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培和苏文茂为什么没有成为相声大师?谁的相声更好听呢?
苏文茂和高英培都不算相声大师,但他们必定在相声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英培和苏文茂
高英培(1928年-2002年2月14日) ,农历戊辰年生, 著名相声演员,相声表演艺术家,天津市人。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笑星之一。曾任北京市第八届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苏文茂(1929年2月24日-2015年5月3日),出生于北京市,相声演员。 相声大师常宝堃的弟子。先后与朱相臣、马志存等人合作,以其苏派相声的艺术魅力在我国相声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以“文哏”见长,文而不温,含蓄隽永,是我国相声界“文哏”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将相声“文哏”艺术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人誉为“文哏”大师。
高英培和苏文茂为什么没有成为相声大师
一是他们活跃的年代是相声最繁荣的时代,相声人才济济,可惜他们和侯宝林、马三立、以及马季的生命重合时代太长,被他们三位的光芒显得不那么耀眼了。
二是他们的作品中都以说和逗为主,没有听过他们学和唱的内容不知道他们的基本功如何。而他们的作品有明显的缺陷,比如高英培虽然很火爆但有点吵闹,而苏文茂的作品太温和了,包袱总是感觉不太响,感觉不如魏文亮和李伯祥。
三是他们在全国的影响力不足,当年评选笑星,苏文茂没有入选,而高英培勉强在最后一名,对他们认可的观众主要集中在天津,不象姜昆侯耀文那样多次上春晚。
四是他们对相声的传承也没有做出突出的贡献。不象马季的弟子有冯巩那样出色,也不象侯耀文那样捧出了相声一代宗师郭德纲。
高英培和苏文茂谁的相声更好听
这两位老先生的相声风格,可以用一文一武来形容。高英培先生的包袱,帅,辛辣火爆,就好比是武状元。苏文茂先生他以"文哏"见长,文而不温,含蓄隽永,是我国相声界"文哏"艺术Z杰出的代表人物!
至于说到高英培和苏文茂谁的相声更好,我想相声这门艺术单从两位大师做比较很难分出个高低上下,毕竟各自有自己的代表作品都是佳作,但从艺术影响力上来看苏文茂应该超过高英培,不因为别的,因为苏文茂有两个徒弟一个叫赵伟洲,一个是刘俊杰,尤其是后者现在在天津相声圈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高英培和苏文茂不能成为相声大师的原因是什么?
高英培和苏文茂没能成为相声大师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辈分太低,存在感太弱,单论能耐,这两位都够相声大师的资格,但是评选相声大师得看综合影响,建国之后真正能称为相声大师的只有侯宝林和马三立,但这丝毫不影响高英培和苏文茂在观众心中的地位,也许在无数喜欢他们的关中心中,这两位就是相声大师。
相声大师的评选标准
相声这个行当,大师的评选相当苛刻,虽然侯耀文为了否定马季的相声大师,提出了相声大师标准,但是这个标准简直就是为侯宝林大师量身定做的,按照这个标准,马三立也不能算大师,只有侯宝林够格,因此这个标准并不通用。
建国之后,真正意义上称得上是大师的只有侯宝林和马三立,这两位的共同点就是辈分高、影响大,其实辈分高一定程度上就会有影响,比如马三立晚年是唯一在世的寿字辈(于老姑的辈分很多时候都被忽略),在相声界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相声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就重,侯宝林大师辈分也高,是宝字辈辈分,而且侯宝林大师的影响力比较大,牵头组织相声改进小组,进中南海说相声等等。
因此,要想成为相声大师,不仅自身的相声功底要过硬,更重要的是辈分要高、影响要大,如果辈分这关没过去,自然就无缘相声大师,例如马季先生去世后,弟子们想给马季先生一个相声大师的荣誉,就受到不少人的阻挠,最终也没能成行。
高英培和苏文茂辈分吃亏
高英培和苏文茂都属于相声文字辈演员,在辈分上太吃亏,在解放前都是晚辈,即便在解放后,其上面也有宝字辈和寿字辈,所以辈分不高,地位影响就会弱,这也是这两位没成为相声大师比较吃亏的地方。
高英培师承赵佩茹,苏文茂师承常宝堃,单说能耐,这两位都是顶尖水平,丝毫不亚于马三立和侯宝林,而名师出高徒,高英培和苏文茂的相声也是同辈之中的佼佼者,其相声功底在同辈之中绝对是前几的存在。
高英培以相声火爆著称,每次登台表演,都是掌声雷动;苏文茂擅长文哏相声,是文哏相声大师,将文哏相声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单从相声技艺来说,两位可以都够大师级别,但是因为辈分,这两位也都不能成为相声大师。
宝字辈之后不会再有相声大师
宝字辈之后的文字辈可以说是相声名家荟萃,李伯祥、苏文茂、高英培、马季、侯耀文等等都是绝对的大牛,但是碍于辈分问题,这几位在解放后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力,而马季作为文字辈影响最大的一位,也无缘相声大师。
所以,从宝字辈之后就不会再有相声大师,但是观众心中有杆秤,对于观众而言,也许深受喜爱的高英培和苏文茂这些相声名家就是相声大师。
“文哏大师”苏文茂总共收了11个徒弟,有比郭德纲好的吗?
苏文茂是文字辈相声名家,其一生共收徒十一位,这数量在相声演员中属于比较少的。要论知名度苏文茂的弟子是和郭德纲是比不了,但要论相声水平,苏文茂的弟子赵伟洲、刘俊杰、崔金泉、宋德全和武福星等人都能和郭德纲媲美。
文哏大师苏文茂
苏文茂被誉为相声界的“文哏大师”,是文哏相声的集大成者,也是文哏相声最具代表的人物,套用师胜杰先生的一句话,那就是“不敢说绝后,最起码空前”。
苏文茂先生师承相声名家常宝堃,当年苏文茂先生在药铺当学徒,酷爱常宝堃和赵佩茹的先生,后来得以拜入常宝堃门下,开始学习相声,常宝堃对苏文茂也是喜爱有加,不仅废除了相声界传统的生死合同,而且还倾囊相授,苏文茂先生学成出师后,凭借扎实的相声功底,开始走红,是当时相声界首屈一指的文字辈演员。
苏文茂先生气质儒雅,许多文哏相声在他的表演下,精彩纷呈,例如相声界历来有“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的说法,其中文章会许多相声名家都用过,唯有苏文茂先生的版本堪称经典,是文章会的教科书版的存在,其他相声演员无论如何演绎,也演绎不出来苏文茂先生那股劲,而这也是苏文茂文哏相声的代表作。
苏文茂先生的相声除了文雅之外,透着学问和教育意义,其《苏批三国》等段子结合文学知识等,当然苏文茂先生也有许多讽刺相声和传统相声,对于徒弟而言,苏文茂先生收徒并不多,只有十一位,但是苏文茂先生艺术上对待徒弟要求严格,生活上对待徒弟平易近人,苏门弟子大部分艺术水平一流,尊师重道,是相声界的模范。
赵伟洲,相声明字辈门长
赵伟洲是苏文茂先生大弟子,虽然年龄不是最大的,但是相声界讲究入门早晚,所以赵伟洲是苏文茂先生的大弟子,由于在他这一辈,拜师最早,因此,赵伟洲也成为明字辈门长,值得一说的,赵伟洲的父亲赵心敏是文字辈的门长,一门两门长,相声界绝无仅有。
赵心敏和苏文茂先生交好,两人约定苏文茂收赵心敏儿子为徒,所以赵伟洲先会喊师父,后会喊爸爸,赵伟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杨少华合作,赵伟洲为杨少华量身打造段子,成就了许多精品相声,尤其是《枯木逢春》中杨少华的“我要开花”,让这两人火遍大江南北。
赵伟洲能耐有多大?郭德纲评价他“我们这一辈最会说相声的人”,这个评价可谓极高,是对赵伟洲艺术的肯定,赵伟洲如今年逾古稀,和落单的刘伟搭档相声,去年天津卫视春晚,赵伟洲和郭麒麟、阎鹤祥曾搭档说过相声。
刘俊杰,天津相声的笑话篓子
刘俊杰和赵伟洲同龄,但是拜师要晚,刘俊杰拜师是在苏文茂先生下放期间,而苏文茂先生回顾那段岁月的时候,也说到,最得意的事情是收了刘俊杰这个好徒弟。
刘俊杰外号是“笑话篓子”,其能创作能表演,相声水平很高,但是缺少固定的搭档,和杨少华、谢天顺、于世猷等合作过,但是合作时间并不长,名气仅限于天津,但是凭借笑话篓子,这一绰号,就能看出水平之高。
崔金泉,文哏风格成为领导
崔金泉的表演风格类似苏文茂,属于文哏相声的风格,而且崔金泉嗓音条件比师父苏文茂好,擅长柳活,曾经凭借和范振钰合作表演的《笑星传奇》在全国相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和最佳逗哏奖,是当时相声界的一颗新星。
如今的崔金泉已经成为领导,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说唱艺术团团长,已经很少再登台表演了,单凭这个领导职位,崔金泉算是苏文茂弟子中官最大的。
宋德全,和郭德纲结怨
宋德全也是苏文茂先生比较喜爱的弟子,其表演风格和苏文茂都属于文哏相声,而且宋德全还和李金斗一起创办了相声剧社,但也有可能是在这时候和郭德纲产生过节,郭德纲甚至在相声段子中编排他,将其改为“宋大德”进行讽刺,两人的矛盾和恩怨也是相声界比较火的一对。
不过在相声有新人节目中,宋德全的徒弟陈印泉,却得到了郭德纲的青睐,甚至进入四强,可见,郭德纲对于宋德全的徒弟并无多大的成见,而宋德全有这样的徒弟,也看出宋德全的水平。
武福星,东北相声名家
武福星是苏文茂先生的二弟子,但是其名气并不大,主要是因为他长期在东北演出,曾担任吉林省曲艺团副团长,而东北地区相声氛围并不浓厚,所以武福星的知名度并不高,仅局限在东北,不过相声在全国开花发展是好事,这一点来说,武福星也是值得敬佩的。
武福星的儿子武洲拜师李金斗,并在海南创办了福星相声社,这个相声社用的“福星”做为名字,有点借助武福星的意思,而武福星也的确在这个相声社演出并担任艺术指导,能在海南开设相声剧社,更是对相声推广发展有重要意义。
苏文茂先生是有名的相声艺术家,他有什么样的经历?
苏文茂先生,有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相声演员、相声名家、相声大师常宝堃的弟子、被誉为“文哏大师”、我国相声界“文哏”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相声界“大师哥”、被称为“文哏巨匠”。
苏文茂从小就热爱相声,他最喜欢的是有“小蘑菇”之称的常宝堃先生的相声,后来几经波折,终于如愿投到了常氏的门下,他于1943年正式拜师到当时已经快60年了,这段拜师的经历充满了艰辛、充满了曲折,我们不由为苏文茂那种不屈的精神肃然起敬,我们也由此看到了苏文茂对相声艺术的执着追求。
1942年他在天津市一家药铺叫“九春堂”药房,他在那儿学徒,听到相声特别是常宝堃先生,以后是他的老师,他和赵佩茹先生那么两个人演出,苏文茂他是听他们的节目入迷,有一天他就跟他们说。
他说常先生赵先生,他说我喜欢听你们的相声,我是在“九春堂"学徒的,我很想学这个相声。当时他们老师呢就有一种好像是推辞吧,就是说,哎呀、你还是学徒吧,因为学买卖还是有前途的,你学我们这个行业好像自己有一点客气,说这个没有什么大发展。
有一天他们老师坐车来,坐的是黄包车,来呢按现在来讲拿一百块钱呢这么一个整票,可是到这雇车呢那么才十块钱,十块钱当时拉车的没有钱找,他们老师也没有零钱,就给他一百块钱找不开,他们老师这时候还差五分钟就得进播音室,就得去播音,所以说他们老师就拿这钱就交给他了,说这个小孩,你天天不是到这来嘛,这样吧,我托你办点事儿,你呀、把这钱换开,换开你给他十块,剩下那个你明天再来的时候你再给我。
嗬,自己简直是就等于自己最尊敬的人、最崇拜的人他能给我这么一个机会、而且这么信任我,苏文茂他当时那简直是高兴得了不得,他拿着这钱他到处去换,最后把这钱换开了。后来了,大家、因为他们剧团的人对他全印象特别好。
他又是北京人,说话呢、会说普通话,说话也比较清晰,大家都认为这个孩子又好、又听话、又有眼力见,说(是)这孩子将来绝错不了,你就收了他吧。那时候大伙儿就给他做工作,给做工作,后来他们老师就说“好吧",就说一句“好吧”,他才蹦起来,这是1943年他拜的师。
虽然师从相声名家,苏文茂却没有照搬照抄老师的表演风格,相反在继承了常宝华的表演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为相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演员、特别是相声演员,那你比方说吧,分派、京剧啊、或者是怎么着,他们曲艺唱得(的)也分派,捧哏它就分成了派,你比方说,逗哏它分的是什么呢。
是侯派、侯宝林派,常派、常宝堃派,马派、马三立派,苏派、苏文茂派,马派、马季派,它把这五个人分成了五派。相声啊,你要是师傅怎么教你怎么学,你达不到成名就被淘汰了,也就是说你啊,你学了老师的经验、学了他的理论丶学了他的作风、学了他的品质、学了他的各方面,那么全学到了,然后发挥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才是有出息的演员,他才能够达到甚至赶上老师、甚至超过老师。
齐白石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也就是你学我的,似我者、你跟我一样、跟录下来的一样,这个画家就完了。
苏文茂对境界的要求似乎永不停止,他的儿子便是继承了他的优点,同样在相声表演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他的那段《扔靴子》表演起来神形兼备、丝丝入扣、引人发笑,把这一名段子演绎得惟妙惟肖、颇有乃父风格、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他的儿子呢,虽然我们现在不叫官,他也是、他挂衔是中校,他叫苏明杰,他也演相声,“马三立"杯、就是全国业余相声大赛他跟一个搭档、他们俩人得一等奖。他呢,什么小品、那个相声TV,就等于是音配像似的,你比方说他配得那个那叫什么,派出所的那个叫《纠纷》,《纠纷》是马志明说的单口,那么他给配的人物、演出来的相声TV。
因为他们这个相声,苏文茂他认为它是时代艺术,它是跟着时代走的,到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的作品,为什么说我们这个传统相声那么多呢,那全是历代的相声演员创作的、创作保留下来的、而且是比较好的、那么才放在我(他)们这个相声宝库里。这传统宝库里头,也就是说是我们今天我们需要推陈、需要出新,但是,我们把我们传统的东西我们也要呢,很好地去整理它,也就是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当时他们采访了他,他说:“《中国名人名家》这个栏目、广大的观众朋友们你们好,自己是天津的相声演员,自己感谢那么所有关心自己艺术成长、支持自己的人,借此机会自己向你们问好,感谢你们多年来对自己的帮助,那么今后呢自己要拿出更好的作品、那么来回答自己亲爱的观众”。
在相声领域中,苏文茂都有哪些故事?
在相声领域中,苏文茂有这些故事:苏文茂起初在药房学徒,特别喜欢常宝堃先生,并几经曲折才拜他为师;常宝堃为了苏文茂破了不少相声界的规矩,首先是师徒契约中的生死患病,投河觅井,打死勿论这类词汇全部删掉
早年经历
苏文茂生于北京广渠门外楼梓庄。因幼年家贫,12岁时,苏文茂到天津一家药铺当学徒。那时候,他酷爱常宝堃、赵佩茹的相声。当时学徒期满后每月的收入很少,只能买一袋面,苏文茂家中还有老母亲需要赡养,他梦想着能够拜小蘑菇常宝堃为师,将来说相声,多挣些钱养家糊口,让老娘过上舒心的日子。几经辗转,苏文茂终于结识了常宝堃,并于1943年在天津拜常宝堃为师,就此踏进相声的天地
“文”字辈
常宝堃对苏文茂是开放式教育,让他自己选择艺名,苏文茂觉得两个师爷取的都不中意,干脆就叫本名了,于是才有了“文”字辈。常宝堃为了苏文茂,破了不少相声界的规矩。首先就是把旧式师徒契约中的“生死患病,投河觅井,打死勿论”这类下作又反人类的词汇全部删掉,另外三年学徒两年效力也没用,常宝堃是倒贴钱养着苏文茂,而且学成后苏文茂赚多少都自己揣着,常宝堃根本不过问。
“白眉大侠”
苏文茂的相声风格儒雅,风流倜傥,被冠以“文哏大师”,这和他外在形象非常吻合:年轻时一副秀才相貌,年纪大了则满头青丝变白发,一副文质彬彬的学者之风。他的代表作有《苏批三国》《红楼百科》《文章会》《论捧逗》等,这些段子都已经成为文哏相声不可超越的经典。多说一句:苏文茂年老的时候满头白发,连眉毛也是白的,后来就有人称他为“白眉大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