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您一起探索知识星空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生活常识知识百科综合新知学习探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明宣宗(明宣宗朱瞻基)

发布时间:2023-07-06 12:35责任编辑:郑果果关键词:朱瞻基,明宣宗,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生平介绍

明宣宗朱瞻基是汉朝的第五个皇帝,在位时间只有10年,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明宣宗朱瞻基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宣宗朱瞻基简介

朱瞻基,祖父为明成祖朱棣,父亲是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

公元1398年,朱瞻基出生于北平的燕王府,彼时的朱棣还是燕王,夜里做梦梦到朱元璋给了自己一个大圭,而大圭在古代象征着权利。朱棣醒后便听说朱瞻基出生了,见到这孩子后又发现跟自己很像,朱棣认为这是吉祥的兆头,对日后发动靖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朱棣很是重视这个孙子,对他的 教育 也分外上心,因此朱瞻基常常受到祖父的教导,不但学武,也跟着翰林学士学习儒家学术,可谓文武双全。

公元1411年,朱棣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而朱瞻基很快就被立为皇太孙。朱瞻基不仅与祖父朱棣的关系十分密切,对父亲朱高炽也很是敬慕,父子二人成了他两个叔叔的眼中钉,但因为他的机智聪慧,多次保护了父亲免受两个叔叔的打击。

公元1424年,朱棣过世,朱高炽登记不久,朱瞻基就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而后一段时间,朱瞻基一直留在北京。次年四月,朱瞻基奉命前去南京为迁都的事情做准备,但五月朱高炽便患病,朱瞻基得治立刻赶回了北京,但是到北京的时候,朱高炽已经驾鹤西去了。六月,朱瞻基一方面处理了朱高炽的丧事,一方面加强北京城的警戒,从容登基,次年改年号为宣德,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朱瞻基在位期间,任用贤臣,改革行政,仁政爱民,当时的 政治 清明 ,百姓安居乐业,经济 文化 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开创了仁宣之治。朱瞻基与其父朱高炽一起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一年,但有很多史学家认为这段时间的功绩堪比文景。

公元1435年,朱瞻基过世,时年三十八岁,被葬于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是怎么死的

根据《明史》记载朱瞻基是病逝的。公元1435年,朱瞻基因为政事操劳病倒了,这次突如其来的 疾病 使得朱瞻基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就意外不治身亡。朱瞻基英年早逝,仅仅在位10年,死时正值壮年才38岁。朱瞻基死后庙号为宣宗,葬于北京的明景陵。

朱瞻基临终前,下遗诏命太子朱祁镇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当时皇帝年仅8岁不能亲政,便由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临朝摄政辅佐小皇帝,直到公元1442年张太后逝世。

《明史》评价朱瞻基“……即位以后,吏称其职……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高度盛赞了朱瞻基在位执政期间明朝欣欣向荣之势。

朱瞻基从小深受朱棣喜爱,被朱棣携带于身旁,悉心教导文韬武略,这对朱瞻基的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朱瞻基也是以此才能在他父亲朱高炽突然暴毙的情况下匆忙登基,一举镇压汉王朱高煦的作乱,彻底解决明朝的藩王问题。

明宣宗朱瞻基的兄弟

明宣宗是明仁宗的长子,而明仁宗一共有十个儿子,所以明宣宗的兄弟一共有九个。明宣宗的兄弟中有五个在 历史 上是有详细记载的,而其他几个则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被载入史册。

明宣宗的兄弟朱瞻埈是明仁宗与李贤妃的儿子,是明朝的第一位郑王。虽然朱瞻埈挺有作为,可是他的性格有点暴力,因为实施杖刑过重还打死过人。不过在成为了长史后,朱瞻埈的性格有所好转。朱瞻墡是明宣宗的五弟。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宋英宗时期,他坚决拥立皇太子为帝,有从龙之功。朱瞻墉是明宣宗同母同父的兄弟。朱瞻墉是明朝的越王,不过虽然朱瞻墉被封了越王职位,可是他并有前往去任职,在他去世后,越王这一封号便被取消了。所以说越王只存在于他这一代,朱瞻墉在明朝历史上是唯一的一代越王。

朱瞻墺是明宣宗的七弟,他是李贤妃和明仁宗所生的,和郑王是同胞兄弟。在1424年的时候他被封为了淮王,之后在藩韶州府就职。朱瞻墺去世后,被称为淮靖王。朱瞻堈是明宣宗的六弟,在1424年的被封为江西荆王。在朱瞻堈王府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在府中有一条十分长的蛇悬挂在房梁上,整个蛇身垂到了地上,这一景象使得朱瞻堈十分不安,他觉得此事会对自己有不利,于是便向上禀报要求离开此地,最后应他的要求,将他分到了湖北蕲州。

猜你喜欢:

1. 关于朱高炽的趣闻

2. 明初三大盛世仁宣之治

3. 关于历史朝代皇帝表顺口溜

4. 明朝历史简介

5. 明代宗朱祁钰是好皇帝吗

6. 明朝宣德皇帝的趣闻

明朝时期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是怎样的人?

朱瞻基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是朱高枳(当时是燕王封地的继承人)与其嫡妻张氏所生的长子。

号长春真人,明成祖朱莉之孙,明仁宗朱高枳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在位),年号“宣德”

深受祖父的喜爱,永乐九年(1411年),册立为皇太孙,多次跟随明成祖朱棣征讨蒙古。??泓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提升内阁地位,任用三杨等;教导宦官读书参政。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对外关系上,进行第七次郑和下西洋;停止用兵打仗。于宣德三年(1428年)出塞,并修建永宁、隆庆诸城。明宣宗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经济空前的发展,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

书法能于圆熟之外见遒劲。工于绘事,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均佳,曾钤“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明宣宗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他深知“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统治的期间内,体恤民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宫九重, 思田里三农”,这的确是关心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朱瞻基的真实心态。他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宣德七年(1432年),明宣宗还减免了因遭受水灾的嘉兴、湖州等地。??宣德八年(1433年),也减免了不少灾区地区的赋税。

他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形成了景观之治的盛世场面,深受大家喜爱。

明宣宗朱瞻基究竟是明君还是昏君?为何他的一生会充满争议?

我来说下个人看法。

明宣宗肯定是一位明君。为何会出现说他是昏君的污蔑是因为:在他统治明王朝时,太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进入了权力中心。

宣德元年,朱瞻基刚继位就在皇宫设置了“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当这些人掌握一些文化知识后,阻挡他们进入权力舞台的障碍就消失了。当他们在皇帝的支持下掌握权力后,他们由于身体残缺,心理方面会有一些扭曲,做事比较极端,处理政事就没文官们那么圆滑。

此外,那些朝廷中正儿八经通过科举制度出身的文官们对这些人很是轻蔑。当这个群体的人,依靠皇帝的宠幸突然手握大权,也让文人十分不爽。而正巧,太监的业务能力实在有限,除了捞钱外,但很多人还干涉朝政,却搞得乌烟瘴气,这些都成为了文官的批评来源,连带着明宣宗也被骂昏聩,说他是昏君。

不过,事情要分两面来看。明宣宗将太监纳入统治核心有着一定的目的,不是看着宦官长得好看就让他们参与。

这位帝王是看到文官集团过于强大,需要一方势力来掣肘。而这个势力还能够被皇帝轻易掌控。在王朝内部唯一符合要求的也就只有太监了,从历史来看,将军、外戚、藩王一旦权力过大,野心必然膨胀。

当时的文官集团以内阁为首,到了宣宗时期已经成长为庞然大物。他们下统群臣、上慑君王,将王朝利益放在口头,宽于律己严于待人,以圣人标准要求帝王,动不动就各种谏言。明宣宗对于这些人也是深感无力,这位为了明帝国忙里忙外的皇帝,就因为喜欢斗蛐蛐,相对于以酒色为爱好的皇帝要强上不少。然而大臣却不接受,他们不但上书批判,还叫他为“蛐蛐皇帝”。

在他们看来皇帝就不应该有任何爱好,上行下效的话会影响到王朝稳定。

为了能够稳坐帝位,不被群臣牵着鼻子走,明宣宗开始有意让宦官进入权力核心,成为牵制文官集团的一方势力。

最终,明王朝形成了以皇帝、太监、内阁为核心的统治机构,还别说近三百年下来,皇权从未旁落过,即便中间有过数个厉害上天的太监。但只要皇帝点头,立马就能将他们清除。皇权的至高无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明宣宗是谁,他有什么历史?

明宣宗就是宣德皇帝朱瞻基。"好人不长命",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朱高炽的死亡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历史悬案,主要说法有二,一种说法认为朱高炽纵欲,加之身体有病,最终病死;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他的儿子朱瞻基等不及父亲传位,谋杀了他。。。但无疑不属于自然死亡!

明仁宗去世后,太子朱瞻基即位,改元宣德,这就是宣德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比他父亲还少活十年,但由于父亲死得早,自己二十七岁登基,做了十年皇帝。他和他的父亲的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史称“仁宣盛世”。这十一年是明朝的黄金时代,大明帝国空前繁荣强大,一切似乎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宣德十年(1435),一代英主朱瞻基经抢救无效死亡,年仅三十八岁。临死之前,他为年仅九岁的儿子,选择了五位顾命大臣,此五人分别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而那位9岁的小家伙,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想不到的是,这五位风云人物,朝廷精英最终还是让宣德皇帝失望了。。。。。。+1已赞过

其他回答(3)梦回丁香向该团提问采纳率:40.1%满意答案:0宣言:但顷余生日,举案执子手

梦回丁香中级团合作回答者:1人2011-09-25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号宣德,成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早年经历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大圭上镌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忽然有人报告说皇孙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印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有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对以后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瞻基于公元1411年被明成祖朱棣册封为皇太孙。并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基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很大程度上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终使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谁知父亲的皇位还没有坐热,十个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

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当日他动身北归,曾听说他的皇叔、汉王朱高煦要在半途截杀他,然后自立为帝。左右都劝他整顿兵马以作防范。朱瞻基说:“君父在上,谁敢如此胆大妄为?”依然轻身出发,日夜兼程赶到北京,当时朱高煦还没有派人设伏,他没有料到朱瞻基会来的如此之早。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年号为宣德,是为大明宣宗皇帝,自此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编辑本段执政经历朱瞻基登基之后,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建文、永乐、洪熙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朱瞻基即位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很会带兵,永乐朝被封乐安之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终于机会来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国家动荡,皇帝年轻,正是造反得好时机,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也像他的父亲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准备就绪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架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城,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朱高煦而告终。群臣都劝朱瞻基将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网开一面,没有杀他,而是将他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逍遥城。

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朱瞻基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当时的亲王都有自己的军队,称作卫),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宣宗朝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也是明朝二百七十余年间的极盛时期。

安南问题也是宣德朝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明永乐时期,由于安南国内部的争斗,使得安南国原来的统治者绝嗣,安南一片混乱,成祖派大将张辅率兵平叛,并在安南正式建衙,并派人管理,但是由于一些贪官污吏的压榨,加之历史渊源,安南几乎没有断过兵燹,这使得明初的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到了朱瞻基即位,安南问题日趋严重,朝廷军队不断在安南遭遇败绩,在这种情况下,宣宗决定议和,放弃对安南占领。这在当时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明宣宗作品《万年松》

但宣宗朝的废后风波是他的一个错误,总之,瑕不掩瑜,宣德皇帝朱瞻基可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被史学家称之为太平天子、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他开创了明王朝的“永宣盛世”,这些称号对于宣宗皇帝来讲都并不夸张。

明宣宗宣德朱瞻基好书画、促织。书法作品有《雪意歌》,绘画作品有《瓜鼠图轴》、《武侯高卧图》、《花下狸奴图》、《戏猿图》、《万年松图》等传世,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因爱好促织,朱瞻基被后世称作“促织天子”。

大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朱瞻基染上不明之症,病危之时命左右起草遗诏,由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所有军国大事均须禀告皇太后方能决定。不久病故于乾清宫。

+1已赞过①个好人5级2011-09-25明宣宗朱瞻基,明成祖朱棣的孙子,历史上的仁宣之治挺出名的,就是讲朱瞻基和他父亲仁宗朱高炽+1已赞过SOSO用户5级2011-09-25明宣宗比较好色。纳谏程度跟唐太宗相比,还相差一个档次。反感回答问题去百度再复制。+1已赞过

相关知识明宣宗是个怎样的人? 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 为什么要学历史? 2更多明宣宗是谁,他有什么历史?相关知识相关搜索明宣宗是谁明宣宗明宣宗的继承人是谁明宣宗的年号是什么明宣宗有几个老婆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朱瞻基的死因明宣宗怎么死的

怎么评价一下明宣宗?

朱瞻基是就明代整个皇帝的素质而言他算是一位比较贤德的皇帝了。宣德间,君臣关系相当的融洽,在此略举一例:朱瞻基夜访大学士杨士奇的家。

宣德六年七月的一天,“漏下十二刻,从四骑至士奇宅。士奇仓皇出迎,顿首曰:‘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自轻?’上曰:‘朕欲与卿一言,故来耳。’”

皇帝有话想与大臣说,完全可以将其诏进宫中,而他却跑到人家家里去了,并且在深更半夜。如果二者没有较为亲密的关系,这一点是不可能做到的。明人焦竑在论及此事时更富有情味:宣德中,驾幸杨士奇第,夜已二鼓,士奇警起,朝服而迎。但见仪从塞屋,香气氤氲,不知上所在,惟向北拜不已。上方倚阑看月,笑而呼曰“士奇,朕在此。”所赐已充庭矣。

一句“士奇,朕在此”,彰显出君臣的和谐之处。

朱瞻基对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旱涝和蝗虫灾害的报告的反应是迅速的。在正常的制度范围内,他对受灾区采用各种各样的救灾措施,诸如免税一至二年,减收田赋二至四成,分发免费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以吸引难民重返家园。为了保证取得理想的结果,皇帝鼓励地方官员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常常派钦差大臣去各受灾区监督工作的进行。历史学家一般都盛赞宣德帝全心全意地关心人民的福利。

明宣宗朱瞻基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终明一朝,朱瞻基都算得上是少有的治世明君。明朝开国以来,先后经历洪武、永乐和洪熙几代君王半个多世纪的国力发展和积淀,国势正如日中天。因此,朱瞻基从其父皇手中继承的,可是一个强盛的大明王朝。

而作为一名守成之君,朱瞻基虽然没有像自己太爷爷明太祖朱元璋那样开疆拓土,也没有像自己爷爷明成祖朱棣那样五征蒙古、七下西洋,宣扬国威。但他在位期间,进一步对永乐朝所遗留的一些问题和弊端进行调整,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

此外,朱瞻基重视与民休息,对内对外都尽量减少大规模用兵。他不仅停止了劳师无益的安南之役,也结束了耗费巨大的郑和下西洋行动,使明朝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明朝财政得以稳步恢复。可以说,宣德一朝称得上是明朝百姓生活过得最好、最安稳的时期。他与自己父亲共同缔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段盛世——“仁宣之治”!

明宣宗治理国家的成功的经验是:重用忠臣,惩办小人,他时常思考古代君王偏信小人,迫害忠义之士,害国害民的教训,他还时常和大臣谈论小人害国的例子,让他们引以为戒。

宣德二年,有一次宣宗召见户部尚书夏原吉,和他讨论了古代小人害国害民的教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表面上这些人的建议对国家很忠心,但他们用心非常险恶,因此,贤明的人都十分痛恨小人。

建立内阁制,也是宣宗在政治上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宣宗力行仁政,有许多可以被称颂的地方,他表现出了以宽大、爱惜他人为更本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的皇帝都很迷信,相信“上天之命”之说,但宣宗不相信神仙,对此,宣宗指出:“自古以来没有哪个帝王不想长生不老的,像秦始皇寻求神仙,北宋徽宗崇信道士,都应验了吗?,可惜,世人至今还不醒悟,可叹啊!”作为一个皇帝,宣宗能认识所说的神仙、佛没有根据,对此不信不崇,这是很不容易的。

知识推荐

星宁百科——分享生活小百科,一起学习探索新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558@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3782号-5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tsingnin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