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们从小就听到过一个十分矛盾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如梦魇一般的困扰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悖论一样,不论怎么解释都会有漏洞的出现。在民间以及科学界也一直有这两个派系的斗争,在各种论坛和科学期刊上吵得不可开交。
不过在如今这样的争吵可能终于要休止了,因为中科院终于传来了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确切答案,今天我们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亚里士多德的“先有鸡”理论
历史上最有名的认为先有鸡的人就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自己的文章中曾经提出来了这样的一个观点“无父无母而降生”是一个明显违背自然科学的过程,任何物种的出现都需要其他物种的繁殖过程作为铺垫。
交配,受精,生产这些过程都不能少,这种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
而如果世界上先有蛋的话,那么蛋也一定是经过了交配并且从母体当中生产出来的,严格来说蛋也有父母,所以世界上先出现的绝对不会是蛋,而是生产蛋的鸡。
亚里士多德的这番理论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他也并没有给予我们一个关于鸡的来源的合理解释。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鸡这样的生物一定也有父母,而在这之前它们也肯定是蛋。
如此推倒下去无穷无尽,我们又陷入了死循环。所以哪怕是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学术权威也并没有统一人类关于这个问题的的思想。
达尔文的“先有蛋”理论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认为,生物的形态改变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其本质原因是因为他们自身内部的基因出现了变革,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也是每个物种都要经历的必然阶段。
鸡这样的生物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产生了基因上的变异,在这之前他们肯定和现在的形态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产生了基因突变的鸡,并不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体态,而是将自己下一代的基因链条进行某种程度的修改。
这种修改直接作用到下一代的身体特征中,所以,已经产生了基因变异但自身身体还没有产生变化的鸡,产下的已经基因突变的蛋就是现代鸡的来源,因此达尔文认为世界上是先有的基因突变的蛋才有现在的鸡。
这样的说法显然更为科学,但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也在某种程度上认为生物的进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产生了基因突变趋势的鸡,并不可能在一瞬间就将自己的下一代的形态变成和现代鸡一样的模样。所以先有蛋的理论,其实也是有着很大漏洞的。
中科院的观点
中科院的有关人士将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的结论论文发表在了相当权威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这项研究在当时也激起了科学界以及社会界的广泛关注。
文章主笔人殷宗军表示,生物的进化确实是一个相对较为缓慢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的持续时间内,生物所产生的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许多人的惯性思维之下都认为生物的进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积累能量条,只有这个能量条满才会产生具体的进化。
事实上每一代生物与其上一代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从而产生细微的区别。所以每一次繁殖都可以被看作是进化。
如此看来,中科院还是相对较为认可达尔文的观点,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当前社会是生物界无可置疑的权威,也是无数研究得以发展的基石。如果这些证据还不够的话,中科院还提供了一枚在6.1亿年前发现的化石。
古老的化石
中科院的研究人员们向外公布了一颗距今足足有6.1亿年的化石,为了对这枚化石进行扫描,中科院动用了一种名叫超高分辨率同步辐射三维无损成像的技术。把这枚化石内部的整个结构都进行了重构,然后人们惊喜的发现在这枚简单的化石胚胎中有着类似现在家禽类动物的特殊发育机制。
也就是说在6.1亿年前,相关动物的胚胎就已经形成了能够生产出现代家禽的具体生物构造。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个世界上先是有了可以培育出鸡这样生物的蛋,才有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现代家鸡。
这枚化石带给人类的是对6.1亿年前的生物胚胎构造的理解,既然在当时的生物胚胎就已经具备了和如今鸡蛋类似的内部结构。那么,这个维持了不知道多长时间的争论,也就终于可以画上句点了。
因为从理论上来说,这些蛋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可以孵出与现代家禽类似的鸡的,而产下这些蛋的,则很有可能不是与现代家庭类似的鸡。所以,以目前最为科学的理念来说:是先有蛋再有鸡。
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个问题困扰了不知道多少代人,哪怕我们目前终于找到了一个相对较为科学的答案,但是在社会各界还是有反对的声音。
这种争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求知若渴的好奇心,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看似无厘头的疑问当中,我们人类的文明以及科学才能得到更大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