藏经洞呢?
该说的,王道士都说了;该做的,王道士都做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责备他呢?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来了,他用200两银子换走了24箱经卷,历时一年多才运出中国。1908年法国的汉学家伯希和来了,买走了6000余件写本。1909年,当这位伯希和将一部分敦煌精品带到北京的六国饭店公开展出的时候,人们争相观看,没有人认为这是我们中国的珍宝,没有人提出质疑,没有人认为这是强盗行径,反而认为伯氏的行为是正常交易,我们的民族慷慨得令人吃惊。
接着,日本的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的鄂登堡,美国的华而纳等纷纷前来,带走大量的经卷。中国的大门就是这样敞开着,没有一个过问,也没有人来阻止王圆篆,说这些经卷是国宝,不准出卖。
我想,王圆篆之所以用这些经卷换来一点点银两,自有他的理由,大概这些外国人以自己的学识和对佛的虔诚以及对这些经卷的珍爱打动了王道士,大概他想应该让这些经卷公之于世。还有,王道士发誓要修复莫高窟,他需要钱财,但不是为自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外国人所掠走的那些敦煌经卷,目前都在这些国家的最好的博物馆里得到最好的保管,无一损坏。
中国人的崇洋媚外大概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外国人说好了我们便说好,外国人喜欢了我们便喜欢。于是,当外国人频频光顾莫高窟之后,人们才恍然大悟,洋人如此喜欢,想必是好东西,于是便千方百计窃为己有。有的拿去求官,有的拿去卖钱,有的变成自己的私家藏品。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做出决定,把剩余的经卷全部运往北京保存。然而在运送的途中,又大量散失。
这一切,究竟是谁的错?为什么一个王朝的昏聩要由一个道士来负责?为什么一个民族的愚昧要由一个道士来承担?
是的,他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他为什么必须做得更好呢?他已经尽力了,他无怨无悔地在敦煌守护了40年,我们还能要求他什么呢?当一个民族都在浑浑噩噩的时候,一个矮小的身躯站立起来,这已经就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了,我们还能要求他什么呢?
我为王道士感到委屈,更为我们这个民族感到悲哀。每当那些人自恃高明,大言不惭地指责我们先人的局限的时候,我都为他们感到羞愧。我不喜欢激情,更不喜欢以感情代替历史。
当夕阳快要落下三危山的时候,余晖照射在一座素朴的道士塔上,这就是后人为王道士所修的莫高窟中最大的一座塔,塔上记录了他的功德。在夕阳的照射下,让人肃然起敬。
王道士,我感谢你,我们这个民族也应该感谢你。历史会给你一个公正的评价,这一天也许不会太久。
无怨无悔地守护着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为何会被视为千古罪人?
王道士为什么成为千古罪人?那是因为他挖到了藏金洞之后,将中国的珍宝卖给了外国人,让中国造成了难以计算的损失。这就是王道士为什么是千古罪人的原因。中国的珍宝就应该在中国的土地上,被中国人珍视和欣赏着,而并非让外国人保护着。同时珍宝的流失也是中国遭受屈辱的证明,这真让中国人痛心。不过现在中国强大了,希望能够将中国的这些宝藏尽数回归到中国的怀中,我们失去它们的时间已经够长了,我们一定要寻回它们。王道士虽然是千古罪人,但他也是第一个在近代以来保护敦煌莫高窟的人。帮他选择在敦煌莫高窟定居之后,就主动将香火钱用于建造和维修敦煌莫高窟的花费上,他还主动清理洞穴里面的积沙,也恰巧发现了藏金洞里面的宝藏,他选择用莫高窟里面的宝藏换更多的钱财,来保护维修和开凿敦煌莫高窟,他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他不仅没能维修好敦煌莫高窟,反而让中国失去了大量的珍宝。中国失去敦煌莫高窟珍宝的时候,那时中国正式动荡的时局,它被一些白匪随意在壁画上乱涂乱画,用烟熏的壁画,无法看清楚它的原貌。它又被美国人随意到搬走彩雕。这时的中国是多么的弱小,不敢有一点反抗。在1994年,中国成立敦煌莫高窟研究所,开始正式对莫高窟进行保护和研究。在1987年敦煌莫高窟正式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并且申请成功。总之,现在的敦煌莫高窟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敦煌莫高窟拥有非常久的历史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保护和守护的东西。清朝时期,政府腐败,国家动荡,人民生活在战乱之中,中国被西方列强抢去了许多珍宝。但今日之中国,这头雄狮他强大起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正面与中国较量,然而这么强大的一个国家,却在曾经失去了那么多的珍宝,这是让多少中国人痛心的事情,我们要努力将这些珍宝寻回,并好好保护它们,让中国人的子孙后代都能欣赏它们。
王道士曾四处呼吁保护莫高窟国宝,为何最后自己大量盗卖?
我认为王道时曾四处呼吁保护莫高窟国宝,但是最后自己却大量盗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就是他一开始上报的时候没有引起国家的重视。其次是自己的贪心使然。最后是当时的大环境就如此。
1.他一开始上报的时候没有引起国家的重视
其实我觉得王道士是一个特别爱护国家文物的人。尤其是这些经书,我觉得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道士。王导是在一开始发现藏经阁里面的珍贵的经书的时候,他是非常积极的向上上报的。但是他所在地的官员都没有重视的。
有一个官员是根本不重视,还有一个官员表示书很珍贵,然后就把它封起来就没什么事了,还有一个官员甚至嘲讽这书法写的还没有他写的好。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下,王老师也守了这些书七年。这七年他可能经过很多次心灰意冷。最后心彻底凉了,也就想开了。
2.自己的贪心使然
我觉得王道士倒卖经书肯定还是有自己的贪心作祟的。但是他并没有把他们这些宝贵的经书买到很高的价钱,而是看有缘人,然后给他一个适当的价钱。我觉得按照这种做法还可以,我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守了这些东西这么多年,肯定心里也很疲惫了,然后国家还不重视。
3.当时的大环境就如此
到最后国家虽然重视起来,要把这些宝贵的经书运到京城,但是当时这些文物已经被很多外国人买走一部分了。而且在往京城走的路上每路过一个关卡,当地的官员就要搜刮一部分,我觉得这简直称不上护宝,就是损宝。这些文物被这样对待,还不如就让王道士卖给有缘人。
如何评价既盗卖又保护敦煌文物的王道士呢?
王圆箓,出生在陕西,因家乡连年灾荒,生活所迫,出外谋生,流落于酒泉。在此期间入道修行,人称王道士。王道士走进莫高窟的时间大约在1892年左右,当时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圣宝窟无人管护,一片残破,受到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觉自愿担当起了“守护神”的重任。
而此时的斯坦因,一个近乎疯狂地迷恋科学探险和古代文明的探险家,以探险的名义来到敦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次的敦煌之行,让斯坦因的探险生涯达到了顶峰。他以玄奘的名义,从王道士手里,骗走了一大批轰动世界的文物,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敦煌藏经洞事件。斯坦因在自己的著作中,详细的记录了他是如何获取王道士信任的:
“在中国,只要一谈起玄奘,对方无论是学者还是文盲,我总是与他谈得很投机,玄奘一直是我的中国保护神。王道士显然也喜欢听我谈论他,在一个满是佛像的环境里,我开始向王道士谈起我对玄奘的崇拜,我尽可能细致入微地描述玄奘漫长旅途中的风土人情,王道士的眼神,最终流露出了一种近乎入迷的表情。当我们忙了一整天,离开王道士的那个洞窟时,我有机会与他就我们共同的偶像做了一次长谈,我声称是玄奘的在天之灵,让我来拿走这批数目巨大的藏品,这些藏品,有些可能与他到印度的朝圣活动有关”。
最后,斯坦因用了三十七个夜晚,在敦煌的这个洞窟,运走一万多卷经书写本,五百多幅绘画,二百三十多捆手稿,在中国学术史上,这是极其悲惨的一页,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次影响深远的文物大掠夺,斯坦因竟然恬不知耻的以玄奘的名义进行。如今这些敦煌文物,主要入藏英国博物馆、英国图书馆和印度事务部图书馆,以及印度德里中亚古物博物馆(今新德里的印度国立博物馆),想要再回归中国,不知还要等多久?
莫高窟卖文物的王道士结局如何,为何说国人欠他一句“对不起”?
是的,因为他根本没有去破坏和拿文物去贩卖,而是被我们误会了,我们需要给他一句”对不起“。
王道士是湖北麻城人,本名王圆箓。在光绪二十三年至敦煌莫高窟,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积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为保护莫高窟,他向各级官员求助,甚至冒死向慈禧上书。他把文物卖给斯坦因等人,所得钱财全部用于保护洞窟。即使是卖出的文物,也在各国博物馆得到了妥善保存。
王道士在接受莫高窟的时候,这个地方已经是被世人遗弃的一个地方,他只是捡起来被人遗弃的地方,细心的保护和打扫起来,没有想到的是里面有那么多的历史文物。他为了能够将这个地方发扬起来,自己默默的守护了7年。
正当自己干得火热的时候,有外国人到来,这批外国人拿着清朝的护照,派兵保护他们来到敦煌的。这样让这个王道士也没有办法,人家有官文在手,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看门人,怎么会有权利来阻止这些洋人呢?
直到9年后,敦煌珍品《尚书》死卷、《老子化胡经》、《沙州图经》等等在北京展出,朝廷这才后知后觉,在震惊之余赶紧去敦煌把剩下的运回来。然而,清政府与其说是保护,不如说是破坏,所运经书每到一处就会失窃一部分,为了掩人耳目,甚至把书撕成两半,一卷冒充两卷。反观流落出去的文物,却得到及其妥善的保护,我们不觉得尴尬吗?
明明是王道士自己一人在默默的守护和付出,最后却把罪责都落在他的头上,他是不是非常的冤枉。这件事是国之大事,就算是担责任也不是一个个人能够担当的,我们的确是欠他一句”对不起“。
如何评价既盗卖又保护敦煌文物的王道士?
“看起来他是一个很古怪的人,非常胆小怕事,还不时流露出一种令人讨厌的狡猾表情”,初次见到王道士,斯坦因这样评价。
这个已经在历史上留下骂名的王道士,是湖北麻城人,大约出生在1850年,小的时候曾读过几年书,后因家乡灾荒而外出逃难。1875年以后他在甘肃西部的肃州(今酒泉)当兵,退伍复员后就地出家当了道士。后来,他离开师傅向西云游,大约在1899年前后来到敦煌,慨然叹曰:“西方极乐世界,其在斯乎!” 他从此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此时,窟前有三所寺庙,即上、中、下寺,上、中两寺都被西藏的喇嘛占据,人生地不熟的王道士只能在以千佛洞为主体的下寺住下,以化缘募捐、收香火钱、超度亡灵做法事等方式作为生活来源。光绪年间,像王道士这样依附佛教、寄居佛寺的做法,在肃州、安西、敦煌一带是很普遍的。在当地站稳脚跟后,王道士开始着手改善居住环境。
他在水渠的边上种植了一排排的小杨树,极为小心翼翼地照看着这些小杨树”。王道士种的这些杨树,几十年后都长成了参天大树,荫护了几代莫高窟人。他还“积卅余年之功果,费廿多万之募资”,逐步整修了破损的洞窟,并将其中的一小部分改造成了道教太清宫,使“佛像于焉庄严,洞宇于焉灿烂”。但是,王道士的做法也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洞窟间的隔墙被打通以方便往来,许多佛像也被改造成了道教灵官。
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后,没有立刻报告官府,而是将洞腾空,寻找一些值钱的东西。他甚至还将藏经洞西壁上的《大中碑》抠下来,转移到莫高窟第16窟的甬道里。他曾选出一些书法精美的佛经写卷和漂亮绢画送给附近的官绅和士大夫们,以换取一些功德钱。据说,他最早的赠送对象是驻扎酒泉的安肃道道台兼兵备使廷栋。但在自负的廷栋看来,这些古代写经的书法还不如自己写得好,这使“王道士颇沮丧,弃之而去”。后又多次协助一些大小官员和外国强盗盗取文物。
敦煌文物多次遭到洗劫,与当时政权腐败有着很大的关系,既无心也无力保护自己文化的精华,王道士只是一个无知与自私的小人物缩影,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背负千古骂名确实有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