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您一起探索知识星空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生活常识知识百科综合新知学习探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朱棣之后是谁继承了皇位(明朝十六位皇帝列表)

发布时间:2023-05-11 02:38责任编辑:吕小小关键词:皇帝,明朝,朱棣,继承

朱棣之后是谁继承了皇位

朱棣后面谁继位

朱棣后面谁继位,很多人对于历史都是很感兴趣的,而且历史上的皇帝是有很多的,大部分的皇帝我们都是没有听说过的,我为大家整理好了朱棣后面谁继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朱棣后面谁继位1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明仁宗朱高炽,在《大明风华》电视剧中朱高炽是由梁冠华饰演的。《大明风华》是由张挺执导,汤唯、朱亚文、邓家佳、乔振宇、吴越、梁冠华领衔主演的古装剧。该剧改编自莲静竹衣的小说《六朝纪事》,讲述了明朝初年,国家开创盛世,孙若微历经五帝六朝的故事。该剧于2019年12月17日在湖南卫视首播,并在优酷同步播出。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年号洪熙。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燕世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由嫡长子朱瞻基继位。

朱棣后面谁继位2

朱棣登基后,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chi)身体不好,却善于守城;二儿子朱高煦(xu)陪父亲征战沙场,与朱棣最像,赵王朱高燧(sui)才能不及两位哥哥。所以说当时有望当皇帝就是前面二位。

汉王朱高煦(xu)

朱棣的嫡子朱高炽(chi)虽没有冲锋陷阵的才能,还是半个残疾人(腿瘸),还是个大胖子。但他有一项本领,特别善于守城。朱棣代表深入腹地,直取应天(今南京),他的老窝顺天(今北京)就陷入了孤立无援,极有可能被进攻,如果守城失败,那么历史就将改写。

世子朱高炽(chi)

朱高炽守北平时,深知责任重大,每天四更就起床,二更才睡;一天到晚率领将士督治城中守备,赶制守城兵器;经常慰问将士,深得人心。由于过于操劳,他的部下们纷纷建议世子应该顾惜身体,而朱高炽也严肃地回答道:“君父此刻在外边身冒艰险,这难道是我当儿子的享清福的时候吗?况且北平是我们的大本营,敌人肯定会重点来袭,怎能不精心准备!”手下军民听后,深受感染,无不拼死守城。

朱高炽虽然有这样一项本领,但和英明神武的汉王朱高煦相比还相差甚远,这个二弟跟着朱棣冲锋陷阵,为朱棣夺得天下也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下就让朱棣犯了难,到底是让谁接任皇帝呢。纠结。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杨士奇的大臣一句话,彻底让朱棣决定了让世子朱高炽当继承大统。杨士奇跪拜道:“好圣孙”。朱棣大笑。这个大臣口中的好圣孙便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

朱棣后面谁继位3

朱棣把皇位传给了他的长子,朱高炽。

1424年七月十八日,65岁的朱棣在北征以后返回北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和朱高燧趁机作乱,两人商量后决定秘不发丧。

朱高炽1424年八月二十五日才得知朱棣已经死了,这个时候朱棣皇帝的代表带着传位的`遗诏也到达了北京。

1924年九月七日正式登基朱高炽,被称为明仁宗。但是朱高炽只做了十个月的皇帝。

1425年五月,已经重病的朱高炽去世,终年47岁,庙号仁宗。

扩展资料:

朱高炽能登上皇位,是因为他的人品与能力,都是众望所归的。朱高炽为人忠厚老实,与人为善,甚至对曾经陷害过他的朱高煦,他都能宽容以待。

足以见得朱高炽的胸襟之大,虽然是残疾之身,却并没有一颗残疾之心。在朱高炽登上皇位之后,立刻下令释放了还在牢房里面坚持读了十年书的杨溥,也没有忘记那些当年和他共患难的朋友们。

朱高炽还做了一件事,在历史上给他留下了不朽之名。那就是更改了朱棣当年的命令,凡是建文帝时期,因为靖难而被罚没为奴的大臣家属们一律赦免,并且给老板姓们发给土地,让他们安居乐业。

朱高炽的这一壮举足以让后世之人铭记于心,但老天似乎在与这位伟大之人作对,在洪熙元年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便去世了。

明朝十六位皇帝列表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

十六个帝王分别为:

1、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年号洪武,1368年——1398年,71岁,孝陵;

2、惠帝朱允炆,年号建文,1399年——1402年,失踪;

3、成祖(太宗)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1403年——1424年,65岁,长陵;

4、仁宗昭皇帝朱高炽,年号洪熙,1424年——1425年,48岁,献陵;

5、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1426年——1435年,38岁,景陵;

6、英宗睿皇帝朱祁镇,年号1-正统,1436年——1449年,年号2-天顺(复辟后),1457年——1464年,38岁,裕陵;

7、代宗景皇帝朱祁钰,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30岁,景泰陵;

8、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1465年——1487年,41岁,茂陵;

9、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1488年——1505年,36岁,泰陵;

10、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1506年——1521年,31岁,康陵;

11、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1522年——1566年,60岁,永陵;

12、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1567年——1572年,36岁,昭陵;

13、神宗显皇帝朱翔钧,年号万历,1573年——1620年,58岁,定陵;

14、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1620年(实际只有一个月),39岁,庆陵;

15、熹宗悊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1621年——1627年,23岁,德陵;

16、思宗(毅宗)烈皇帝朱由检,年号崇祯,1628年——1644年,35岁,思陵。

其中除了朱元璋孝陵在南京,朱允炆失踪,英宗朱祁镇复辟朱祁钰死后以“王”的身份葬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其余十三座陵墓都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合称明十三陵。另外南明小朝廷的皇帝不算在内。

朱瞻基短命的原因

朱瞻基去世早因为疾病的原因和过度劳累有关。

朱瞻基去世时年仅38岁,在短暂患病后意外的死在了乾清宫,他尊为章皇帝,庙号宣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把明朝推向了太平盛世。

人物介绍

瞻基,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 1425-1435年在位),史称明宣宗。明宣宗是明朝难得的好皇帝,他继承先祖的事业,励精图治,把明朝推向了太平盛世,他和其父统治的十一年间被史家称为仁宣之治。

可惜的是这位好皇帝并长命,三十八岁时便去世了,据史料记载,他是因短期疾病去世的,具体什么病无从考据。仔细查阅资料,不难发现明朝的十六帝都去世得都比较早,十六位帝王中,论高寿也就明太祖、明成祖两个早期皇帝,他们的寿命皆超过六十岁。而后,明朝皇帝寿命大幅下滑,多数在四十多岁的时候驾崩。在明朝历史中,寿命最短的为天启,年仅二十三岁,正德皇帝离世的时候也不过三十一岁。由此看来,朱瞻基似得比较早很有可能与家族缺陷遗传病有关。

朱瞻基的历史使命

一、政治转型,以民生经济为主

在仁宗制定了大量的仁政之后,不堪劳累的他终于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大明,接棒的朱瞻基继承发展了他的政策,广施仁政,使民生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他甚至在田间地头曾亲自劳作,不消片刻就汗流浃背,于是感叹:“朕小试农具,即汗流浃背,民常年如此,何苦若何!”于是以后轻徭薄赋,成为一代贤主。“坐皇宫九重,思田里三农”成为他真实的写照。

二、解决藩王对中央的威胁问题

这件事上,他那野心勃勃的汉王二叔给带了个好头,虽然汉王已经发展成了造反专业户,但始终没有成为大气候,在朱瞻基亲征之下,兵不血刃就解决了汉王的兵乱。借此机会,朱瞻基大力削减各藩王的护卫,并派出大量文官蕊探对各地藩王予以监控。自此藩王乱政这个隐患基本已经消除, 这不能不说宣宗皇帝政治手段高明啊!

三、国家财税改革

统一了征粮的度量衡标准,设立了“金花银”和棉布缴纳税粮的制度,加大了皇庄的缴纳比例,减少了平民的税率,通过这项改革,国家的税粮稳定地保持在2500万到2800万石之间,这还不算军屯,这样下来国家有稳定的税收,人民也能安居乐业,国家自然也就欣欣向荣。经过他的治理,国家出现了“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实,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的大好局面,史家甚至将这一段大治称为能与“周之康成,汉之文景”相媲美的大治之世。

朱瞻基为什么要弑父

朱瞻基为什么杀他爹

朱瞻基为什么杀他爹。明朝的历史可谓非常经典,有人说是杀父谋朝,他的野心大想要掌握朝廷的命运,甚至有人说他杀害他亲叔叔的一家。下面分享朱瞻基为什么杀他爹。

朱瞻基为什么杀他爹1

之所以有人怀疑明仁宗朱高炽是被其儿子朱瞻基谋杀的,我想主要原因是朱高炽在位时间太短,他继位只有不到十个月就去世了,而且死得非常突然,据记载,他在去世的前三天还在正常处理政务,他从身体不舒服到去世,只有两天时间,人们基于对古代皇权斗争的一贯残酷性的看法,所以提出了他是不是被其继任者谋害的疑问。

有人对明仁宗的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原因可能至少有两个,一个就是被其儿子明宣宗朱瞻基害死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认为朱高炽死于纵欲过度。但是这两个原因也拿不出任何确凿的证据,只是人们在对史料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而已,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史实。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据说,朱棣一开始并不想立朱高炽为太子,反而想立其弟弟朱高煦为太子,因为朱棣一直认为朱高煦英明神武,无论是性格还是神武都非常像自己。但是,朱高炽虽然不被父亲朱棣喜欢,其祖父朱元璋对这个孙子却比较喜欢,很早就册立孙子朱高炽为燕王世子了。在朱棣选择太子的时候,迫于朱元璋制定的“立嫡立长”制度和朝廷大臣的舆论,最终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传言,说朱棣在做过一个梦,梦中其父朱元璋将一个刻有“传之子孙,永世其昌”的大圭传给他,恰在这时候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出生,朱棣认为这是天意,而且,朱棣非常喜欢孙子朱瞻基,为了将皇位传给孙子朱瞻基,才最终将自己并不是十分喜欢的儿子朱高炽立为太子的,也就是说,朱高炽能够当上皇帝,还是沾了儿子朱瞻基的光。

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永乐九年(1411年),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被明成祖立为皇太孙,从这件事看,朱棣确实是非常喜欢孙子朱瞻基的。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去世,八月,朱高炽继位,也就是明仁宗。但是,洪熙元年(1425年)的五月二十九日,明仁宗朱高炽突然在钦安殿驾崩,只有48岁,距其登基只有短短的十个月时间。

按照史书的记载,明仁宗朱高炽在去世的前三天还在正常处理朝廷政务,而且史料中也没有记载朱高炽死于什么病。在《仁宗实录》中有如下记录:“洪熙元年五月庚辰,上不豫,召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黄淮、杨荣至思善门,命士奇敕遣中官海涛驱召皇太子。辛巳,上疾大渐,遗诏天下,传位皇太子。是日,上崩于钦安殿宫中。”

这些记录,对明仁宗患得什么病并没有任何交代,所以人们才会对明仁宗的死因产生怀疑。在明末黄景昉著的《国史唯疑》中,就有明仁宗之死的疑问,其中说明仁宗“实无疾骤崩”,也就是说朱高炽是没有病的情况下突然去世的。

如果说明仁宗是被人谋害的,按照侦查案件的思路分析,首先值得怀疑的就是在他死亡后,谁是既得利益者?那么,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就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因为,在明仁宗去世后,朱瞻基得以顺利继位,他就是那个“既得利益者”。

有人在对明史进行分析后,也的确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朱瞻基的有些举动确实令人怀疑。据《宣宗实录》记载,在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明仁宗朱高炽让儿子朱瞻基到凤阳皇陵和南京孝陵祭祀,并让他留守在南京。按说,朱瞻基经山东,到安徽,再到南京,大约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但是,朱瞻基在五月十二日以前就已经早早到南京了,这中间的时间对不上。

明仁宗朱高炽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去世后,朝廷立即派人到南京通知太子朱瞻基,按照记录,朱瞻基是六月三日就赶到了北京的。按说,从派人到南京通知朱瞻基,再到朱瞻基从南京回到北京,路上大约需要十天,可是,朱瞻基却是六月初三就到了北京,那么说明,朱瞻基从南京出发的时间应该是在五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日,可是这个时间,明仁宗朱高炽还没有生病,还好好的呀!

为什么,朱瞻基会在其父亲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就提前从南京往北京赶呢?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在操纵着其父朱高炽的死亡时间。如果这种推断是真的,那朱瞻基这人就实在太可怕了,他也就洗脱不了谋害其亲爹的罪名了。但是,这仅是人们从史料记载的时间进行的一种推断而已,或许,这其中有史书没有记载的其他巧合也说不定。

在《宣宗实录》中记载,由于太子朱瞻基不在京城,在明仁宗朱高炽去世以后,朝廷采取“秘不发丧”的办法,避免有人趁机发难。在这种秘不发丧的安排下,在北京的人也并不知道明仁宗已经去世了,但是,在史料记载中说,当朱瞻基从南京返回北京的时候,南京竟然已经有人在暗中传着“仁宗上宾”的消息,也就是说有人偷偷说明仁宗去世了,这种消息他们从何而来?的确值得怀疑,所以,人们就将矛头指向了即将继位的朱瞻基。

人们分析朱高炽的另外一种死因就是“纵欲过度”,明仁宗朱高炽好女色,这在朝鲜的《世宗实录》中也有记载,其中朝鲜使臣尹凤曾将明仁宗朱高炽和明成祖朱棣进行了比较,他对朝鲜国王说:“洪熙皇帝(朱高炽)好戏事,沉迷酒色”,就是说明仁宗朱高炽比较好色。

在《明通鉴》中也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曾担任翰林侍读的李时勉曾给明仁宗朱高炽上过一封奏疏,劝明仁宗不要嗜欲过度,李时勉在奏疏中说:“侧闻内宫远自建宁选取侍女,使百姓为之惊疑,众人为之惶惑,恐乖风化之原,有阻维新之望”。李时勉的劝阻令朱高炽大为恼怒,下令让武士用金瓜击打李时勉,将李时勉的三根肋骨打断,并将其下狱。据说,明仁宗朱高炽在临死前,还非常愤怒地对户部尚书夏原吉说:“李时勉在朝廷上侮辱我。”

直到明宣宗朱瞻基继位以后,专门召见李时勉,问他是因为何事激怒先帝的,李时勉说:“臣只是说先帝在居丧守孝期间不宜亲近嫔妃”。朱瞻基对李时勉的行为比较赞成,立即将他官复原职,并进行了嘉勉。这件事也说明,明仁宗好色纵欲应该是事实,否则也不会在其父明成祖朱棣大丧期间,他还在挑选侍女了。

对于明仁宗朱高炽的死因,还有其他几种说法,有被雷震死之说和被人毒死说,这是明代陆釴的《病逸温记》的相关记载,对于雷击之说,并没有具体经过的描述;而对于中毒之说,说的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张皇后得罪了宫中的下人,下人想下毒毒死张皇后,没料到却误毒了明仁宗朱高炽。这两种说法并没有什么证据,基本上可信度不高。

那么,明仁宗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是不是明宣宗朱瞻基谋杀的?在对史料进行分析后,我认为可能性不大。之所以怀疑朱瞻基,除了上边说到的疑点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人认为,明仁宗朱高炽将儿子朱瞻基派往南京,远离京城,是有意疏远他,朱瞻基看到自己的地位有些危险,才下手谋害了父亲明仁宗朱高炽,得以保住自己的皇位。

这种说法我觉得没有什么道理,朱瞻基在永乐九年(1411年),就被其皇爷爷朱棣立为皇太孙,而且,由于明仁宗为人懦弱,仁厚,经常受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欺负,朱瞻基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得充满伶俐,为人果敢,深受其爷爷朱棣喜爱,在其父亲被两个叔叔欺负的时候,年幼的朱瞻基就开始敢于出面维护其父亲的权威和尊严。朱瞻基的出色表现,也赢得了大臣们的崇拜,所以,朱瞻基的太子位置一直是非常稳固的,并没有人能够轻易夺去,所以他没有必要去谋害其父亲。

对于明仁宗的死因,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这是来自于明仁宗朱高炽身边的太监对外透露的,说明仁宗实际上是死于一种叫“阴症”的疾病,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并没有说清其症状。但是,在朱瞻基继位后,曾任翰林侍将的罗汝敬给大学士杨士奇上书:“先帝嗣统还不到一年,就奄弃群臣,追查一下原因,都是俭壬小人献金石之方而导致疾病”。也就是说,明仁宗为了治疗“阴症”,服用了金石之方,导致中毒而死的。

对于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明朝的皇帝,服用丹药的非常普遍,甚至有多位皇帝丹药中毒,其中明光宗朱常洛就是死于丹药中毒。另外,明仁宗朱高炽体型肥胖,据说他在年轻的时候,走路都非常费劲,其父朱棣外出征战的时候,他由于过于肥胖,无法跟随,大多数时候,都会留在后方处理政务。

这说明,朱高炽的身体肥胖已经是很严重了,对于朱高炽这种过度肥胖的人,按照现在的医学常识,他极有可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一类的疾病,这些疾病一旦发作,完全可能造成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去世,这也符合他从发病到去世时间很短的.说法。所以,对于说明仁宗朱高炽是被朱瞻基谋杀的猜测,并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朱瞻基的嫌疑也基本可以排除。

朱瞻基为什么杀他爹2

明朝皇帝的更迭,似乎都伴随着血案。

朱棣抢侄子的皇位,发生过血案,死人无数。

朱高煦也曾抢侄子的皇位发生叛变,死亡无数。

有学者指出,朱棣的孙子朱瞻基也是毒死了父亲,才当上了皇帝的。

那么,这事是真的吗?

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

朱棣很早就将大儿子朱高炽册立为世子,但是他为人阴柔,次子朱高煦则不然,和他爹一样,有勇有谋。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煦起到的作用很大,朱棣也曾暗示他,他大哥身体不好,以后的皇位是他的。

但是,朱棣手下文臣不同意,认为朱高炽很忠厚,能够善待下属,更主要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很出色。于是,朱棣就利朱高炽为皇子,但是他只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死了。后来,朱高煦曾经叛变,后来被朱瞻基镇压。

为啥身体好好的朱高炽当了一年的皇帝就死了,人们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想。

1425年 5月,朱高炽暴卒,享年48岁,葬于献陵。

从登基到去世,朱高炽在位时间不足十个月。去世前三天,他还在日理万机地处理朝政,而身体不适到“崩于钦安殿”前后仅两天时间,胡名人黄景昉称他“实无疾骤崩”。

登基未足一年便“无疾骤崩”,其中必有缘由。但《明仁宗实录》、《明史·仁宗纪》等,都只字不提其死因。究竟朱高炽因何暴卒已成历史之谜,多年来人们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朱高炽死于嗜欲过度。大臣李时勉在他即位不久就曾上一奏疏,其中有劝他谨嗜欲之语。朱高炽看了奏折后,怒不可遏,当即令武士对李时勉动刑,李时勉险些丧命。直至垂危之际,他仍难忘此恨,说“时勉廷辱我”。由此可见,朱高炽确实纵欲无度,李时勉奏疏触及其痛处,否则不会如此耿耿于怀。

朱高炽因纵欲过度而得不治之症,在明人陆釴《病逸漫记》中有记述:“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阴症”之说出自朱高炽时一太监之口,应当有一定的可信度。当时治疗此等“阴症”恐无特效良药,这使一些奸佞之徒有机可乘。对此,《明史·罗汝敬传》中曾有记载,“……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由此看来,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服用治“阴症”的金石之方而中毒身亡。

但也有学者通过对蛛丝马迹的考察,认为朱高炽是被其长子朱瞻基、即继他之后登位的宣宗害死的。朱高炽生性温厚仁慈,嗜欲享乐,为此曾引起朱棣的不满。朱高炽长子朱瞻基却与其父相反,他善骑射,谙武事,热衷权利,工于计谋。朱棣在世时,朱高炽即位,虽立朱瞻基为太子,但已察觉他非安分之辈,故屡有劝诫之语。可是,朱瞻基迫不及待地为自己早日登基筹谋,为此不顾亲情。洪熙元年(1425年)3月,朱高炽命朱瞻基南行祭陵(凤阳的皇陵与南京的孝陵)。朱瞻基于4月14日离京,随侍朱高炽的宦官海涛,是朱瞻基的亲信,他按预先密谋,5月13日加害朱高炽。朱瞻基离京后,却没有按既定日程行进,而是直奔南京。但在离开南京前,南京城中就有传言“仁宗上宾”。要知道,当时北京还未发丧,也无如今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可见朱高炽“上宾”是在一些人预料之中的。当时朱瞻基还说:“……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显示他有人们难以想象的重大安排。他匆匆北返,在途中等待奉诏而来的海涛,于6月3日抵达北京。一到北京,就有大臣劝诫: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朱瞻基答曰:“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显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流露出对弑父谋位活动的自信和自得。

当然,两种看法孰是孰非,还没有确凿的证据。

没人觉得明朝历史很诡异吗

明朝的历史是比较诡异的。

它不仅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的王朝,虽然历史只有二百七十六年,但是坚守原则,从不靠和亲来稳定局势。

这个朝代也十分强大,不过明朝的皇帝确实都比较诡异的,有皇帝三十年不上朝都没事、还有皇帝出家做了和尚、还有皇帝沉迷手艺活不能自拔,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明朝的历史也许被清朝恶意歪曲和丑化了,所以才比较诡异。

明朝国号的来源:

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而南京大学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另有观点认为,明朝国号出自《周易·乾·彖》“大明终始”,与元朝国号同出一典,象征元、明之间正统嬗替。

知识推荐

星宁百科——分享生活小百科,一起学习探索新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558@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3782号-5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tsingnin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