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是明君吗
古代宋神宗算不得明君,但也没有多昏庸。
平心而论,“元丰西征”和“永乐城之战”的失败宋神宗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时宋军在实力上显然比西夏军更强,可两战皆因主帅糊涂导致了无法挽回的结局,宋神宗用人不当自然难辞其咎。
人物评价
总体来说,宋神宗是一个有宏达的政治理想的皇帝。也许是因为他登基之时,年仅十九岁,虚岁二十,所以他具有年轻人的惯有的冲劲。当他面对国家的一系列问题的时候,没有像一些年老的皇帝,踟蹰不前,不能下定决心却进行改变。
赵顼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其富国强兵的总目的与王安石是一致的。但在抑制兼并这一点上,他却没有王安石坚定,赵顼既想增加财政收入,又不愿损害上层既得利益者,最终,负担只有转嫁到下层人民身上。
宋仁宗为什么杀包拯
宋仁宗没有杀包拯,包拯在食用朱砂的时候,误食用了大量的汞,结果汞在体内积攒,最终汞中毒杀死了包拯。所以说,宋仁宗毒杀包拯完全就是无稽之谈。关于包拯的死因,很多人猜测是宋仁宗毒杀了包拯。
不过这个观点很快就被推翻了,第一宋仁宗是一位仁宗,他连一个宫女太监都不愿意惩罚,怎么可能惩罚包拯,还毒杀他,这显然不符合宋仁宗的性格;第二宋仁宗当时重用包拯,让他官拜枢密副使,如果宋仁宗真要杀他,怎么会给他升官呢。
包拯死亡时间
嘉祐七年五月十三日(1062年7月17日),包拯正在枢密院处理公事时,突发暴病,便急忙退朝回家。包拯在家中卧病不起,仁宗皇帝得知包拯重病后,十分关心,派遣了专人到包府中赐予了宫中的良药。
嘉祐七年五月二十五日(1062年7月29日),包拯由于病势沉重,最终不治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包拯去世的噩耗传出后,朝野震惊,全城都为之哀悼。根据史书记载,当时“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朝野上下纷纷前往包府为之祭奠,无不痛哭流涕。
宋神宗谥号为什么是神
宋神宗赵顼,初名赵仲针,宋英宗赵曙长子。民无能名曰神,神表示褒义,意思是他的恩惠是如此广博,老百姓都不知道怎么称赞他好了。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神宗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
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神宗虽然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但他维持新政、坚持变革的决心不变,确是宋朝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
扩展资料
谥号的发展与分类
一、发展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的谥号为孝献皇帝,“献”为平谥,意为“聪明睿智”,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曹魏政权其实是十分认可汉献帝刘协的。
二、分类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
1、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2、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3、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4、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神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谥号
唯一一个没有昏君的朝代
唯一一个没有昏君的朝代是清朝。
清朝从皇太极到光绪,历经10位皇帝,却没有出现像历史上有名的昏君那样沉迷酒色,不上朝的皇帝。清朝的教育体制非常得完善,虽然他们都是满人,但却一直敬佩汉人文化,所以皇太极曾找了一个汉人教他的儿子们念书。除此之外,皇太极还翻译了很多汉人的书让文武官员熟读。
扩展资料:
清朝的皇子们每天需要很早就起来去读书。差不多是五更天,也就是现在三点到五点,都说现在的孩子上学不容易,但是跟清朝的皇子们比起来还是好了很多的。起的早晚不说,最起码现在有周末还有假期,在清朝就不一样,全年基本没有休息的时间。而且他们不仅要学习满人的文化,还有精通汉族文化。都知道清朝是在马上得天下,所以他们的后代肯定也要学会骑马射箭。
而且清朝还总结了前朝覆灭的原因,他们觉得是因为后来的皇帝都不勤政,导致宦官当政天下大乱的局面。于是他们觉得只要勤政肯定能做一个好皇帝,所以清朝的10位皇帝各个勤政,无论大事小事皇帝都亲自处理。可惜啊,他们虽然各个勤政,但是却没有制定出适当的政策,最后还是灭亡了。
宋理宗是明君吗
我觉得有以下几位:
北宋:宋太祖 (927—976)即赵匡胤。宋朝创建者(960—976)。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原为后周殿前都点检。 建隆元年(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后周政权,称帝于开封,建宋朝,史称北宋。自建隆三年 (963年)起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攻灭荆南等南方割据政权,且在北方要地驻兵防守。又以杯酒释兵 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县长官。中央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又使枢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财,以分相权。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宋代的“积贫积弱”有较大影响。
绝对明君!
宋太宗 (939—997)北宋皇帝(976—997)。名赵炅。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他曾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为帝。继承太祖各个击破割据政权的方针,迫吴越王献土归降,又亲征灭北汉,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在两次对辽征战失败后,采取消极防守的方针。对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科举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编《太平御览》等。他注重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统治晚期剥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顺起义。他背弃了“金匮之盟”,费其弟光美为庶人后杀掉,又费其长子楚王元左为百姓。997年,病逝于汴京万授殿,终年五十九岁。
有人认为太祖是他杀的,所以有争议。
宋仁宗 (1010—1063)北宋皇帝(1022—1063)。名赵祯,原名受益。真宗子。其即位时只有十三岁,由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十余年后亲政,他的统治开始较为节俭。但对西夏战争屡败,被迫以“岁赐” 银、绢、茶妥协,对辽也以增纳岁币求和。土地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虽起用范仲淹等进行改革,但结果失败。但总的来说,仁宗在位期间国家比较安定,1063年,仁宗病逝于宫中福宁殿,终年五十四岁。据《宋史》载,其母李氏生仁宗后,被刘德妃窃为己子,仁宗即位后,仍认刘后为生母,李氏临死也没敢母子相认。刘后死后,仁宗才知道内情,追封李氏为皇太后。后人根据这段历史编写了《狸猫换太子》。
好皇帝啊!
宋真宗 (968—1022)北宋皇帝(997—1022)。名赵恒,原名赵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寿王。后立为太子。统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间因勤于政事, 经济发展,号称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进犯澶州,真宗亲征,澶渊之役订城下之盟,开创纳岁币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质换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后期任用王钦 若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又广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1022年病逝于忭京宫中延庆殿,终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五年,葬于永定陵。
前期还行,后期就有点不咋样了,不过综合还行吧!
北宋后面几个皇帝实在令人无语。
南宋吗。。。说实话,没一个明君的,别人都说开国皇帝都是明君,可南宋的开国皇帝不还是个昏君吗,果不其然是昏君徽宗的儿子,和他一样昏庸无道。
也许大家会认为宋朝的明君太少了,其实这已经算多了。宋朝在中国历史上能算是个好朝代了。历史上最无能的朝代就是明朝,除了朱元璋好点吧,其他的都不行:成祖虽然有才,但杀父弑侄,总归是个坏皇帝。好不容易有几个明君了吗,又活不长。还有几个沉迷于美色,导致明朝最终被清兵打垮。(额。。。咋说道明朝去了呢)
这仅仅是我的观点,若有不好之处,还请提问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