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人诚原名
S.H.E. 台湾美少女三人组合成员:
田馥甄 Hebe
陈嘉桦 Ella
任家萱 Selina
S是Selina任家萱,代表温柔
H是Hebe田馥甄,代表自信
E是Ella陈嘉桦,代表勇气
档案
“温柔”的Selina擅长高音,比赛出线了还频频不能置信,因为胆小,在安静的录音室还发生过鬼话连篇,一直被奇怪的“柯啦柯啦”吓到,真想大白,原来是Selina自己嘴巴中的喉糖!
个人档案:
任家萱 Selina
生 日:81 年 10 月 31 日
出 生 地:台北市
星 座:天蝎座
血 型:A
身 高:163cm
体 重:45Kg 个 性:开朗、活泼
家庭成员:爸比、妈咪、妹妹
喜爱的演员:苏菲玛索 喜爱的音乐:慢歌、钢琴的
喜爱的电影:爆笑、文艺 平常的嗜好:唱歌、逛街
喜爱的动物:兔子 讨厌的动物:狗(大狗)
喜欢的颜色:粉红 喜欢的服饰:有自己的Style
喜欢的饰品:Melody的任何东东
喜爱的食物:海苔、Baby food
最想做的事:去日本逛街Shopping
对自己的形容: 可爱、脸圆
如何踏入演艺圈: 宇宙2000实力美少女选拔
“勇气”是Ella,她以中性的浑厚低嗓音见长,看到喜欢的男生会主动告白!因为很会照顾人,在三人之中更扮起了照顾大家的姐姐角色,在她们宿舍中,Ella还会帮大家洗内衣、晾内裤!
个人档案:
陈嘉桦 Ella
生 日:80 年 6 月 18 日
出 生 地:屏东县
星 座:双子座
血 型:O型
身 高:163cm
体 重:48Kg
个 性:外向、活泼、中性、耍宝
家庭成员:爸、妈、爷爷、奶奶、大姊
喜爱的演员:梅格莱恩、罗宾威廉斯
喜爱的音乐:流行音乐、摇滚乐
喜爱的电影:喜剧、爱情文艺、灾难、动作
平常的嗜好:打篮球、计算机游戏
喜爱的动物:猫、狗
讨厌的动物:壁虎、蜥蜴
喜欢的颜色:黑、白、深蓝、绿
喜欢的服饰:牛仔裤、休闲的、运动的、轻松的
喜爱的饰品:手表
喜爱的食物:焗烤海鲜通心面、m的玉米浓汤
最想做的事:开演唱会唱歌给大家听
对自己的形容: 这个女生不像女生,但是骨子里还是个普通的女生
如何踏入演艺圈: 宇宙2000实力美少女选拔
“自信”是主控中高音Hebe,即使决赛唱《最熟悉的陌生人》忘词也不影响出色的表现,当别人说她偶像顺子的坏话,她会马上嗜起小嘴,作势打人超率直!
个人档案:
田馥甄 Hebe
生 日:83年 3 月 30 日
出 生 地:新竹
星 座:牡羊座
血 型:A
身 高:161.5cm
体 重:43Kg
个性:多变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哥哥
喜爱的演员:无
喜爱的音乐:另类摇滚
喜爱的电影:剧情片
平常的嗜好:听音乐、看电影、电视
喜爱的动物:狗、大象
讨厌的动物:猫(恨)、老鼠(极恨)
喜欢的颜色:黑、红
喜欢的服饰:自然、简单
喜欢的饰品:无
喜爱的食物:软糖、水果、面包
最想做的事:唱歌、睡觉
对自己的形容:难以形容
如何踏入演艺圈: 宇宙2000实力美少女选拔
在台湾唱片工业面临史上最大危机之际,曾在台湾唱片史上创下辉煌成绩、引领潮流的资深唱片人——吕世玉,再领旗下班底换上唱片界新血,再创华研国际音乐股份有限公司(H.I.M)。企图再造台湾唱片的奇迹。
S.H.E女朋友就是华研国际音乐打响知名度的第一炮,分别代表着温柔、勇气、自信的SELINA、HEBE和ELLA,依照她们e世代的跳跃式思考模式和无厘头的爆笑逻辑,不论在声音或在个性的表现上都能以最自然的、最纯粹的个人特质来发挥她们的个人魅力,呈现出最S.H.E的一面。
在五灯奖——张惠妹、新声卡位战——蔡依林、新人王——周杰伦的成功前例后,歌唱比赛衍然已成为唱片公司挑选新人的最佳途径,在台湾中视收视率保证的《电视大国民》有个超高话题性的单元,参赛者出场演唱自选曲,不管你紧张、感冒、还是没睡好,只要评审听了不顺耳就按灯,三个灯就出局,这就是“残酷舞台”。2000年8月,华研国际搭上《电视大国民》举办储备新人的“宇宙2000实力美少女争霸战”,上千名爱唱歌的小女生站上舞台,接着淘汰,残酷得要死。最后历经万苦、战胜群英。终于脱颖而出了三位音域不一、个性迥异的美少女战士——任家萱、田馥甄和陈嘉桦。 S.H.E.是三个人的英文名:Selina、Hebe和Ella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组合而成,恰好与与英文的她“SHE”一样。天赋的好嗓音和独特的个人风格她们最大的武器。再秘密培训中,来自于不同地方的S.H.E.,刚开始相处时可以用无话可说来形容,让唱片公司不得不开始担心。于是为了增加三人的团体性,将三人安排在只有一个房间的宿舍,藉这样的安排培养彼此的默契,并增加她们的团结性。因此S.H.E.在出道前训练一年的时间再加上合宿三个月的时间,三人便也培养出姐妹妹般的情谊。
S.H.E.首张专辑《女生宿舍》集合了动力火车、姚谦、蔡健雅等数十位音乐人联手打造,专辑呈现多元化的风格,除了RB之外还有目前流行的parapara舞曲风格的歌曲。主打歌《恋人未满》是首RB风格的歌曲,原曲来自Destiny Child(天命真女)专辑中的歌曲,由为刘若英《很爱很爱你》、《后来》填词的施人诚填词。因为原唱是美国目前最红的RB三人团体,所以刚知道要翻唱她们的歌时,S.H.E感到紧张不已,深怕自己的表现不够好。后来在看到词后,加上工作人员解释歌词方向与原唱的不同后,她们才较为放心。原曲的歌词较成熟,《恋人未满》则是描写半熟期少女对爱情的期待及身陷爱情梦幻的甜蜜,非常符合S.H.E的年龄。
《恋人未满》的灵感主要是来自日文“友达以上,恋人未满”,意思是说两人的关系不只是朋友但还不到情人的尴尬阶段,歌词细腻传递女生在此尴尬期对爱情的憧憬与期待,更说出了半熟期女生内心的冲突。制作人黄怡在配唱时并不强调技巧与原曲原来浓厚的RB味,他希望S.H.E唱出属于自己的感情,重要的是把那样半甜半苦的情绪表达出来,让《恋人未满》是属于S.H.E的味道的。 为了让大家注意到S.H.E的声音,唱片公司还大手笔制作了一支神秘版的Music Video在媒体上强力放送,在热烈讨论和诸多猜测后,3个小女生告诉大家:“我们19岁、我们不丑、喜欢唱歌、想要跟你交朋友。”而制作人黄怡更信心满满地表示:“S.H.E是台湾唱片市场上最会唱的少女团体,她们的声音值得期待!” S.H.E. 音乐专辑:
美丽新世界
专辑类别: 国语专辑1CD
发行公司: 华研国际
出版年月: 2002年8月
青春株式会社
专辑类别: 国语专辑1CD
发行公司: 华研国际
出版年月: 2002年1月
女生宿舍
专辑类别: 国语专辑1CD
发行公司: 华研国际
出版年月: 2001年9月
参考资料:够详细了吧
参考资料:
施久铭简介
摘 要: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于核心素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起初的国际比较研究,到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的编制,即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到一线学校尝试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经历了从上至下,逐步细化的发展过程。今后,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仍会继续深入开展,而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测量、课程教学、师范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也有待研究者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
核心素养体系?;? 学科核心素养; 国际比较;
作者简介: 孙思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上海200062)
近年来,教育领域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如火如荼,无论是期刊文献,还是会议论坛,“核心素养”的身影无处不在。作为引领我国未来教育改革方向的统领性概念,“核心素养”的研究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搜集,试图梳理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发展脉络。以“核心素养”为篇名在知网上进行检索,截至2016年6月2日,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的文献篇数分别为40篇、59篇、242篇、370篇,逐年增多。可见,我国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还刚起步,但将逐步深入。
总体来看,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关于我国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即解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对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研究,即解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除此之外,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也贯穿其中。
一、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建立
2013年5月16日,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表明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正式揭开了帷幕。在这之前,国内学者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围绕国际组织与国外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而在这之后,更多的学者对于我国核心素养的构建给予了关注。
( ?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介绍
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初期,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对国外核心素养体系的介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娜研究员在2013年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De Se Co项目“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内容主要包括了De Se Co项目开展的背景、发展脉络、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界定与遴选核心素养的过程等。 [1] 她随后在2015年发表文章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相关研究,突出强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基于人本主义,关注弱势群体,以终身学习的视角研究,并且十分强调21世纪素养。 [2]
除了OECD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也是学者着重关注和借鉴的组织。文章《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 [3] 对欧盟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以及过程进行了较早的介绍,随后,文章《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 [4] 进一步对欧盟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评价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我国核心素养的构建提供了很多启示。
受到国际组织对于核心素养研究的影响,在21世纪初,各个国家开始依据本国国情着手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并相继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无论是美国的“21世纪技能”,还是日本的“21世纪型能力”,每个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都有着相似的特点,即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
对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核心素养进行研究,使我国研究者更加明确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和原因。分析不同国家核心素养体系的特点,对于“21世纪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除此之外,其他国家在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评价建议等方面的经验也给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很多启发。
( ? 二)核心素养内涵讨论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随着“核心素养”概念越来越被人熟知,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讨论也逐渐增多。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辛涛教授等人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我国核心素养制定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较早的探索。他们从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需求出发,提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他们从我国教育目标的嬗变出发,提出了核心素养的三条价值定位。除此之外,还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为框架,对世界各个组织和国家的核心素养框架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启示,提出了我国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建议。 [5]
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众说纷纭。首先是对于“素养”的解读。许多学者将“素养”拿来与“素质”“能力”“技能”等词语比较,以突出“素养”具有综合性且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出来。其次是对于“核心”的解读。一种观点认为,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跨学科以及综合性”。有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6] 另一种观点认为,核心素养的本质在于“基础性”。有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有研究者认为,“所谓‘核心’,指向事物本质,对事物全局起支撑性、引领性和持续促进发展的作用。基础性是核心素养的最根本特性”。以上学者的观点与国外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基本类似。
有研究者综合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核心素养概念内涵的界定,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科角度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我国的现实需求和教育实际,将其定义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7] ,并从目标、性质、内容、功能、培养、评估、架构、发展和作用评估上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概念解析。
( ? 三)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确立
在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时,不同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基于各自的社会现实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思路。而我国采取的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思路,通过焦点小组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展学生核心素养实证研究,以期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提供建议。 [8]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意见稿)》公布,意见稿中列出了九大综合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划分,细化出25项素养。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为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了具体的回应。然而“核心素养”应如何落实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五个统筹”,是未来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中课程标准制定及学科核心素养确立
( ?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由于各国或地区实际情况不同,在课程改革中落实核心素养体系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有研究者认为,主要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 [9] 也有人将模式分为直接指导型与间接融通型。其中直接指导型的有新西兰、法国等。这些国家在21世纪初就启动了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改革,并以立法的形式正式颁布了新课程。而间接融通型的国家是指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以互补的形式逐渐渗透进课程标准中,例如美国的21世纪核心素养联盟,为了更好地将核心素养融入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努力通过通融的方式建立核心素养指标与共同核心州立标准之间的联系。
除了对国外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研究,我国学者也围绕如何在课程中落实核心素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研究者认为:“传统上,课程设计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课程设计大多始于、至于学科知识。事实上,学科课程只局限于学科领域,没有关注更上位的统领性素养。” [10] 这种课程设计与上位的总体教育目标是分离的。因此,提出每门学科课程都承担起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责任,而且不同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有着不同的独特贡献。与之类似,有研究者认为,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途径。因此,我国学者对于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教学是达成一致意见的。
( ? 二)学科核心素养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率先编制学科课程标准,引发了涉及世界的“标准驱动”的教育改革运动。此运动的重要标志是研制国家级或全国性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既要关注教育目标等统领性概念,又要基于学科本质和育人价值来制定。因此也就有了学科素养模型的提出。
国内对于学科素养模型的研究尚少,更多的讨论是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科素养。以数学学科为例,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研究者通过对国外关于“mathematical literacy”“numeracy”的文献整理,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就当前而言,人们对于“numeracy”和“mathematical literacy”这两个词语基本上是不加区分的。如果说在早期,“数学素养”曾被等同于某些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那么现今人们所采取的就是一种更加广泛的视角,即同时覆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不同的成分或维度。第二,尽管存在多种不同的研究立场,但对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高度关注可被看成所有这些研究的又一共同特点。 [11] 并且,该研究者认为,在积极提倡“走向核心素养”的同时,要防止纯粹的“口号操作”和“文字游戏”。
如今,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正在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暂时将数学核心素养定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并为每一个素养列出了具体的表现水平。从这个结果来看,我国的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是从学科视角界定的,非常强调学科领域素养的重要性。而对于通用的、基础性的素养则没有明确涉及。针对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正在起步阶段,相关文献很少。但是,关于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可以为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提供思路和方向。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一种是从“大教育”的角度来思考,另一种则是从“学科教育”的角度来思考。数学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必然出现两者的冲突和融合。
三、核心素养课程设计及实践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围绕“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仍处在课程标准的研制阶段,即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涉及较多的一个话题为“整合课程”。
从2010年起,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开始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1+X课程”。学校将“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素养定为学校的核心素养,并在课程实施过程当中研制出《质量目标指南》和《课堂乐学手册》,搭建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之间的桥梁。 [12] 有研究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做三方面的努力:第一,将身心健康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第二,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三,课程内容及实施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基于这三个努力方向,顾明远教授认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对于当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价值引领的意义。 [13] 显然,这是从“大教育”的观点来对“1+X课程”进行的积极的评价。关于“整合课程”,有研究者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该研究者认为:“整合课程决不应被理解成相关内容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能够通过深入的分析揭示出对象的共同本质或内在的统一性。” [14]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践目前还较为欠缺,相关实证研究也较少。这也是今后教育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
四、总结及展望
( ? 一)理论探讨居多,实证研究缺乏
无论是从“大教育”的视角,还是从“学科教育”的视角,都应该避免过分拘泥于表面的概念辨析,而导致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概念混乱。明确“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目的以及意义,正确的指导实践才是教育改革的归宿。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避免过于频繁地去提出各种新的口号,同时又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清楚的解读,从而很容易给人留下‘玩弄文字’的印象,并必然地会对实际工作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除此之外,有许多研究者追随“核心素养”的潮流,无论是哪种研究领域,都希望加上“核心素养”的“帽子”,而研究本身却缺乏新颖之处。
( ?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测量研究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已经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学业质量标准则成为核心素养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基于核心素养的测量与评价对评价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了测量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品质,传统的结构化试题已经不能满足评价的需求,甚至纸笔测验本身也不能够完全胜任评价的任务。因此,无论是对于开放题编制,还是形成性评价的实施,都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 ? 三)教育实践与基于核心素养的师范生培养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推进,有许多走在改革前沿的学校已经构建起自己学校的核心素养框架。虽然他们的实践还不成熟,但是却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关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虽然不多,但是也有许多尝试。然而,关于核心素养的师范生教育研究却几乎没有涉及。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教师,如何教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呢?因此,如果从预备教师的培养着手,则可以从源头培养出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新一代教师,从而也可以更快地融入课堂。
参考文献
[1] 张娜.De Se 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
[2] 张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5(7).
[3] 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4] 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5] 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6] 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7] [8]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9] 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基础教育论坛,2016(9).
[10] 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泖.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8).
[11] 郑毓信.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学科视角下的核心素养与整合课程”系列之三[J].小学数学教师,2016(3).
[12] 窦桂梅,胡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13] 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
[14] 郑毓信.从“整合数学”到“整合课程”——“学科视角下的核心素养与整合课程”系列之二[J].小学数学教师,2016(2)
沈其韩院士逝世
重庆大学部分院士校友 (毕业或肄业于重庆大学)
沈其韩(1946年毕业于重大大学地质系)科学院院士
盛金章(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科学院院士
谢学锦(194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化学系)科学院院士
郭尚平(195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矿冶系)科学院院士
沈忠厚(195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采矿系)工程院院士
丘中建(1952年毕业于重大大学地质系)工程院院士
王方定(1950.9—1952.11重庆大学化工系) 科学院院士
黄尚廉 (1950-1954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系) 工程院院士
林华宝 (1949-1950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 工程院院士
杨士中(1959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无线电系)工程院院士
孙才新(1969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系) 工程院院士
教育界(目前在职),部分
欧可平 重庆大学党委书记 (副部级、985,机械75界校友)
李晓红 重庆大学校长(副部级、985,采矿82界校友)
陈德文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副部级、985,机械系校友,原兰州大学党委书记)
张国林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冶金82界校友)
陈流汀 重庆邮电大学校长(机械83界校友)
张湘伟 广东工业大学校长(机械81界校友)
彭小奇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计算机83界校友)
张文卫 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副书记(82界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