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您一起探索知识星空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生活常识知识百科综合新知学习探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钱玄同(钱玄同废汉文)

发布时间:2023-07-07 22:23责任编辑:蒋小新关键词:钱玄同

钱玄同的真实身份

钱玄同的真实身份是我国著名学者。

钱玄同(1887年9月12日—1939年1月17日),原名钱夏,字德潜,又号疑古、逸谷,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动前夕改名玄同。汉族,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1887年9月12日(农历清光绪十三年丁亥月十二日)出生,吴越武肃王钱_之后。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字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钱玄同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20世纪初在日本留学。三十年代还为《世界日报》副刊《世界语之光》题写刊名。著有《文字学音篇》《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古音无邪纽证》等论文。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在北京的德国医院逝世。

钱玄同身为鲁迅伯乐,为何说出:若鲁迅来师大讲演,主任我不当了

他生于清末的一个旧官僚家庭,在封建等级森严的家庭氛围之下,接受了传统的儒学教育,却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是一个敢于向旧礼教宣战的先锋大将,倡导自由、民主、平等,他叫钱玄同。

他亦出生在封建家族,原本立志做一个医者,去日留学只为了精进医学造诣,却深感祖国的病痛根本无法为医者所医,于是弃医从文,同旧世界作斗争,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他叫周树人。

有着相同追求的他们,曾经互为知己, 是钱玄同促进鲁迅写下那篇名动中原的《狂人日记》 ,鲁迅曾经将钱玄同引为伯乐,可后来他们却决裂了,是有人忘恩负义,还是其中另有隐情?

1904年9月,鲁迅前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在这里他认识了藤野严九郎,也就是后来他作品中所说的藤野先生,那时候的鲁迅还没有意识到国民之重疾,所以就想学好医学。

1906年1月,鲁迅在校内参加了一场教育活动,他和同学们在课间一起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这次观影活动让他深受刺激,他突然发现,医学只能医国民 健康 ,却无法医国民思想。

于是选择弃医从文,直接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想要去寻找专门医治国民疾病的药,但在这时,家里写了一封信,说是他的母亲病重,鲁迅着急忙慌的回家,结果遇到了坐在屋子里的新嫁娘。

他被哄骗着和他根本不爱的朱安结了婚,国之不幸与个人的不幸,加注在一个人的身上,一个想要用笔墨文章唤醒沉睡的中国人的自由青年,彻底被现实与封建传统所打败。

面对残酷的现实,他迷茫无奈又消沉,这时的鲁迅在教育部从事文案翻译工作,每天翻阅古籍,抄古碑文,其实就是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务员,朝九晚五,颓废而不安。

就在这个时候,鲁迅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钱玄同,钱玄同当时是《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其实他们早就认识了,而且同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不过那时他们交往不深,只是钱玄同经常向他约稿而已。

1917年8月,钱玄同在和周树人、周作人兄弟二人闲谈的时候,突然对着好久没有写一点东西的周树人说道:“我想,你可以写点文章!”

周树人十分哀痛的回答道:“ 如今的中国,就好比一个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如果有人打扰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苦头,你倒认为对得起他们吗? ”

这就是鲁迅的迷茫与消沉的原因,他想振臂高呼,可又无奈于国民的无动于衷与麻木不仁,这座阴沉又消极的铁屋子,他自感没有办法突破,又不想做那个大声叫嚷的人,只能痛苦而又清醒的活着。

钱玄同当时是一个十分激进的革命者,他并不愿意见证好友就这样颓废下去,于是立即出现反驳道:“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了,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来这铁屋的希望 。 ”

就是这一句话,让周树人提起了放下许久的笔,用一种辛辣而又讽刺的笔调写下了那篇震惊中华大地的惊世名作《狂人日记》,开启了中国白话文小说的 历史 篇章。

1918年5月15日,在钱玄同作为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1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人少“吃人”的本质。

也就是这一篇小说,让鲁迅这个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他的原名周树人倒是不为人所知了,从此,鲁迅在文坛上名声大噪,很快就成为了新文化运动与文化革命的领军人物和倡导者。

钱玄同和鲁迅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从普通的朋友成为了知己好友,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钱玄同是对鲁迅有着知遇之恩的伯乐。

可是这样一对相知相惜的挚友,后来却关系破裂,甚至走向了一种十分糟糕的境地,他们几乎成为了仇人。

鲁迅与许广平的情书日记《两地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用来描写钱玄同——“ 胖滑有加,唠叨如故 ”,这种略带讥讽的语言用在好友身上明显是不妥的,更何况还是写给自己的爱人。

当时钱玄同的身材比较胖,鲁迅经常抓住钱玄同的这一特点进行嘲讽,语词之间极尽挖苦之能。

钱玄同得知这件事情之后,一笑置之,并没有说什么很刻薄的话,只是说:“ 你要讨厌那就讨厌去吧,以后不见就是了 。”这样说来,倒真是鲁迅的不是了。

其实从一开始,两人的交往就不太合拍,钱玄同虽然欣赏鲁迅的才华,但对鲁迅的性格实在是适应不来,鲁迅为人尖刻是众所周知的,对自己不满的人和事总要出言讽刺。

而钱玄同虽一开始十分的激进,不过后来为人却比较温和,说起性格与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倒是十分合得来,或许从这里可以隐约看到他们决裂的真正原因。

当时周氏兄弟反目成仇成为了留在文学史上的一个谜团,而作为好友的钱玄同站在了周作人的那边,这自然是激起了鲁迅的不满,更何况周作人后来还做了汉奸,这更是让鲁迅和钱玄同的关系走向了末路。

不过他们彻底反目还要从1929年说起。

1929年5月,两个人在孔德中学相遇,钱玄同看到好友主动凑过去问道:“你的名片还是三个字吗?”原本只是好友之间的道歉,却被鲁迅理解错了意思。

鲁迅直接轻蔑的回答道:“ 我的名片从来没有两个字,或者4个字的 。”这句话就是在讥讽钱玄同故作玄虚,因为当年钱玄同的名片上印着的是“ 疑古玄同 ”4个字,其实就是仿效古人将号加在名字之前,当时很多文人都用,但鲁迅却是瞧不起的。

文学革命思想走到后来,钱玄同的观点偏向了保守,而鲁迅则一直保持着激进的革命热情,众所周知,当时文化运动期间,各路党派之间的争论一直不休,两个人的文学观念不一样,自然也就注定了他们走的路不一样,那决裂也就情有可原了。

人到一定的年纪,思想观念都会平和下来,钱玄同人过四十,当年冲击封建文化的豪情与雄心渐渐的消失,整个人偏向了平静,而鲁迅到了后面思想越来越昂扬,文学革命的激情越来越热烈,两人自然而然也就分道扬镳了。

到了1932年11月, 两人几乎成为了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

鲁迅的从上海回到北京探亲,当时的钱玄同在北京师范大学当国文系主任,两个冤家又遇到了一起,自然就会有一系列矛盾。

当时鲁迅声名在外,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们都十分希望能听到鲁迅的一节课,但作为普通学生,自然是无法得知鲁迅地址的,于是满怀信心地去找他们的系主任钱玄同,没想到这却触碰到了钱玄同的逆鳞。

钱玄同一听到学生们的意见之后,怒发冲冠,直接叫嚷着:“我不知道,我不认识有一个什么姓鲁的。”

当时有描写这一事件的人,记录钱玄同的状态说“ 好像炸弹爆炸了似的叫嚷 ”

可见他们之间的情谊是真的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不过当时的学生可是十分仰慕鲁迅的,系主任不答应,并不阻挡他们的热情,一群学生也生气了,铁了心的要去找鲁迅,他们甚至自发的前去寻找鲁迅的住所,反正北京就那么大,他们一定会找到的。

一向稳重的国学大师,听到这个事情之后,如同小孩子一样的撒泼威胁,“ 要是鲁迅到师大来讲演,我这个主任就不再当了 。”

学生们却并没有被钱玄同吓到,直接去请了鲁迅先生,甚至还把钱玄同的态度告诉了鲁迅,鲁迅最后还是在北平师范大学做了演讲,给青年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钱玄同知道后十分生气,但却没有辞职,此事也成为鲁迅后来嘲笑的把柄。

钱玄同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曾经的思想激进的让人有些无奈,他曾经公开说过“ 人到了40岁就不应该活着了,就算活着也应该枪毙 。”

不过到了后来,钱玄同也就不想死了,毕竟当时的钱玄同,可是北大教授,有钱有权,生活又好,只说了一句忘记了,不过他忘记了,可有人帮他记着呢,这可不就是让鲁迅抓住了小辫子吗?

鲁迅当时写了一首讥讽钱玄同的打油诗,“做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何妨赌猪头,抵当辩证法。”

对于这样的人身攻击,钱玄同在日记中骂道:“ 购鲁迅之《三闲集》与《二心集》躺床阅之,实在感到他的无聊、无赖、无耻,总是那一套冷酷尖酸之拌嘴、骂街,有何意思? ”

钱玄同四处讥讽鲁迅为人,鲁迅那样孤傲的一个人,自然不甘示弱,两人你来我往,昔日好友感情破裂越来越大,直至反目成仇。

鲁迅的一生,嬉笑怒骂皆文章,“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的一生与封建传统的斗争,也与腐朽的旧世界做斗争,所以为人尖酸尖刻了一些。

而钱玄同则不同,作为一个标准的文学大师,一个学院派人物,势必会与鲁迅走向不同的道路。

从朋友到挚友,从挚友到反目成仇,与其说是二人之间是性格不合,还不如说是时代的使然。

名家纷争一直以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骂的痛快,说的痛快,看客们自然也是看看热闹,至于他们留在文化史上那些光辉夺目的篇章,才是后人所应该注意到的精华。

若论其后世的知名度,钱玄同是大不如鲁迅的,鲁迅的作品有很多被选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之中,国民知名度十分高,再加上他言辞的犀利深刻、文笔的惊世骇俗,自然让人叹为观止。

毛泽东评价鲁迅,说他是“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

钱玄同也是一个分外厉害的牛人,毕竟鲁迅痛骂过的,都是当时数得上名字的文人,而钱玄同在汉语拼音方面的功绩,更是让后人响应无穷,周恩来总理曾经评价他:“ 没有钱玄同等前辈锲而不舍的追求,也许我们今天无缘享用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的恩泽。 ”

钱玄同的儿子钱三强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让中国不畏于世界上任何强国的挑战与压迫。

那些恩怨情仇都已成为了 历史 上的一页,嬉笑怒骂也好,谈笑风生也好,反目成仇也好,都为后人津津乐道,是他们的成就之外的一些逸闻趣事,也让文化名家成为活生生的人,一个和平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而不是文坛上没有感情温度的圣人。

介绍历史人物:钱玄同

钱玄同(1887—1939),浙江吴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字音韵家。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在日本期间,曾师从章太炎先生,学习文字音韵之学。

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三十年代还为《世界日报》副刊《世界语之光》题写刊名。著有《文字学音篇》《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古音无邪纽证》等论文。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1月17日,钱玄同忽然右脑部溢血,在北京的德国医院逝世。

扩展资料:

在中国近现代的国语运动中,钱玄同是国语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在国语运动中的建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定国音常用字汇(历时10年,合计12220字)。

二、创建以白话文编辑的国语教科书。

三、起草《第一批简体字表》(计2300余字)。

四、拟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钱玄同执教近三十年,开设过“古音考据沿革”、“中国音韵沿革”“说文研究”等课程,为中国语言学界培养了大批英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玄同

钱玄同的人物评价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五四”期间,钱玄同率先明确抨击“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并与刘半农合作“双簧信”,给旧文学阵营以沉重的打击。钱玄同主张常涉两个极端,十分话常说到十二分。 但这种“偏谬精神”往往包含着合理的内核,其核心是反封建精神。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坚兵难摧敌垒。

立场坚定的爱国者

钱玄同晚年因国事蜩螗,外寇侵凌,常满腔孤愤,抑郁难语,“魂忽忽若有之,出不知其所往”。自热河沦陷后,有约三个月光景谢绝饮宴。但同时也使钱先生更坚定了反帝爱国立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曾经留日的钱玄同当即与日人断绝交往。1933年,日寇侵入华北。5月,钱玄同书写了《中华民国华北军第七军团第五十九军抗日战死将士墓碑》。1936年,钱玄同和北平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名提出抗日救国七条要求。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藏。日寇占领北平,北师大西迁,钱玄同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他不能随迁 而成为留守者。坚守故园的钱玄同在给远在西北的好友黎锦熙的通信中表示:“钱玄同决不‘污伪命’。”原来,在北平(即 北京)沦陷以前,他认为凡去伪满和冀东伪组织求职和授课的都叫“污伪命”。次年,他又对北师大秘书汪如川说:“请转告 诸友放心,钱某决不做汉奸!”同时他复名为钱夏,表示是“夏”而非“夷”,决不做敌伪的顺民。 钱玄同逝世后,当时的进步刊物《文献》发表《悼钱玄同先生》一文,给予高度评价:壮年以斗士领导青年,中年以学者努力学术,晚年以义士保持名节,钱先生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国家民族的一位完人;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是现代转变期的代表人物。

杨树达:治许舍义,训以逃难。

黎锦熙:钱先生在思想上勇于冲破旧礼教的揭绊,而行为上则严于律己,看似矛盾,实则是言行高尚的统一。可真算得一个“完人”。“他一生安身立命之处,还是‘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之‘功利主义’,墨家的人生观。”

周恩来:没有钱玄同等前辈锲而不舍的追求,也许我们今天还无缘享用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之恩泽。

知识推荐

星宁百科——分享生活小百科,一起学习探索新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558@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3782号-5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tsingnin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