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您一起探索知识星空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生活常识知识百科综合新知学习探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新知

畹町镇(畹町镇的图文介绍)

发布时间:2023-09-08 11:22责任编辑:吕小小关键词:

大家最近是不是在找关于畹町镇或者(畹町镇的图文介绍)这类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的同事,沟通了很长一段时间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畹町镇(畹町镇的图文介绍)的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对“畹町镇(畹町镇的图文介绍)”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摘要:

畹町镇位于瑞丽市东北部,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辖镇。东经57°58′~98°10′、北纬24°02′~24°08′之间。镇境东北与潞西市(芒市)接壤,东南与缅甸九谷市相邻,西北与瑞丽市姐勒乡隔江相望;东部有广董通道,中部有畹町口……

本文标题:

畹町镇(畹町镇的图文介绍)

正文内容:

畹町镇位于瑞丽市东北部,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辖镇。东经57°58′~98°10′、北纬24°02′~24°08′之间。镇境东北与潞西市(芒市)接壤,东南与缅甸九谷市相邻,西北与瑞丽市姐勒乡隔江相望;东部有广董通道,中部有畹町口岸,西部有芒满通道,东、西通道和中部口岸公路均与亚太交通对接。面积103平方千米,坝区面积14.2平方千米,山区面积88.8平方千米。人口1.24万人(2006年)。辖3个居委会、3个行政村:民主、建设、新合;芒棒村、混板村、和平村。镇政府驻建设。地处滇西山原西南端,为中山型地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主要河流畹町河。主要河段为中缅两国界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无霜期358天,年均气温19.7℃,年降水量1644.3毫米。1938年8月,滇缅公路通车。为昆(明)畹(町)公路终点。国境线长28.65千米,距省会昆明733千米,距州府芒市82千米,距瑞丽市区23千米,是中国对缅贸易的国家一级口岸。

中文名:畹町镇

行政代码:533102102

身份证前6位:533102

长途区号:0692

邮政编码:678600

隶属政区:瑞丽市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云N

辖区面积:103km2

1、地方简介

畹町历史上是驰名中外的军事重镇,1938年滇缅公路建成通车,成为抗战期间我国与国际联系的唯一陆路交通要道。大批国际援华物资从畹町口岸入关运送到国内抗战前线,中国远征军20余万人两度从畹町出境转战于缅甸、印度等抗日战场。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期战争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它又是全国有名的“一城两国”、“一桥两国”。

2、历史沿革

畹町是傣语“太阳当顶的地方”之意,畹町见之于典籍,可追溯到汉代。明清分属勐卯安抚司和遮放副宣抚司。民国初沿之。1932年(民国21年)置畹町镇,隶属潞西设治局。1938年(民国27年)8月31日滇缅公路全线通车后,畹町成为中国西南重要的国际交通要道,云南省警务处在畹町设警察局。警察局为畹町的最高行政机关,属云南省警务处直管。1948年(民国37年)畹町警察局改为国际警察局。1950年4月29日,畹町和平解放。1952年12月6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畹町镇升格为县级镇,受保山专员公署领导。1953年改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4年2月成立畹町镇人民政府。1958年至1966年先后将瑞丽县混板乡划归畹町镇,将潞西县的戛中乡及新民乡的9个村寨划归畹町镇。1985年1月3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畹町镇建立畹町市,直属德宏州。1992年6月9日,国务院批准畹町市为沿边开放城市;9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合作区。1999年1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畹町市,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瑞丽市;2005年10月,云南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瑞丽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撤销芒棒乡和混板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城关镇,并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城关镇更名为畹町镇,新设立的畹町镇为副县级镇,管辖原城关镇、芒棒乡和混板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原城关镇政府驻地。

3、人文地理

热闹的目脑纵歌

畹町是一座袖珍的历史名镇,居住着汉、傣、德昂、景颇等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乡镇。

傣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中就有傣族先民的记载。汉晋时称之为“滇越”、“掸”,唐代称“金齿”、“茫蛮”、“绣面蛮”等,元明时期沿称“白衣”或“百夷”,清代及民国时期多称“摆夷”。本民族自称“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按照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景颇族起源于中国古代康藏高原的氐羌部落,后沿金沙江、怒江逐步南迁至今年云南德宏等地山区。1942年,今畹町辖区内始有景颇族迁至居住。主要集聚于畹町镇芒棒村委会下属弄弄村民小组和广董村民小组,共521人,其余零星分布于各个村民小组农场及城区。

汉晋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420年),今德宏一带居住着的“濮人”即为德昂等族的先民。德昂族原称崩龙族,自称分为“布列”、“烧买”、“饶景”等支系,1985年9月,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统一改称为德昂族。畹町德昂族以“烧买”支居多。至今,畹町镇有回环村民小组、芒另村民小组、芒棒村民小组、华我村民小组等4个德昂族、傣族杂居村寨。其中,回环村民小组被国务院列为边疆较少民族村寨。

4、行政区划

畹町镇区划

533102102001121建设路社区

533102102002122民主街社区

533102102003122和平街和国防街社区

533102102201220芒棒村

533102102202220混板村

533102102203122新合村

5、自然条件畹町镇

畹町地区以山地为主,最高海拔为1675米,位于芒棒村委会回龙山顶,最低海拔为778米,位于混板村委会畹町河与瑞丽江交汇处。畹町辖区面积为10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61.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步,光照充足。森林繁茂、花开四季。盛产水稻、小麦、甘蔗、蔬菜、玉米、西瓜。

6、经济概况

2011年,全镇实现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12946万元,同比增长3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24元,同比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4470元,同比增15.56%;

7、社会发展

镇区内有芒棒卫生院、混板卫生院(仁慈医院)两所医院,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2011年全镇参合率达到100%。

畹町镇系教育现代化乡镇,全镇有3所小学(含1个教学点)、分别是畹町小学,芒棒小学,混板小学,一共有教学班30个,在校生119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60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50.4%。入学率为99.6%,年辍学率0.24%,教职工95人,学历合格率为98.87%,专科学历占总数的79.8%。全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50人;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4个,在班129人,全区幼儿园入园(班)率达65%。畹町幼儿园严格遵守《幼儿园工作规程》,办园规模、条件、师资、食堂等符合指标要求。

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核心,2011全年全镇累计发放城市低保627户155.98万元;发放农村低保535户117.5万元;发放守土固边资金1634户95.589万元;医疗救助862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6.67万元。

8、基础设施

2011年,投资618.73万元,完成各类水利设施建设工程6件;投资288.1万元,完成弄片排涝沟渠1.4公里,江堤排灌沟渠0.6公里,建设涵洞3座,便桥17座;投资253万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86.81亩,配套机耕路三条2000米,灌溉沟4000米;全年危旧房改造273户,其中:拆除重建140户,补助资金284万元,加固改造133户,补助资金53.2万元;投资74万元,新建沼气池100口,新建卫生公厕1个,垃圾池1个。全镇有1个文化站,全镇16个自然村共有15个文化活动室。

9、附近景点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于2006年6月被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瑞丽江大桥东北约5公里处的山涧之中。“莫里”是傣语音译,意为“美丽的瀑布”;古人称之为“扎朵”,是傣语地名,意即“盲管式峡谷”;缅语叫“姐驮”;巴利语叫“八洞”;俗称“佛脚印”。

莫里三面环山,里面有一块近10多亩的平地,从大门漫步数十米,便见到一池热泉,积水盈尺,清澈见底,以手试之,温度适中。传闻这是当年野象为佛祖建造的浴池。温泉附近有老态龙钟、盘根错节的大青树,其下有座金色的傣式塔亭,内有一块囤箩石,在它倾斜于地面的岩壁上嵌有一个巨型“足印”,趾掌清晰可辨,这就是在南亚、东南亚佛教界享有盛名的佛脚印。足印长96厘米,前掌宽43厘米,足弓宽33厘米,后跟宽52厘米。信众涂以金粉,愈发栩栩如生。岩头烛光点点,香烟缭绕。塔亭后不远处建有大佛寺,每逢佛教节日,香客络绎不绝。

从佛脚印向西,过木桥而行,在不见天日的雨林中穿行约四公里,隐约听到不远处传来“轰轰”的跌水声,循声行至峡谷尽头,眼界也豁然开阔,巨壁齐天,在双峰对峙的广弄山和广马山之间,一条巨幅瀑布从60米高的绝壁上倾泻而下。这就是著名的莫里瀑布,瀑布下有小潭,潭水莹绿又透明见底,多余的潭水汇入扎朵小溪。据说,这里是中国负氧离子最高的一个天然森林氧吧。

瑞丽江

瑞丽江傣语称为南卯,意为“白雾笼罩的河”。因瑞丽傣语称为勐卯,所以也叫勐卯江,历史上又叫麓川江。

瑞丽江发源于腾冲县境内高黎贡山西侧的分水岭,最后流入缅甸境内汇入伊洛瓦底江。

在瑞丽境内长53公里。宽100-200米。两岸坝子平坦,土地丰肥,气候温暖湿润,是十分富饶的傣家鱼米多乡。

发源于腾冲县的大盈江,上游名为胆扎河,中游称槟榔江,流入盈江县旧城区下拉线之后始叫大盈江。从盈江县境南奔江口流出国境,进入缅甸的分伊洛瓦底江。

大盈江全长204。公里,盈江县境内长145。5公里。两岸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特产丰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在盈江县境内的大盈江,河床平缓,最宽处达1公里,因此水静波平,江中时有江渚、沙岛,生长着不少野鸭、天鹅等珍贵的水鸟。在近百里的沿岸,水秀山青,竹幽林茂,景色旖旎迷人。

江上有钢混桥一座,长1米,是云南省最长的公路桥梁之一。

姐告

姐告位于瑞丽市南4公里,总面积1.92平方公里。东、南、北三面和缅甸的木姐镇相连,距木姐镇中心仅500米。国境线长约4公里,有9座界碑,镇北横贯着一条东达腊戍、曼德里,西至八莫、密支那的公路干线。姐告是我国大西南地区通向东南亚、南亚的理想窗口和门户,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

姐告为傣语,意为“旧城”,相传元末明初曾有人在此筑城。姐告1987年被列为我国西部沿边实行双向开放的重点,1991年2月批准设立“姐告边境贸易经济区”。现在,云南50%至60%的边贸物资都要从这里进出,每天有15OO辆以上的车子要从这里来往,姐告已成为云南最大的边贸口岸。

从瑞丽到姐告要经过横跨瑞丽江的姐告大桥,该桥长470米,这是迄今云南公路上最长的桥,也是西南边境上最长的桥,所以被誉为“天涯海角第一桥”。大桥下波滔滚滚,两岸翠竹成林,一幢幢傣家小楼掩映在果木丛中,亚热带风光十分美丽。进入姐告,迎面便是一个大型雕塑,一条长1.5公里的宽阔大马路横贯东西,一幢幢傣式、缅式、中式、西式建筑异彩纷呈,商店里摆满了工艺品、化妆品、服装、金银珠宝等世界各国的货物,许多国家的客商在这里自由往来,投资交易,小镇日趋繁荣兴旺。

10、地方特产

云南鸡枞

鸡棕,又名鸡枞,是云南省特产的一种名贵食用菌,雨过天晴,鸡棕破土而出,形如钝锥,一两天后形体陡长,形如伞盖,呈棕灰色,即时采而烹食,其味最佳。其味鲜、甜、嫩、香直可与鸡肉媲美。相传明熹宗朱由校最喜欢吃云南鸡棕,清代乾隆时的大学问家赵翼随军入滇,吃了鸡棕后大为赞叹,记之曰:“老饕惊叹得未有,异哉此鸡是何族?无骨乃有皮,无血乃有肉,鲜于锦雉膏,腴于锦雀腹。”鸡棕之名,由此而传。

傣家撒苤

撒苤有两种:一种是苦撒,另一种是柠檬撒。最好吃的做法是将用棒子敲得一丝筋也不留的精瘦生牛肉捏拌上特殊的野香菜和韭菜,这捏拌,一定要将两者弄得几乎合为一体才算合格;而且这牛肉,必须敲击到口中也感觉不出肉粒来那种程度;这是整道菜的精髓所在,一点儿也马虎不得。如果是苦撒,就将牛肉生菜放到傣家秘制的苦水中搅拌均匀,用米线、肝片等蘸了吃。不过这菜有点怪,不是有特别接受能力的美食家,估计不能尝出它的好来。有点苦苦的,可以熟吃,也可以生吃,因个人嗜好而定。柠檬撒的蘸水采用当地产的柠檬榨汁兑成,特别开胃。

傣族葫芦丝

葫芦丝是簧管乐器,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

葫芦丝:簧管乐器,又叫葫芦箫。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

傣族的葫芦丝又称为“筚朗叨”,意为“带葫芦直吹的筚”,它是把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入葫芦。竹管下端,嵌有铜簧片,中间一根较长的竹管开七个按音孔,前六后一,可吹出由(g~g1)一个八度的旋律音,称为主管。其余两根是副管,只设簧片、不开音孔,葫芦柄端开有送气孔或插入一小竹管形成吹口,吹奏时,主管奏主旋律,副管发单音,形成和声效果,音色柔美悦耳。

阿昌族的葫芦箫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语称“泼勒翁”,意为“有葫芦的箫”。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副管分别长33和17厘米,在两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细竹条与主管捆扎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称葫芦箫为“拜洪廖”,3根箫管插入葫芦底部,用蜡封固,上端的竹制吹管仅长两厘米。尤为独特的是,主管除开有7个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还开有两个气孔。主管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着时,还可将副管堵住。

葫芦箫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近年来,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结束语:

以上内容就是畹町镇的图文介绍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畹町镇的相关知识,请收藏本网站!

知识推荐

星宁百科——分享生活小百科,一起学习探索新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558@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3782号-5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tsingnin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