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您一起探索知识星空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生活常识知识百科综合新知学习探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张彻(张彻和李翰祥谁更地位高)

发布时间:2023-05-11 02:32责任编辑:吕小小关键词:

“暴力美学”鼻祖张彻,他都有过哪些传奇的浮沉史?

凭自己硬是将邵氏电影由女性主导变成男性主导,带出了王羽、姜大卫、狄龙、傅声等。执导几十部电影,开创了各种类型影片,古装刀剑片、拳脚功夫片、上海滩影片、小子类型、神话武侠片等等,被称作武侠宗师。

武侠电影《水浒传》,张彻典型暴力美学,邵氏群英都拉来了吗?

香港的武侠电影可以说是名扬海内外,尤其是深得80后的喜爱,其中有一部武侠电影很特别,他的电视剧版本可是说是经典的不能再经典了,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还有一个电影版本-《水浒传》。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1.虽然场面是小打小闹,但石秀劫法场和火烧翠云楼也算是水浒里比较闹腾的选段,几个人设也挺喜欢的(蔡庆节级你的花呢)。导演果然没有忘掉要让狄龙和姜大卫搅基,只是一个燕小乙一个武行者好违和。狠狠拆了我的cp,卢俊义x小乙哥这种养成系不是应该一百年不动摇嘛!明明武松是力挺宋江那派,燕青是卢俊义以外谁都差遣不动,他俩简直是梁山内斗先锋,愣是被张彻凑做堆。

2.很多人都认为这部电影比电视剧版本好看,重点讲大名府救卢俊义,捎带着把史文恭和曾家五虎也解决了,没去打曾头市。打斗场面现在看来挺假的,但还是很精彩,而且,配乐真的是太迷了。邵氏群英,配角客串能拉的都拉来了,张彻,邵氏,姜大卫,狄龙等等尽在其中。表哥的石秀帅出新高度,秦大哥可圆滚了,谷爷爷把宋江演出了一丝丝奸。那两位打着打着就凑到了一块,然后呢又牵了手,然后呢就一起出场,然后呢就怎么也要粘在一起了。

3.虽然是《水浒传》但实际上只截取五十九回至六十一回的片段。张彻将原著晁盖中箭卢俊义上山又大破曾头市这一部分删改浓缩到了两个小时的电影里,但是重点基本始终就是燕青一人,果然没有人比姜大卫更适合浪子的角色。即使是燕青满身的花绣张导也只让露了一点点,感觉都能看到有人刷张导偏心的弹幕,血腥打斗、盘肠、死亡之舞也是必不可少。邵氏在70年代拍了一系列水浒题材影片,包括《快活林》、《荡寇志》等,才有李修贤大哥只在此片头出现一次的情况,各部影片互为注解,角色塑造有连贯性,也算是电影制作的规模效益。片子里姜大卫的燕青与丹波哲郎的卢俊义都很出彩,但是李修贤可怜啊,扮张顺,都没水,呵呵!

4.说到底,这也是张彻典型的暴力美学风格,张彻版的水浒传,又名燕青传!花丛中吹笛子的燕青,比姑娘们还花魁。陈勋奇配乐彻底玩嗨了,奇客奇客恰,电子音乐太溜了。燕青武松也能组队,我也是服气!头陀的发型,也只有狄龙能够hold住了。选角非常精彩。通过一个大名府中的首富被陷害而最后走上梁山的故事,道出了梁山好汉的侠义精神。老电影才有这种深度,虽然当中有点场景存在瑕疵,可故事和精神比现在的大陆电影深刻太多了。

5.让得心印象深刻的是托塔天王中了史文恭一箭,命丧梁山,智多星携铁牛游说卢俊义入伙,李固泄露,引来官司,大牢伺候,好汉齐聚,大牌云集,共谋营救妙策。张彻选角十分恰当,演员特质与原著契合非常,让人赞叹,尤其樊海生,毛毛躁躁,粗犷蛮狠,饰演大板斧颇有趣!也有人说:张彻的偏心再次一览无余,姜大卫的燕青确实大放异彩,虽然无论尊怎样我都是爱的,但这次不知为何有点理解狄龙那些年的苦楚了。

6.其实,张爷爷(张彻)的剧其实细看都是角儿,处处有惊喜,一遍两遍不够看,每个主要角色的扮相都特别到位,光看扮相都想多看一会。仅凭电影一开始的长镜头我就服了,更不要说导演张彻和狄龙姜大卫等当时的当红小生,我有理由相信:这在过去那个年代绝对是大片。

导演张彻的资料

张彻,著名电影人。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张彻 (Chang,Che,张易扬)是香港影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香港人把他称为“香港电影一代枭雄”。

中文名: 张彻 英文名: Cheh Chang 角 色:导演,演员,编剧 徒弟有:王羽, 罗烈,谷峰, 狄龙, 姜大卫, 陈观泰, 李修贤, 傅声, 等

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张彻是香港影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香港人把他称为“香港电影一代枭雄”。他对香港电影所做的贡献,恐怕连今天的徐克、王家卫也都望尘莫及。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张彻的名字如雷贯耳,他导演的电影是票房的保证,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邵氏公司的头号招牌导演。

张彻生于1922年,逝世于2002年,也算是横跨了两个世纪的大人物了。籍贯浙江青田,很多书籍都说他是上海人,其实不然,出生于杭州,成长于上海,喜欢吃上海炒面(弟子言)。少年从政,是国民党的“文化”官员。这里要强调一下文化官员,自然是要说明他没有血债,要不估计1986年回大陆拍《大上海1937》就没这么顺当了。抗战后继续“文化”担任上海戏院等职位,不仅放电影还经常出演各类戏剧等。后来还写过一部处女作电影剧本《假面舞会》,主演严化,不过这个严化绝对不是周旋老公严华。因为曾经有人弄错过,还有模有样的写了一篇十大武侠巨星,混淆视听,故而特别强调一下。严化和张彻的关系在严化去世很多年以后延续着,严化的儿子姜大卫后来成为张彻最得意的第子之一。

接下来要特别介绍的是张彻创作的《高山青》这首曲子,似乎成了高山族人的民歌了,没想到还是出自一位武侠片导演。此后张彻去了台湾,彻底从文,62~67在邵氏做编剧。这期间他经手的电影我只看过两部66《文素臣》和64年美丽动物张仲文的《潘金莲》。《文素臣》据说是根据京剧、弹词、申曲(沪剧?)改编的。片子甚至还有很多说唱部分,女主角何莉莉在庙中有一段全裸,似乎完全没有必要,估计也不是这个编剧的杰作了,他不喜欢这种。这期间的电影真是有趣,不管什么形式的都要咿咿呀呀的唱两段。1964年的《虎侠歼仇》是他导演的第一部武侠片,招考了主要演员王羽和郑雷。王羽是美女王馨平的老爸,可是这位爸爸实在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还是台湾黑社会。一影迷看到王羽大呼,白毛女大春哥。那个时候不拘言笑的扮酷的样子可能比较吸引人吧。至于郑雷,一副大老粗的样子,没有任何特色瓦。最近一次看到郑雷是在TVB的电视剧《翻江倒海孙悟空》演一条蟒蛇精,出现大约3分钟,就毙了。

1966年张彻导演的《独臂刀》票房收入首过百万,被称作《百万》导演,编剧是游水过来的倪匡,之后两人长达十多年的合作。《独臂刀》据说是改编自金庸的《神雕侠侣》,看了才知道这比大陆80年代拍的若干弱智武侠要好多了。不过说话慢条斯理,武打动作慢一拍,剧情又倾注了下层人民翻身的影子,当然这是不能苛求的。之后的《独臂刀王》《大刺客》都类似于这种,实在是不太喜欢。

1969年张彻拍了一部时装片叫做《死角》,主角是从几百人中招考的狄龙,配角是他从《金燕子》井淼替身发掘的姜大卫,编剧是有点怪异的邱刚健。据说这片子是学詹姆斯迪恩《无因的叛逆》抒发年轻人身上那种逆反的幼苗。其中有剧台词,是说大卫像不像詹姆斯,迪恩的。狄龙86年拍《英雄正传》和林青霞的激情戏老是N机,狄龙自嘲,自己十多年前就是床戏的老祖宗了,现在怎么老N机,说的就是这部《死角》这部片子风格怪异,票房大败,狄龙歇了足足半年,两年里面彻底沦为主要配角给姜大卫操刀。

1970年,张彻得了亚洲影展最佳导演,获奖影片是《报仇》。这部片子的精彩程度非同一般,没有时代背景,没有地点,就是一个纯粹的弟弟给哥哥复仇的故事,简单而又充满激情。最后张彻让满身是血的关小楼在杀光所有的仇人之后,翻腾着出了屋子,嘴里喃喃的叫着大哥,然后再叫着心爱女子的名字,还是慢镜头,真是一场视觉大餐。《报仇》中的姜大卫确实棒到了极点,要说不得亚洲影帝才叫做没天理。1970年还有部《十三太保》,张彻为了拍这部片子在香港某处搭外景,可能是电影过于血腥,导致忌讳的村民和剧组冲突,由此也促成了邵氏片厂的建立。同年还有部风格另类的《小煞星》大获成功主题曲《水仙》到处传唱,也唱红了罗文。不过《小煞星》的剧情和1969年的《钻石大盗》如出一辙,恐怕是同一个故事的变种,也许是《钻石大盗》不成功的缘故促使了《小煞星》的诞生,不过个人认为《钻石大盗》那首张彻作词的《钻石钻石亮晶晶》实在是比《水仙》好上许多。

1971年张彻拍了《鹰王》据说本来是王羽做主角的,可惜这家伙居然反出邵氏去台湾拍什么《独臂刀战盲侠》之类的片子。于是《鹰王》狄龙替上,也许是剧本本来就是给王羽的,居然在狄鹰王的身上看到了大春哥的苦大仇深,真是吓了一跳。

值得纪念的1971年,此年最精彩的影片是《新独臂刀》。法国最近某影展,这是唯一的华语片。有张法文版的《新独臂刀》海报,姜大卫独臂手持钢刀,眼神忧郁。这张海报应该给张纪中。大胡子见了,还用选杨过么?这不就是现成的。《新独臂刀》剧情也是简单,焦点在于狄龙和姜大卫的友情上,学金庸萧峰和阿朱的“塞上牛羊空许约”来个“乡下鸡鸭空许约”。这段引得著名男同志麦克写了一篇《张彻电影中的断袖疑云》。不过也确实夸张,两人在电影中好的把女主角给撇在了一边干生气,现在的电影哪个敢这么表现?同年有部《大决斗》至今无缘看见,但是据说狄龙特别想得亚洲影帝,可惜不止是狄龙败北,整个香港电影全部败北。讨厌得记者还非要把狄龙颓废得样子拍下来,难怪要和兄弟不和了。此间几部电影《无名英雄》《拳击》《双侠》比较差就不提了。

1972年有部好电影《马永贞》主角是陈观泰和姜大卫,据说是开创了上海滩黑帮电影的先锋。这里不得不说张彻的眼光,陈观泰是东南亚拳王,身材高大,似乎就是山东大汉的样板。到了1996年邵氏招来帅哥“金城武”马永贞从大汉成了书生,唉这眼光就比不上20多前年的张彻。姜大卫的谭四也是老大的典范,是后期那个脸上有黑痣的元彪所不能效仿的。唯一遗憾的是这部片子不太像背景是上海的,略嫌小家。  

1973年,张彻拍出了强作《刺马》。张彻初先拍的时候并未得到支持,因为辫子戏是卖不到南洋的。在海外华人的眼里,辫子就是屈辱的代名词。但是张彻力排众义取得支持,并且大获成功。姜大卫在某次访谈说提到,《刺马》在拍摄中加了很多东西,包括情感。我想这故事本意又只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但是性格有挣扎,才能把故事说的更精彩。另外也佩服张彻的考据,剧中马新贻蓝色金丝蟒袍,已经作为珍藏而展出。查阅了山东菏泽医专高尚举的《刺马案探隐》所描述的蟒袍和张彻的电影无二致。另外张文祥临刑所穿红衣也是当时风俗。电影拍的情结很慢,但是情感戏细腻,尤其是井莉和狄龙几段。后来张彻在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中提到《刺马》很是为井莉不平。大意是这部电影很多人至今念念不忘的是狄龙的马新贻,可同样出色的还有井莉。《刺马》后辫子戏不再忌讳,而是发扬光大了。1973年的陈观泰岳华主演的辫子戏《大刀王五》相对《刺马》逊色许多,但这部片子没有表现的很夸张,倒是忠实于大家熟知的故事。到了1993年狄龙还拍过类似的《一刀倾城》可是却成了王五,谭嗣同,袁世凯三人结义以及背叛的故事。虽然精彩,但似乎夸张过头了。

1974年的《少林五祖》是比较早的少林片,其中不得不提两个人戚冠军和孟飞。戚冠军就是徐克《七剑》中的邱东洛,孟飞就是那个也是游水去港的家伙,55岁还在做电视广告。“看不出我有55了吧,我用了××护肤品”。这是张彻的长弓公司自主拍的第一部片子,个人不太喜欢,剧情比较乏味。  

 1976年以后狄龙正式改投楚原,成了铁三角。姜大卫似乎也不怎么拍张彻的戏,而是和鲍学礼等拍了类似于《七面人》这样奇怪的片子。1977年张彻又拍起了金庸的射雕三部曲,一直持续到1981年共三集。不过金庸的小说内容过多,大部分情节靠旁白支撑,这样的电影注定要失败的。不过第三集中南帝和瑛姑的故事处理的不错,只是演郭靖的傅声实在是差劲。这年有部《唐人街小子》,也是倪匡做编剧的。主角又是游水过来的,背景放在了美国。片子具有深刻反省意味,教导青年人莫走歪路。1993年邵氏有部《赤脚小子》,普遍的看法是翻拍《洪拳小子》。而我觉得唐人街小子借鉴的更多一些,尤其是手表和鞋子的意象,如出一辙。

1978年的《五毒》重新启用了一批新的弟子。郭追,孙建,江生,罗莽,韦白,鹿峰。该片子对世界都有影响,据说排名世界诡异电影11位。郭追本来是台湾演杂技的,后来很有出息,做了TVB武术指导,97天龙八部就出自他手,杨紫琼的《天脉传奇》也是他。江生因为酗酒早就死去了,88年台视的《大漠英雄传》(其实就是射雕英雄传,因为在台,射雕因为毛泽东的诗句是忌讳的)江生出演黄药师。罗莽还在TVB卖力气,鹿峰在台湾拍武侠电视剧,合拍片《少年张三丰》出自他手。

《五毒》其实只是一个邪派首脑临终忏悔清理门户的故事,但是其中的诡异真够骇人的。钢针入脑,万针衣破蛤蟆功,浸湿的黄表纸杀人,每一样都是有够血腥。当然张彻的目的显然不是给人视觉刺激这么简单,有个叫做镜与天涯的朋友提到其中毒蛇老二一句话“这般无休无止的残杀,要到何时方了”。张彻似乎对杀戮也有厌倦之意,最终五毒中的邪恶派自然是给铲除了,但是留下的却是无尽的伤感。武侠不再是单纯的好人复仇,杀死坏人,也存有了忏悔内疚反思的精神。我想这是张彻的《五毒》带给人们新的诠释吧。相对而言同批人的《残缺》似乎又缺少了这种精神,又恢复到了复仇的老路。 此后张彻又拍了一些金庸的片子,其中《碧血剑》最佳。郭追的袁承志满脸胡须,既不漂亮也不潇洒,但是一种侠义的味道自然而生。文雪儿的温青青毫不令人生厌,反而娇俏可人。剧情紧张,没有使用旁白,其中郭追还秀了一下他的杂技翻的功夫。另外八卦一下,此剧有文雪儿的姐姐出演,就是最近凭借功夫出名的“元秋”。

此后80年代初期张彻离开邵氏组建长河,不得不提一下《上海滩十三太保》这部片子集中了他大部分的弟子,因为傅声的去世,故而由刘德华顶上,但是弟子们发现师傅的经历不再旺盛,有时候拍着拍着就睡着了。

1986年张彻来大陆拍片,第一部是《大上海1937》据说在港票房不好,那年我还没入学。但是据有点年纪的朋友说,这片子在大陆火爆的不得了,尤其是董志华的小刀杨藩。1988年《过江龙》最近刚出了DVD我只想用一个字来形容,棒。但比起原作《报仇》来略嫌逊色,报仇重情,《过江龙》过多了加入了民族大义,似乎帽子太高。1990年的《西安杀戮》则是翻拍《五毒》。之后张彻的片子便一部不如一部,《江湖奇兵》《西行平妖》则是看得人两眼金星。

1992年张彻在台视拍电视版《刺马》剧情成了裹脚布,后来导演还挂名了鹿峰。可能是因为他曾在大陆拍戏不便的缘故。但是想来他曾是国民党文化官员,不至于如李翰祥这般凄惨吧。台版的刺马有太平军四大勇士,分别是董志华,穆立新,杜玉明,陈继铭。这些人现在还活跃在电视剧中。董志华在《功夫》中露脸了一把油炸鬼。穆立新凭借《冲出亚马逊》还得了百花男配提名。杜玉明忘了是电视剧《倚天》中的阿大还是阿二了。陈继铭则是,只要是武侠片,要是不见了他还真困难。张彻的大陆弟子现在都比较沉默,但是很多人都想念他们。

张彻没有生育子女但是却发掘了那么多出色的武侠演员。就个人而言,最喜欢狄龙王钟董志华穆立新。02年去世,黄沾挽联,高山传天籁,独臂树雄风,乃是说他作的歌曲《高山青》和跨时代的电影《独臂刀》。  

不知道以后的人会不会还眷恋武侠,但是我想这是我永远的童话。刚看了《七剑》平心而论,并不喜欢,因为情节的庸俗,并没有看出什么人性来。禁武令是荒唐的开端,最后也荒唐的结束了。若干年以后,《七剑》《英雄》《十面》不会是武侠电影的代表,反而这一些朴实无华的才是最真挚的。

周星驰拍摄的《功夫》有不少张彻的影子,如斧头帮来自《马永贞》,甚至请来董志华演油炸鬼。我相信,这武侠精神不会给岁月的尘埃蒙上,时而温习,会有一种故如新的感觉。

张彻的晚年很凄惨吗

张彻老了,成日在家写他的剧本。从退居邵氏宿舍起,终日的闲暇、未冷的热血都涌向笔端。到去世之前,他写了一百多部剧本:开始是留在家里积尘,后来一部份留给张太作纪念、一部份送往香港电影资料馆做藏品。但对于那摞厚厚的剧本而言,最终的价值与古董等同,真的算不得好归宿。姜大卫在张导演葬礼筹备的采访里,仍不忘为那摞剧本招揽知音:有意投拍者,请与张太联系。

最后的日子存在于静默的书写之中。即便有访客来,三两好友抑或后辈学生,关于电影界的讨论也是静默的。张彻会提前遣工人准备好咖啡、西饼、雪茄、烟灰缸来迎接客人,最不可缺少的,是用于交谈的纸和笔——张彻的耳背已愈发严重。用来和电影人交谈的纸笔,住院期间也时不时地用来和护士吵架。护士够钟该为他翻身了,张彻便在纸上写:「不转身」,仍是说一不二的口吻。到后来,人快不行了,字也写得东倒西歪。一张纸上的问与答看了让人心酸,记者写:「姜大卫马上要来看您了。」导演写:「我今年八十了。」

2002年4月的金像奖,张彻得到终身成就奖。金像奖创办的第二年(1983),他步履蹒跚地走到金像奖的办公室,提议增设一个叫做「最佳动作指导」的奖项,那天没人接待,张彻留了张字条就走了。这年起,金像奖项就多了一个「最佳动作指导」,首届获奖的是洪金宝、林正英和元彪([败家仔])。终身成就奖是个很有意思的奖项,得到它的人即便未盖棺,也可下定论,荣耀里带点尴尬。颁奖那天,几乎所有的弟子都有出席。张彻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到现场,由金像组委会派人到家里颁发奖杯。获奖感言由纸笔代劳,会场之上由姜大卫念出来,言语里仍是闲不住的架势:

「电影界朋友们给我的荣誉,十分感谢。感谢是一句话,应在空话之后,回报电影界一点实事。这实事要简单易做,具体有效,我建议设立一个港片论坛,因为港片现居弱势,近来且为韩片压倒,必须找新意,找主流,共同振作,也不必太频密,反而不觉重要。可每季举行一次,春季在春节之后,检讨去年圣诞及新年 贺岁片之得失,计划今年上半年应取之路向;夏季在四五月间,检讨复活节及上半年港片,对暑假片增强部署;秋季在八九月间,检讨暑期片的得失和下半年港片的取向;冬季在十至十一月间,集中研究圣诞、新年及贺岁的一连串大档期的港片,集思广益,团结努力,我耳聋且口齿不清,开会无用,遣其作详尽的书面传真到会场,多谢大家,张彻。」

张彻集结众明星弟子的动作大片,开拍前傅声去世,刘德华顶替演出

作为香港功夫电影史上的宗师级大导演,张彻不仅执导了香港影史上第一部票房突破百万的电影《独臂刀》,还开创了华语影坛独有的“暴力美学”风格,而他培养和打造的一批又一批张家班弟子,也成为七十年代武打片领域的扛鼎级人物。不过到了八十年代,张彻电影因为种种原因很难再有从前的吸引力,不过彼时已是花甲之年的他,仍拍出了一部众星云集的豪华功夫动作巨作——《上海滩十三太保》。

故事讲述了抗战时期,爱国人士高先生(江明)得黑帽子(王羽)之帮助,偷到了伪政府的卖国证据,欲经由上海带回香港公布。富商沈刚夫(陈观泰)受托保护高先生离沪,这富商别号“一夫当道”,手下有“浪子富翁、教头快刀、学生少爷、熊虎鹰豹、眼镜烟嘴、长枪难逃”等多名高手,并称“十三太保”,但其中部分高手已经被内务官洪述武(常枫)暗中收买。后来,在洪述武的手下一路追杀之下,高先生在烟嘴(江生)的保护下来到旅店,后又辗转至眼镜(王钟)的裁缝店、富商陶大业(梁家仁)的别墅、浪子叶不凡(姜大卫)的赌场。影片最后,被收买的太保们为了民族大义倒戈相向,与洪述武及众打手展开血腥较量,终助高先生顺利登船。

早在1970年,张彻就曾执导过一部《十三太保》,以唐末黄巢起义作为故事背景。而这部《上海滩十三太保》,则把故事背景放在了抗战时期,并以“高陶事件”为故事原型进行改编。作为张彻导演晚期的代表作品,本片具有十足的诚意,在86分钟的时长里,用6轮打戏将影片撑起来,平均下来,14个主要动作演员每人出场6分钟左右,也只有张彻导演敢这么拍。

本片在影像风格方面,也延续了以往张彻导演电影里的阳刚之美、男性的力量感以及对冗长打戏片段的处理,为了平衡本片的文戏与武戏,张彻导演在将近70分钟的打戏里设置了多个悬疑点,譬如到底谁是杀手,我们不知道,电影中的人物们也不知道,这种不安之感的营造,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非常契合的。

除此之外,本片在打戏的设计上也追求新意,每个人打得很漂亮,酣畅淋漓不说,他们各自出场使用的招式,以及最后的死法都是不一样的。譬如从最开始的长枪小杨,到码头上的教头,其战斗值的层级是逐渐递增的,而前面所有的打戏,其实都是为影片最后快刀项方(程天赐)和教头对战这场重要打戏所做的铺垫。

影片最后,本被派来杀死高先生的快刀反过杀死恶人魏啸天时,魏啸天问他:“你完全破坏了杀手的规矩,看你以后怎么混”。快刀回答:“以后不混了,杀了你,对杀手的规矩,我自己会有交代”,因此,快刀最后才会假借与教头比武为由,让自己死在教头手里,这不仅维护了杀手的规矩,也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民族大义。这场打戏放在片尾至关重要,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还让片中的人物一下子立了起来,让人肃然起敬。

片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关伟(刘德华)为了保护高先生,最后死在了女朋友陶小妹(朱海玲)的怀里。电影在处理这一片段时,闪回了一些两人相识与相爱的画面,产生出的催泪效果,甚至不亚于林觉民的《与妻书》,靠的是细腻、真挚的 情感 来打动观众。

本片虽集结了张家班众多明星弟子,不过遗憾的是电影开拍之前,重要弟子之一的傅声因车祸不幸离世,这也让张彻备受打击,片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也一下子没了着落。其后,张彻在别人的提议下,将片中本属傅声的角色交给了当时初出茅庐的刘德华来演,多年之后,华仔曾多次表示与自己同辈的演员中,只有自己一个能有机会和张彻导演合作,这让他感到非常荣幸。

2009年,由陈可辛监制,陈德森执导的《十月围城》在内地公映,最终票房突破2亿元人民币。该片在刚发布预告片时就曾被影迷拿来跟《上海滩十三太保》对比,可见张彻导演对后来的动作片导演影响有多大。如今重看这部电影,虽然其视听语言风格已经有些过时,但片中的动作设计,动作演员们实打实硬碰硬的对决,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张利源)

知识推荐

星宁百科——分享生活小百科,一起学习探索新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558@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3782号-5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tsingnin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