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邓恩铭是谁?
邓恩铭(1901-1931),中共一大代表,山东中共党组织的创始人。男,1901年生,水族,原名邓恩明,字仲尧,化名黄伯云、丁友民、丁佑民、丁又铭、尧钦、建勋等,贵州荔波人。
邓恩铭的精神是什么
邓恩铭对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始终信念坚定、百折不挠,是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杰出代表。
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让邓恩铭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认识到只有组织发动群众向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坚决斗争,才是救国的唯一途径。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则使他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威力,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所在,逐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21年,他与王尽美等人在济南发起成立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7月,参加中共一大,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同时也使他开阔了眼界,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邓恩铭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在他的一封家书中有很好的体现。1924年,他在给父亲的家书中写道:“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故有负双亲之期望,但所志既如此,亦无可如何。”家人把他送到外地求学,原期望他读书做官,光宗耀祖,谁知邓恩铭视名利如粪土,其所“志”是他毕生追求的共产主义事业。
邓恩铭受什么刑?
邓恩铭受绞刑。
1927年4月,邓恩铭赴武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毛泽东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介绍山东工运、农运情况。
1929年1月19日,邓恩铭从淄博矿区返回济南,由于王复元、王用章叛变,邓恩铭在济南再次被捕入狱。1931年4月5日,邓恩铭和战友们被押到济南市纬八路刑场实施绞刑,慷慨就义,时年30岁。
邓恩铭的崇高理想:
在一中求学期间,邓恩铭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齐鲁书社是他常去的地方。在这里,邓恩铭大量阅读了介绍苏俄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还结识了一批志趣相投的伙伴,王尽美即是其中之一。
这群少年在不断的学习与交流中成长起来,并组织成立了“康米尼斯特学会”。为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广泛吸收革命青年,邓恩铭、王尽美等在1920年11月成立励新学会。
出版《励新》半月刊。1921年一大召开,邓恩铭被推荐作为济南代表与会,成为一大代表中最小的、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
邓恩铭对革命的态度是坚持到底、义无反顾的。1925年5月和11月,邓恩铭两次被捕入狱,虽在组织和家人的营救下出狱,但艰苦的环境和常年的奔波让他患上肺结核病和颈部淋巴结核病。即便身患重病,即便家人一再反对,只要身体稍有好转,邓恩铭便又投身到党的工作中去。
邓恩铭几几年上的战场?
邓恩铭(1901年1月 -1931年4月5日),又名恩明,字仲尧,水族,贵州荔波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他没有正式上战场,主要是从事工人运动。
详情参见百科:邓恩铭
邓恩铭《诀别诗》怎么翻译
邓恩铭《诀别诗》。
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
不惜为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翻译:三十一岁的光阴年华转瞬即逝,(只可惜)壮志未酬却是(再也)无可奈何了。不惜让我自己身先士卒的赴死,(还望)后继有人(有后辈们)可以频频的前仆后继(投身于解放事业中),以用来慰问我九泉之下(的灵魂)了。
人物生平
1901年1月5日,出生于贵州省荔波县玉屏镇水浦村一户水族家庭。
1915年,当反日讨袁的爱国运动波及荔波县城的时候,忧国忧民的邓恩铭积极投入到运动中,开始参加政治运动。
1917年9月,邓恩铭背井离乡从贵州荔波来到山东济南,投靠在山东任县官的叔父黄泽沛(黄泽沛的父亲原名邓锦臣,是邓恩铭的祖父邓锦庭的同胞兄弟,儿时过继给姑母家而改姓“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