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您一起探索知识星空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生活常识知识百科综合新知学习探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出生47天宝宝身高体重标准值

发布时间:2023-07-07 20:17责任编辑:严花花关键词:身高,宝宝

宝宝的身高、体重标准

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是指身体及其各部分在形态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如长、宽、围度以及重量等),最重要和常用的形态指标是体重和身高。

此外,代表长度的还有坐高、手长、足长、上肢长、下肢长;代表宽度的有肩宽、骨盆宽、胸廓横径和前后径;代表围度的有头围、胸围、上臂围、大腿围、小腿围;代表营养状况的有皮褶厚度。

1.体重

体重是指人体的总重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的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内脏重量及其增长的综合情况,也作为计算药量的重要依据。与身高相结合可用以评价机体的营养状况和体型特点。

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千克左右,出生后3—4个月体重达6千克左右,1岁时达9千克。1岁内婴儿的体重可按以下公式估算:

1—6个月 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月龄×0.7 kg

7—12个月 体重(千克)≈6 kg+月龄×0.25 kg

2岁时,儿童体重平均为12千克左右,此后平均每年增加2千克,故2—10岁儿童的体重可按下式估算:

体重(千克)≈年龄×2+8

定期测量体重可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和营养状况,并作为指导儿童喂养及早期发现疾病的依据。测量前应排完大小便、赤脚、只穿背心短裤。测量须使用专门的人体测量杠杆秤,站或蹲在秤台中央。1月以内的婴儿用特制的婴儿磅秤,让儿童卧于秤盘中进行测量。使用前先校正零点,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1千克。

用体重评价儿童的营养状况时一般用两种方法:①按年龄的体重。按儿童年龄分组,用体重的均值作为标准,以均值±10 %作为正常范围,大于l0%为超重,大于20%以上为肥胖;相反,小于10%为轻度营养不良,小于20%一40%为中度营养不良,小于40%以上为重度营养不良。②按身长(身高)的体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用不同数值的身长(身高)所应有的体重为基准,不分年龄和性别,用百分位数法列表,使用时按照儿童的身长(身高)值查出标准体重,如果所测儿童的体重位于第20百分位数到第80百分位数之间,说明该儿童的体重属正常范围。

2.身是(身高)

身长是指人体站立时颅顶到脚跟的垂直高度,是最基本的形态指标之一,常被用以表示全身生长的水平和速度。身高方面表现的个体差异,比体重所表现的更大。身高方面的异常,大多由于先天性的骨骼发育异常与内分泌疾病所致。

与出生时的身长相比,1周岁时的身长约为1.5倍,4岁时为2倍。2岁以后,儿童的平均身高可按下面公式估算:

身高≈(年龄×5)+75厘米

3岁以下的儿童可用量床测身长(卧位时颅顶点到脚跟的垂直长度);3岁以上的儿童可用身高计测身高(站立时,颅顶点到脚跟的垂直高度)。在使用身高计测量儿童身高时,受测儿童脱去鞋帽,取立正姿势鹣立在身高计的底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拢,足尖分开。足跟、骶骨部和肩胛间三点靠在身高尺上,躯干自然地挺直,两眼平视前方,头部保持正直。测量者将滑测板轻压受测者头顶,测量者的眼睛与滑测板呈水平位。读数时,以厘米为单位,至小数点后1位。

3.坐高(顶臀长)

坐高是坐位时从颅顶点至臀部接触底座平面的垂直高度,可表示躯干的生长情况,与身高比较时可说明下肢与躯干的比例关系。

3岁以下儿童应卧位测量顶臀长。婴幼儿平卧于量板上,使之身体伸直、两腿并拢,用两手将儿童头贴紧固定于正中位置。测量者左手将儿童两脚提起,使小腿与大腿成直角,右手将活动板贴住臀部,测得值即为顶臀长。

3岁以上儿童坐位测量,称坐高。受测儿童坐于高度相宜的矮凳上,先令其身躯前倾,骶部紧贴至尺或墙壁,然后坐直,对头、肩的位置与测身高时相同,两大腿伸面与身躯成直角而与地面平行,且两腿靠拢,两足平放在地面,足尖向前。测量者以手移动滑测板轻压颅顶点后进行读数。读数时以厘米为单位,至小数点后1位。

4.头围

头围能反映颅和脑的大小以及发育情况,是判断大脑发育障碍,如脑积水、头小畸形等的主要诊断依据。儿童出生时,头围已达到成人头围的65%左右,10岁时则达到成人头围的95%以上。新生儿头围平均值为34 cm,1周岁时为45 cm,2周岁时为47 cm,3~4岁共增长1.5 cm,以后增长得更少。所以对头围的监测在出生后头2年尤为重要。

测量头围时,测量者面对儿童,将布卷尺的始端固定于眉间最突出点,然后环绕头围,经过枕骨粗隆,再向眉间围拢,卷尺在头两侧的水平要一致。读数时,以厘米为单位,至小数点后1位。

5.胸围

胸围表示胸廓的容积以及胸部骨骼、胸肌、背肌和脂肪层的发育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身体形态及呼吸器官的发育状况,以及体育运动的效果。

出生时,胸围为32 cm左右,儿童的平均胸围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增加12 cm,速度最快;第二年增加3 cml以后每年约增加1 cm。

测量胸围时,3岁以下的儿童取卧位,3岁以上取立位,均不取坐位。要让儿童的呼吸处于平静状态下再测量胸围。在取立位测量时,受测者自然站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双肩放松,两上肢自然下垂。测量者面对受测者,将带尺上缘经背部肩胛骨下角下缘至胸前,带尺下缘经过乳头上缘。读数时以厘米为单位,至小数点后一位。

2020年宝宝身高体重标准表

最新婴儿身高体重对照表?下面给大家介绍的是2020最新婴幼体重身高标准表,让你更好的测算孩子的生长是否符合标准情况,更好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的给孩子补充营养,保障孩子健康成长。

1

2020男童身高(长)标准值(cm)

2

2020女童身高(长)标准值(cm)

3

2020男童体重标准值(kg)

4

2020女童体重标准值(kg)

说明: “中位数”,表示处于人群的平均水平;如果在“-1sd~中位数~+1sd”即:中位数上下一个标准差范围之内,属于“正常范围”,代表了68%的儿童;如果在“(-2sd~-1sd)或者(+1sd~+2sd)”即:中位数上下两个标准差范围之内,则定义为“偏矮(高)”,代表了27.4%的儿童;如果在“(-3sd~-2sd)或者(+2sd~+3sd)”即:中位数上下三个标准差之内,则定义为“矮(高)”,代表了4.6%的儿童。极少儿童在三个标准差(-3sd+3sd)之外(比例小于0.5%)。

5

婴幼儿体重标准测量公式:

1-6个月时体重(公斤)=出生体重(或3公斤)+月龄×0.6(公斤)

7-12月体重(公斤)=出生体重(或3公斤)+月龄×0.5(公斤)

2-10岁体重(公斤)=年龄×2+7(或8)

6

婴幼儿身高标准的增长规律:

足月儿身长平均为50厘米,出生后第一年大约增长25厘米,所以一岁时大约是75厘米;以后每年大约平均增长5厘米,因此2—12岁以后小儿身长(厘米)=年龄×5+75(厘米)。凡身高超过标准10%或不足10%者就算不正常。

小班幼儿身高和体重参考标准是多少

幼儿园小班的年龄段是3–4周岁的儿童,根据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可知:

3-4周岁男孩的标准身高为:97.5cm-104.1cm,标准体重为:14.65kg-16.64kg;

3-4周岁女孩的标准身高为:96.3cm-103.1cm;标准体重为:14.13kg-16.17kg。

《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由卫生部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订,于2009年6月2日正式公布,该标准包含了男童的身高、体重、头围、平均值标准和女童的身高、体重、头围、平均值标准。

扩展资料:

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

婴儿的体重标准 :标准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6(kg)

1岁以上幼儿: 标准体重=年龄×2+8(kg) 若儿童身高超过标准参照成人计算。

体重指数BMI=体重(kg) / [身高(cm)]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

宝宝在各个阶段生长发育标准是多少,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

新妈妈需要了解宝宝各个阶段的发育情况,根据各项指标调整日常生活、饮食等护理。那么每个阶段宝宝生长发育的标准是什么呢?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刚出生的婴儿,皮肤红红的,凉凉的,湿湿的头发贴着头皮,小手抓得紧紧的,哭声很大,头比较大。

一、在喂养方面,吃奶后经常会发生吐奶的情况。宝宝开始定时吃奶,所以长得很快。随着宝宝进入第四周,宝宝的运动能力大大发展。现在的宝宝很可爱,胖乎乎的小脸,粉红色的皮肤。两个月宝宝的日常生活开始变得有规律,也形成了固定的喂奶时间。作为家长,要定期给宝宝按摩,经常带宝宝到户外活动。3个月的宝宝已经基本适应了周围的环境,身体各种机能开始发育。

二、他会控制自己的手和脚去拍打在他周围或面前移动的物体。4个月宝宝的头围和胸围大致相等,比出生时的身长高10cm以上,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左右。俯卧时,宝宝上半身完全抬起,与床垂直;能抬腿,能踢掉衣服被子,能升降的玩具。5个月的宝宝,在饮食方面,开始准备断奶;在亲子互动方面,我可以了解我的母亲和亲近的人,并回应他们。6个月的宝宝,身体进一步发育,神经系统日益成熟。喂养方面,宝宝几乎已经开始长乳牙了。可以添加肉酱、猪肝酱等辅食。

三、这个阶段,宝宝的辅食开始变成主食。要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动物蛋白,辅食要少盐少糖。也要开始锻炼宝宝,克服怕生活的现象。孩子处于非常活跃的阶段,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它缓慢而稳定地增长。年增重不到2kg,身高的增长也比较稳定,每年5-7或5cm左右。

知识推荐

星宁百科——分享生活小百科,一起学习探索新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558@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3782号-5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tsingnin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