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至今还保留着一支“长城部队”,他的前身就是当年血战喜峰口的西北军。29军大刀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你知道大刀队所使用的刀法就什么名字吗,他的创立背后又有什么意义呢?
进入20世纪,西方各国军队开始大踏步地迈入多军种立体协同作战的进程,然而一穷二白的中国军队居然连人手一支枪都不能满足,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和冷兵器又被重新请到军队服役。曹锟麾下有一支“苗刀营”,孙传芳在江苏有一个“武术营”,西北军包括冯玉祥在内很多将领都是武林高手,经常成营成团的组建大刀队。
(手枪队,民国版的特种兵)
打铁已流传上千年,只要有力气打上几万口大刀并不难,可难就难在如何能让战士们迅速掌握近战格斗的要领。于是各路军阀都向武术界寻求帮助。最早效力军队的是名震津京的武术大师韩慕侠。他年轻时拜八卦掌宗师董海川弟子张占魁门下,学成后进入张学良的东北军任武术教官。
日军的拼刺也算是一门绝活,韩慕侠针对性地将形意拳简化成易懂的“顺步砍、左右砍、连剁带劈”等刀法。后来韩慕侠一手调教的这支队伍被宋哲元收编,见识到大刀的厉害后,宋哲元又邀请李存义的弟子尚云祥到军中教授形意五行刀。
不仅宋哲元,西北军的缔造者冯玉祥也非常重视部队的武术训练,还把劈刀、打拳等项目列为战术必修科目,经常检阅士兵们的训练状况。同时还吸收了一大批优秀的武术大师进入西北军,教授近战格斗技巧,参与研究白刃战术。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门派众多,但狭隘的门派观念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各门派的绝技常常轻易不示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更是让很多绝学失传。但在那种内忧外患、国难当头的年代,冯玉祥却为中国武术界做了一个大贡献,他促成了众多武术大师摒弃门派之见,群策群力共赴国难。
1923年沧州武术大师,同盟会早期铁血团骨干马凤图投奔冯玉祥,后奉张之江之命在张家口开办“新武术研究会”,西北军中也有不少武术高手,吉鸿昌号称西北第一刀客,抗日名将赵登禹甚至徒手打死老虎,被称之为“打虎将军”。在马凤图和众多西北军将领的努力下,李尧臣、尚云祥等武术高手都来到西北军。
他们集思广益,借鉴明代戚继光、程宗猷和清代吴殳等人的刀法,又揉合各家精华,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的“破锋八刀”。1933年日本进攻喜峰口,前线总指挥张自忠与日军血战多日,但西北军机枪只有100挺,大炮不过10门,但阵线却有300公里之长,这种情况和敌人硬拼肯定是不合适的,于是决定用大刀队夜袭日军营地。
(冯玉祥嘉奖打虎将军赵登禹的签名照片)
这大刀队真名其实叫“手枪队”,爱看战争戏的同学都知道,手枪队一般是直属部队,队员各个都是军中精锐,装备虽然都是轻兵器,但是敢死冲锋却是个顶个的强。赵登禹选了500名手枪队员,于1933年3月12日夜间拿着大刀带着短枪就找敌营摸去了。
赵登禹本身就是民国版武松,故事虽然未必真实,但足以说明赵登禹武艺高强。强将手下无弱兵,赵登禹的手枪队奋勇拼杀,一夜之间竟然砍了上千日军头颅,兄弟部队也趁机发起进攻,一举夺回喜峰口阵地,可是500手枪队壮士仅有27人生还。
(晚年的马凤图)
马凤图号召大家开创了“破锋八刀”这一抗日刀法,帮助中国军队取得了九一八后的首次大捷,然而马老先生的长子马广达因刀法精熟,被选为大刀队队长,长城抗战时身负重伤,以身殉国。
建国后政府为嘉奖马先生父子在抗战中所作的巨大贡献,特地为他安排了相应物质待遇,可是老先生却婉言谢绝,决心悬壶济世,自食其力,为中医事业再贡献一份力量。1973年,马老先生病逝于宁夏,享年73岁。
挖掘历史有意思的另一面,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史料不辑”(slbj001)长按可加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