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君子成人之美意思,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了凡四训》第一百零八章??君子成人之美
原文: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成立而后已。
译文:
什么叫做成人之美呢?玉在石头里面,丢掉抛弃的话跟瓦片碎石一样,雕刻琢磨就是贵重的圭璋。所以凡是看到别人做一件善事,或者这个人立志向上,而且他的资质可以造就的话,都必须好好引导他提拔他,成就他的志向;或是夸赞他。或者褒奖他,或者扶持他;或者替他辩解冤屈,分担他无端被人毁谤。务必要使他能够做成善事立身于社会才算完成。
新释: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我早就想好了做君子,不做小人。看官你呢?
君子成人之美什么意思?
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成语出处: 《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意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会成全人干坏事,小人则是相反。 告诉我们要有一定的识人辩事能力,不能助纣为虐,所以只有君子才成人之美,这也是对君子的赞赏。
他们才是智者,这句话也说做事有原则,不能为一己之私,成人之恶。
君子以成人之美什么意思?
谓君子当促成他人之好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朱熹 集注:“成者,誘掖奬勸,以成其事也。”《後汉书·王梁传》:“‘君子成人之美’,其以 梁 爲 濟南 太守。”《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又道是‘君子成人之美’,便是個漠不相關的朋友,咱們還要勸他作成這件事,何況我合他呢?”
品德高尚的人会为别人好好着想
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的意思
“君子成人之美”是今天还活着的格言。《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意思是说,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程树德著《论语集释》说:“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为一句
古人成语,与《论语》所论近似。可断言此语非孔学独创,其意则为当时的品德标准。
孔子常将“君子”和“小人”对说,此处亦然。君子一般作品德高尚之人解,小人反是。如今在民间,“君子成人之美”常挂在人们的嘴边儿上,但孔子的后半句“……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就不见了。千百年,《论语》一直是由“仕”(更广义的“君子”)的阶层代代下传的,但为什么只传了上半句?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谈到史书时指出,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这是因为某朝年久,修史之人都是本朝人,因此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修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这段话虽是谈史书,但讲出了一个意识形态流变的一个大特点,就是其内容的可操作性和趋利避害性,这两个特点在中国文化中尤其突出。一句格言,传着传着,味儿就变了。回到本题。“君子成人之美”,谁是君子?“小人成人之恶”,谁是小人?在今天人们往往以成人之“美”作为证明自己是“君子”的手段。当然,毫无原则不分善恶地成全别人不见得是成人之“美”、而有时是在成人之恶,但只要这样做了,起码不会被求助者当作小人;而如果不成人之“恶”,起码求助者会认为他求助的对象是小人。所以在今天,“君子成人之美”也常常成为“两肋插刀”助人行恶的自我号令,成为某些“义举”的口号。因此,“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第一要义应该是明善恶、辨是非,然后再定弃取。
知难行难矣!不然为什么完整的一段《论语》传着传着便丢了一半呢?这原因在于人总是在情与理的矛盾中生活着,难以避开误区。一个亲友犯法了,知情者就很痛苦。是助他出逃还是举报?是成其美还是成其“恶”?合计着有时心理的天平就倾向了感情而违背了社会公理和社会公德。还有更难的,选举领导人要你投票,这一票是投给私交好友还是投给品德高尚者,是投给“老好人”还是投给有政治能力的人?难哪。再进一步说,世事纷纭,每一个抱定行善主意的人都能分辨美恶吗?
从“君子成人之美”中还可读出:人都有美恶,都有可能办好事和办坏事,孔子号召成全人的有德之举,不助他人的无德之事。但在实际生活中,人是和人而不是和“德”发生关系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那个活生生的人,那个求人的人又时常可能扮着笑脸拿着礼物,这就很难避免“急他人之所急”,成人之美(德)就变成成人之恶了。因此当今,在自然语义中,有人就已经把“君子成人之美”中的“美”理解成求助者高兴之事了。
我们只有再完整地读一读《论语》。
出句: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 小人夺朕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