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败给谁了
《三国演义》街亭之战马谡败给张郃。
街亭之战中马谡在街亭违反诸葛亮节度,举措烦扰,更加舍弃水源,选择登上南山据守而非占据山下的城镇;禆将军王平曾多番规劝,但马谡都不接纳。张郃到后,包围山上,又断绝山上马谡军的水源,并且大举进击,大破马谡军,士卒四散,溃不成军。
王平此时命自己所领的军队鸣鼓自守,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得以有时间收拾残军,并率领败军撤回。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失去重要据点,进退无据,无法再战,于是,迁西县一千多户撤回汉中。
马谡的结局:
街亭之战失败后,诸葛亮回到军中,将马谡连同与之一起在街亭作战的张休、李盛等全部处斩。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前往吊丧,为他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
马谡死时年仅三十九岁,战后,诸葛亮在上疏中提及了蜀汉军队在街亭,箕谷两战的失利原因:“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街亭谁也守不住
马谡失街亭,一直都被认为是因为马谡骄傲自大,完全没有把诸葛亮的话放在心上,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的北伐最终也失败,千百年来马谡一个人将所有的骂声都担着了。但其实也有很多人认为,其实街亭失守并不能全部怪是马谡的罪,如果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不管换做是谁,最后都不能守住街亭,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呢?
1.马谡是如何失街亭的
街亭座落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45公里的陇城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具有得失陇右安危关中的战略地位。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于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部署了北伐曹魏的街亭之战,因参军马谡违亮节度,依阻南山,被魏将张郃绝其汲道,大败马谡于街亭。街亭失守,蜀军主力溃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疏请求自贬三级。从此街亭便名扬天下。
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为历史上重要军事关隘、兵家必争之地,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右。历史上群雄角逐,战事频繁,在这里曾多次进行过大规模战争。三国时期,“马谡失街亭”就发生在这里。据《三国志》记载:“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蜀将马谡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
当时诸葛亮为了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亲率大军北伐魏国,攻打祁山。因蜀军一路军纪严整,士气高昂,接连得胜,曹魏南安(郡治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北)、天水(郡治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南)、安定(郡治在今甘肃省镇原县南)三郡叛魏降蜀,一时响震于关中。魏明帝曹叡急忙从都城洛阳赶到长安,命大将张郃领兵抵御。
诸葛亮派参军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不料,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劝阻,自作主张,“依阻南山,不下拒城”,不近水,把军队扎营在山上。张郃得知蜀军凭高扎营,驱大军一拥而进,四面围困,断绝了下山取水的道路,困蜀军于山。一场街亭争夺战与此展开。魏军乘势攻山,马谡料难固守,持续数日之后便带乏兵突围而逃。扎营山下的王平欲领兵相救,适逢张郃拦路厮杀,又因势孤兵寡,只好仓皇而逃,撤退于天水。
结果,蜀兵大败,失了街亭。诸葛亮不得不从天水退回汉中。赵云军队在箕谷也吃了败仗,好在赵云亲自断后,人物损失较轻。街亭一战,蜀军主力溃败,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败。诸葛亮回到汉中,依照军法,斩了马谡,给赵云以降职处分,同时,上疏“请自贬三等”。他还在《劝将士勤攻已缺教》篇中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较变通之道于将来。”足见街亭所丧,教训深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
2.为什么说换了谁都守不住街亭
蜀汉倾巢而出,这是自夷陵兵败后,蜀汉最大规模的军事集结。228年春,诸葛亮誓师北伐。赵云带1万多人出斜谷,只是用作疑兵,将魏军主力吸引到西南方,好让诸葛亮在西北方做事。天水、南安、安定皆降,陇右五郡中只有广魏和陇西郡不肯降。诸葛亮迅速进兵,打了魏军的时间差,只要再有月余时间,陇右可期!
要诸葛亮在此站住脚跟,把长安变成前线,三国的格局就被打破,诸葛亮的策略是非常成功的。曹魏当然知道其中厉害,曹叡命张郃带5万军队火速前往增援陇西,并亲自来到长安督战。诸葛亮心思缜密,自然算到了曹魏的举动,双方都看上了一个地方,号称“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右”的街亭!结果都知道,马谡败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因此失利。
守街亭,很多人都觉得马谡是去捡功的,但是马谡偏偏还是败了,因此很多人都说马谡是个蠢材,但是看看街亭实际的地形地貌,你就知道没那么简单。街亭古战场,位于今天甘肃天水秦安县东北40公里的陇城镇,是宽约6公里、长达十几公里的开阔地带,自古以来,此地为“五路总口”,西北是山地、东南是秦岭,是关陇大地之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街亭的基本地形是:南北两山夹着一河一路。河流靠近北山,因此北山不需防守,只要固守河流南岸到南山之间的平地,以及坡度平缓的南山即可。再看马谡以及张郃各自的任务:
马谡:其实马谡出兵之前,诸葛亮已经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了,诸葛亮的意图非常明显:守住即可!诸葛亮其实根本没打算攻取长安,他想要的不过是收割陇右五郡,等他拿下陇右,谁来也不好使了。因此马谡的任务,是防守,是阻止张郃支援陇西。为诸葛亮争取时间,估计只需马谡守一个月,陇右就是蜀汉囊中之物,魏军再来一个城一个城池的打,难如登天。
张郃:张郃军的目的已有一个,速进入陇西,平定天水三郡的叛乱,稳定陇西人心。
王平曾提议用主力部队当道驻扎,阻断道路,被马谡拒绝。因为这方案确实可以免受张郃断绝水源的困难,但就放弃了南山这个制高点。南山虽然算是山,但并不高,坡度也很平缓。张郃军完全有可能占据南山,居高临下攻击当道固守的马谡军。或者分兵绕路,前后夹击马谡军;或者干脆不理会马谡军,直奔天水三郡,这是马谡不得不防的。
因此,马谡命主力部队驻扎南山,自然也有他的想法:一控制制高点,不给张郃夹击的机会;二用王平当道留守的1000多人马作为诱饵,伺机从山上借势而下,攻击张郃军。张郃有5万兵马,先遣军约有2万,而诸葛亮挺进陇右的部队总共只有2万来人,还分成了四个部分:一部继续打陇西,两部分驻清水和街亭,自己率主力守上邽。
如果按照王平的提议,当道驻扎阻断道路,以马谡那点兵力,同样会败得更快。马谡能做的,只是在张郃大部队还未抵达的这段时间内加固防守。如挖护城河,将水源引入护城河,设置内墙,挖横沟防止骑兵突进等等,一个字,拖。这样一来,街亭在短时间内绝对是可以守住的,但是时间长了绝对守不住,不过只要拖够了诸葛亮需要的时间,就已经是成功了。
而马谡却忘了他是来防守、拖延时间的,摆出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战阵势。以攻为守,非名将不能为。马谡初临战场,如此弄险,岂能不败?总而言之,马谡采取山上、山下同时据守的方案,有一定道理,只是他忘记了自己的根本任务,诸葛亮的布局被打乱,陇右局势也急转直下,无险可依、粮草也接济不上的蜀军就只有撤兵这一条路了。
3.挥泪斩马谡
挥泪斩马谡,一说是《三国演义》中,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的必然性。
也有说诸葛亮斩马谡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上在街亭失守后,马谡根本没见到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狱里了。
马谡在失街亭后并没有像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自缚请罪,恰恰相反,他选择了逃跑。后来,马谡被子均辑捕归案,诸葛亮判处死刑。但还没有来得及执行,马谡就在狱中病故,所以,根本不存在挥泪斩马谡的事。
与马谡关系很好的向朗(向宠的叔父),在马谡潜逃后,因知情不报而被革职,无所事事达二十年之久。
(按)此论所据,见《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朗素与谡善(街亭之败)谡逃亡,朗知情不举……免官还成都……”。又同书《马谡传》:“(街亭之役)谡为郃所破,士卒离散,……谡下狱物故。”
但是, 同书《诸葛亮传》有“戮谡以谢众”的说法。《三国演义》就是抓住了这句话,编成了故事。
斩马谡的真相
根据史书《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使马谡督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马谡以谢众。”
一直以来,关于马谡之死,大多数人认为其所下军令状:“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同时不听诸葛亮嘱咐,在战术上犯了致命的错误(举动失宜)导致街亭惨败,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未能报《出师表》中所言“先帝之殊遇”所致。
“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三国志·马良传》
然而,当我们翻开史书,从当中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马谡之死的真相还存在诸多疑点:
军令状中明确指出:“若有差失,乞斩全家。”而最后诸葛亮并未杀其全家。所以马谡死于军令状之言有待商考。
在失街亭、斩马谡之后。诸葛亮曾上书自贬三级。而诸葛亮身为刘备托孤大臣,当朝蜀主刘禅之相父,肩负兴复汉室之重任,有没有这样做的必要?
作为蜀国重臣的费祎,在马谡死后亲自来到汉中向诸葛亮道喜:一为北伐之中连得四县,蜀中百姓大喜;二为降俘魏国能将姜维,蜀帝大喜;三为丞相可统兵十万再度伐魏。
所以说,从以上三点来看,马谡之死绝非军令状与“未报先帝之殊遇”这么简单,结合当时蜀汉国内局势来看,这牵扯到了一些政治性的问题:
以马谡之死转移政治矛盾
通常来讲,刘备的蜀汉集团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君臣一心,共复大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刘备自建立蜀汉政权后,内部政治矛盾一直就存在着,政治斗争也是非常之激烈。就当时而言,刘备的蜀汉政权由三股势力构成:
起于洛阳的益州官僚和豪强所代表的地方势力。
以李严为代表的刘璋旧部势力。
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代表的新兴蜀汉政权势力。
刘备所代表的势力相对于前两股势力来讲毕竟是外来势力,他在时,尚且能够有效把控局势,但在也只能说是局势稳定的时期,如夷陵之战蜀国惨败后,南中各郡随即发生叛乱。
刘备在时尚如此,刘备死后,蜀汉政权的政治斗争也就更加激烈。如公元231年,同时托孤大臣的李严就在朝廷内斗中被罢黜为民。
诸葛亮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也非常清楚在朝党之争当中自己所做的任何一项决策都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政治上的危机。
如在第一次北伐当中,他就曾犯了一次军事战略上的失误:未采取魏延所提出的“”弱无谋的驸马夏侯懋统兵拒敌,创造了难得的战机。然而诸葛亮因人废言,不采纳魏延“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之计。反而采取了“从陇西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的保守战略。
对于这个战略上的失误,诸葛亮不想承认也不能承认,因为这极有可能让其在朝廷当中处于众矢之的,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不利局面。
而马谡街亭之败似乎来的恰到好处,如果马谡之败未能碰上诸葛亮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纸军令状形同废纸,为何?因为军令状上按罪当斩全家,但事实没有,说明有退步的余地,毕竟诸葛亮与马谡关系非比寻常。
但是,在蜀国大局和自身政治利益面前,这层关系显得十分薄弱,马谡横竖都是一死,此时斩杀马谡以街亭之败为借口掩盖其在军事上位采用“子午谷奇谋”的战略失误,避免落人口炳在朝廷政治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再者,诸葛亮通过斩杀马谡向蜀国当局表明了自己不会任人唯亲包庇心腹的政治立场,以及治军治国的基本态度,以此做表率整肃蜀国朝廷党争之风,使得国家的主要矛盾由朝廷内的政治斗争矛盾转向与魏国之间的战争矛盾。
通过战役之败掩盖政治之错
战役之败我们都知道是马谡失街亭,那政治之错又指的是什么呢?
这得从三顾茅如开始说起,当初刘备求贤若渴,最终得见孔明,而后者早已在《隆中对》中为刘备构建了一幅政治战略蓝图: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诸葛亮
然而,这些构想最终成为了空想。
自刘备于汉中称王到诸葛亮北伐之前,蜀汉政权先后经历了失关张二将之痛、荆州之失、夷陵之败、刘备之王以及南中之乱。
而待北伐之时现实情况与隆中对的构想越走越远,北伐之决策也是政治决策上的失误,因为刘备称帝后恢复汉室的旗帜已再无号召力,荆州之失后,孙刘之间也无法真正意义上再结成联盟。如今该做的当是“保其岩阻”,与民修养生息,提升国力巩固政权。
但是,诸葛亮并未这也做,相反,他为实现自身的政治抱负,一改以往的政治路线,率军北伐。而在北伐与魏军较量的过程中,诸葛亮也逐渐了解到魏国已倾国之力作为应付,魏蜀之间实力悬殊,同时北伐军队挥师北上如同孤军深入,最终必有一败。北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目标也无法实现。
既然如此,与其将这种“不幸结果”归咎于现实国力之差距以及自身政治决策失误的既定事实,不如让丢失街亭重地按罪当死的马谡承担军事上的责任,以此掩盖政治决策之错,让蜀汉军民继续保留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空想。
街亭之战魏国主将是谁
张郃。
当时曹叡派遣大将军曹真督领诸将,进击诸葛亮。曹叡给张郃加位特进,转为右将军(张郃从左将军转为右将军,虽然是平级转官,但在当时,以右为尊),让张郃督诸军,在街亭阻挡诸葛亮的部将马谡。
马谡依傍险要的南山扎寨,没有下山占据城池。张郃断绝了他取水的道路,然後发起进攻,大败马谡。南安、天水、安定各郡反叛魏国响应诸葛亮,张郃领兵平定了这几处地方。
张郃结局:
诸葛亮多次求战,司马懿都固营自守,虽然司马懿不与诸葛亮交战,却不断的率军跟着诸葛亮的军队。
诸葛亮退还祁山。司马懿令张郃追击。张郃说:"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司马懿不听。张郃不得已,遂领兵追击。蜀军在木门谷乘高布伏,弓弩乱发。张郃追到木门谷,与蜀军交战。飞来的箭矢射中了张郃右膝,张郃阵亡。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张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