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明一下,题目没有写错。这个词正确的写法是“文身”不是“纹身”。如果在语文考试中写成“纹身”一定是错误的。但是由于现在“纹身”这个词更加形象,日常和网络中使用越来越普遍,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最近已经不再把“纹身”当成错误用法了,而是作为文身的俗称或通称。是不是感觉很长知识?
其实“文”最初就有文身的意思,后来文又演变出来文字、文化等涵义,指代的范围太大,才出现了“纹”这个字分担纹理、花纹这些涵义。
甲骨文的“文”字就像个胸前有文身的人
文身,俗称纹身,又叫刺青、刺身(划掉)、雕青等,一般指用锐物在身体上刺出图案或文字并染上颜色的做法。世界上许多民族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文身的风俗,这里主要说的是我国中原地区的文身。
虽然没有特别确切的考古证据,但是一般认为远古时期,我国中原地区的先民是有文身习俗的。随着文明的发展,至少到了殷商晚期,文身的习俗在中原地区就消失了,人们开始认为文身是夷狄的行为,是不符合礼制的表现。《史记》记载,商朝末期,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太伯、虞仲和季历。季历比较贤明,而且他的儿子昌生下了就有祥瑞,古公亶父有意将首领之位传给季历。
太伯和虞仲主动跑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把头发剪断,身上刺上花纹,表示放弃继承人的资格。后来季历继位后,又传位给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而太伯和虞仲在南方受到人民的拥戴,成了吴王的先祖,并且一直保留着文身的传统。
直到春秋时期,吴王夫差进犯齐鲁,孔子的弟子子贡“以礼诎之”,夫差还回答:“我文身,不足责礼。”把子贡给怼回去了。汉代派往匈奴的使臣要按照匈奴的习俗黥面(在脸上文身)后,才能得到匈奴单于的接见。
周朝出现的五刑里有一种“墨刑”,是一种在犯人身上用刀刻出伤口后,再涂上颜色的刑罚,也可视为文身的一种特殊形式。英布年轻的时候,相面的人对他说“当刑而王。”后来他犯法受了“黥刑”被称为黥布,最后果然成了秦末汉初著名的诸侯王。汉文帝时期,由于缇萦的努力,墨刑和其他肉刑一起被废除,改为剃掉头发。
之后虽然其他的肉刑没再正式恢复,但是“黥面”作为一种相对较轻的惩罚,很早就恢复了。东晋时期,对于逃跑的家奴,会在脸上黥上标记。南朝梁规定抓获的囚犯,判决之前先在脸上刻一个“劫”字。
到了唐代,之前一直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文身竟然成了一种时尚。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里专门有一卷记载了有关文身的趣事。比如:
有一伙恶少(少年无赖,不是凶恶的少爷)剪发,文身,在街市上聚众抢劫、打人,骚扰商户,这不就是唐代的古惑仔吗?有个叫王力奴的,花了5000钱请人在前胸文了一幅精美的风景画,还有一个叫张干的,左臂文着“生不怕京兆尹”右臂文着“死不畏阎罗王”。当时的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薛元赏组织了一次严打行动,把这些人抓起来,共30多人,全部在街头杖毙,吓得其他有文身的人都用火把自己的文身烤掉。
四川有个叫赵高的,在后背文了幅毗沙门天王像,他经常和别人打架,每次被捉住,差役看到天王像都不好打他,就把他放了,他因此更加无法无天。后来李夷简到四川当官,知道这事后,命人把赵高抓来,让差役用棒子专门打天王像,打了三十多下,直到把文身打的看不清楚,才把他放了。赵高在家养了几天伤后,又出来挨家挨户的乞讨“修理天王像功德钱”。
毗沙门天王像
有个正能量一点的,叫路神通,后背也文了幅天王像,自称得到天王神力相助,参加军事比武总能取得好成绩。每到初一、十五还会露出后背,让老婆孩子焚香跪拜。
也有走文艺路线的,有个赵武建文身106处,胳臂上刺着“野鸭滩头宿,朝朝被鹘梢。忽惊飞入水,留命到今朝。”有个宋元素文身71处,左臂刺着“昔日已前家未贫,苦将钱物结交亲。如今失路寻知己,行尽关山无一人。”右臂刺了一个葫芦娃(划掉)葫芦精。最牛的是一个叫葛清的,是白居易的超级粉丝,浑身上下文着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诗,边上还都配有插图,自己随手一摸就知道是哪一句,被称为活体“白舍人行诗图”。
这时的文身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刺青的效果宛如精细的工笔画;有在身上文长蛇,把蛇头文在虎口的巧妙设计;还有人设计出专业的文身工具——文身印,印上有针组成的各种形状,根据需要往身上一印,再刷上墨迹就齐活了。文身打印服务了解一下。
唐末五代时期,军阀混战,各路军阀为了防止士兵逃跑,就给自己的部队刺上字或符号,如刘仁恭军队的刺“定霸都”(“都”是军队编制单位), 朱瑾的雁子军刺双雁等。最搞笑的是后蜀孟昶为了对付周世宗柴荣,给士兵脸上刺上斧子,取斧子劈柴之意,叫“破柴都”。孟昶手下有个叫王昭远的带兵抵抗宋军,自比诸葛亮,用铁如意指挥军队,吹牛说我这一去不仅要克敌制胜,带着这两三万文身恶少,夺取中原都易如反掌。结果一打仗,这位王先生吓得坐在胡床上动弹不得,文身恶少们也溃不成军。这种文身虽然对打仗帮助不大,却使得文身在军人群体中广泛流传开来。行伍出身的后周太祖郭威,就在后脖子上文了一只雀鸟,被世人称为郭雀儿。
到了宋代,文身愈加普遍。罪犯和军人都要在脸上刺字。有个叫陆东的任苏州通判,给犯人的脸上刺上“特刺配某州牢城”,手下人提醒他弄错了,他只好把“特刺”改成“准条”,因此被称为在人脸上打草稿。
低层士兵出身的大将狄青脸上就有刺字,显贵之后,宋仁宗还想让他把刺青去掉。“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手下有一支军队,从屁股到脚都有文身,称为花腿军。抗金明将王彦手下的士兵自发的在脸上刺上“赤心报国 誓杀金贼”八个字,被称为八路军(划掉)八字军。大将呼延赞不仅自己浑身刺满“赤心杀贼”,而且要求家属奴仆也要照做,儿子们还要在耳朵后面加上“出门忘家为国 临阵忘死为主。”可以说是中二爆棚了。最著名的是岳飞后背上刺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对,不是“精忠报国”,应该也不是他妈刺的,更不是他岳母刺的。
宋代《中兴四将图》,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左二为岳飞,左四为张俊。
恶少无赖依然是文身的忠实拥趸,一些小商贩、街头卖艺人等市井人物也会文身,民间的文身爱好者还成立了自己的组织“锦体社”,每到节庆的时候会走上街头进行表演。可能男人身上有文身确实能吸引女性,南宋洪迈的《夷坚志》记载,有个娼女,看到庙门口的塑像腿上有漂亮的文身,都“谛观慕之,眷恋不能去。”宋徽宗时期,妓女也会骑马出门游玩,这时后面总会跟随三五个文身的浮浪少年纵马追逐,称为花褪马。有个叫谢花六的,浑身刺青,自称青狮子,擅长用遁甲术盗窃。有个叫韩之纯的浪子,在身上文了一幅春宫图,每当喝多了就露出来给别人看,一点都不觉得羞耻。
宋代《眼药酸图页》,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右侧人物手臂上有明显的文身
《水浒传》虽成书于元末明初,但描写的是宋朝的好汉,其中就有多位文身的。除著名的文了九条龙的九纹龙史进外;还有一身花绣,引得李师师都想要摸摸的燕青;有背后刺着花绣,因此被称为花和尚的鲁智深;有浑身刺着虎斑,脖子上刺着虎头的花项虎龚旺;还有一身花绣的病关索杨雄、胸口刺着豹子的阮小五、腿上刺着夜叉的解宝等。有人认为扈三娘之所以称为“一丈青”,也是因为有文身。
现代戴敦邦绘《水浒人物》九纹龙史进
上层社会的人物偶尔也有文身的,除了前面提到的高级将领外,尤棐一生下来就被父母“全体刺百花鸟雀”,后来做到兵部侍郎。李质年轻的时候文身,后来受到宋徽宗的喜爱,赐号“锦体谪仙”。
这时的刺青技术又有了广泛发展,不再用刀割了,全部用针刺,还出现了以给人刺青为生的高手匠人。此外还有把文身去掉的黑科技。宋江脸上刺的字就被神医安道全用药给点掉了。还有个叫杨景宗的,本是个少年无赖,由于犯法,脸上被刺满了字。后来他有个丛姐成了宋真宗的妃子,他也跟着平步青云,就找人用药把脸上的刺青涂掉,长胖了之后脸上洁白如玉,一点看不出来。
即便如此,当时的主流价值观还是不认可文身的。郭威就说过“自古岂有雕青天子?”有个叫李钫孙的人,年轻的时候在大腿上文了个摩睺罗(宋代的一种玩偶),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考场要搜检夹带小抄的。他怕文身被发现,就用纸盖上,结果还是被发现了,因此被剥夺了考试资格。还有个叫陈大雅的人两次科举都没考中,一气之下文身去了,表示再也不参加科举。有个叫孔彦舟的无赖汉兵痞,受宋朝招安后又投降了金国,受金主召见时总想遮挡胳膊上的文身,被发现了后不好意思的说是“年轻时候不成器叫人刺的”。 朝廷还专门禁止宗室之人文身,有给宗室文身的要罪加一等。
有个叫王恩的将军,夫人给他买了个小妾,特别漂亮。洞房的时候,小妾看到王恩腿上的文身竟然不认识,吓了一大跳。王恩因此判断这个女子不是一般人家的,一问之下才知道,小妾的母亲竟然是个县主(王爷的女儿),因为丈夫去世,无法维持生计才卖女儿的。王恩不敢娶她了,让她从自己的下属中找了个合适的嫁了,还送了很多的陪嫁。
元代基本保持了宋代文身的习俗,由于杂剧艺术的发展,还出现了四肢文身,善于演出绿林杂剧的女艺人。到了明清时期,文身的习俗基本断绝,究其原因可能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禁令有关。明代陆荣的《菽园杂记》中说,他小的时候在庙里看到神像腿上的文身已经不知道是啥了,看到文件记载明初有因为雕青被充军的,不明白什么是雕青。后来有老人告诉他雕青就是文身,元朝时特别流行,后来由于洪武(朱元璋的年号)时期严令禁止,现在都看不到了。可见,由于朱元璋的禁令,生于明朝建国后70年的陆荣已经不知文身为何物了。从那时起,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文身才在我国再次发展起来。
朱元璋是个有明显封建家长意志的统治者,对于这些所谓不务正业的事情特别看不惯。他曾下旨,军人凡是学唱曲的割舌头,吹箫的砍嘴唇和鼻子,下双陆棋的砍手,踢球的砍脚,做买卖的充军。甚至军民人家有给孩子留一搭头(一种蒙古人的发型)的,孩子阉割,全家充军,剃头的人同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