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您一起探索知识星空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生活常识知识百科综合新知学习探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一个骨一个鸟念什么(回鹘怎么读)

发布时间:2023-08-15 19:31责任编辑:陶小雨关键词:怎么读

一个骨一个鸟念什么

“骨”旁边一个“鸟”字是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gǔ】和【hú】

鹘【 ɡǔ】: 鹘 gu 鹘鸼,鹘鸠 鹘 hu 鸷鸟名。即隼 山上栖鹘。――宋·苏轼《石钟山记》

鹰科(Accipitridae)鹰属(Accipiter)50种隼形鸟类。或名「雀」鹰,有时被视为「真」鹰。鹰属是最大的猛禽属。鹘的翅宽而短,脚和尾长。非洲的小雀鹰(A. minullus)仅比鸫稍大,而北方的苍鹰(A. gentilis)则体长约60公分(2呎)。鹘见於全球的森林地区。巢筑於高大的树上,由树枝构成,内垫以柔软的材料。每窝产3~5枚白色缀以褐色块斑的卵,由雌鹘孵卵,孵化期4~5周。幼雏孵出5~6周後即自己觅食。

鹘【[hú】 ? 隼。 ?

鸷鸟名。即隼 [falcon]。部分隼属动物的旧称

山上栖鹘。――宋·苏轼《石钟山记》

俊鹘抟水禽。――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山中栖鹘。

回鹘怎么读

回鹘拼音:huí hú;回纥拼音:huí?hé。

回鹘是中国少数民族部落,其先祖为匈奴。回鹘是维吾尔族祖先,由回纥改名而来。回鹘人是游牧民族地区最早过渡到城市生活的民族之一。

汉文史料中“回纥”一词来自古回纥文,回纥之名来源于部落韦纥、乌护。回纥是铁勒诸部的一支,韦纥居住在土剌河北,乌护居住在天山一带。

相关信息

突厥、回鹘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突厥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使用动物名称作符号以计算年份。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属于突厥语世界。突厥和回鹘草原贵族都力图加强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契丹人、室人的统治,在契丹、室韦驻有官员。

后突厥还似乎曾向兴安岭一带移民。突厥、回鹘势力进入内蒙古东部地区,便向室韦等族打开了通向大漠南北的门户。突厥和回鹘对室韦人的经济文化都有影响。

兔起鹘落怎么读

兔起鹘落是读音是tù qǐ hú luò。原句出自于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原文: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白话译文:

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筼筜谷在陕西洋县西北,谷中多竹。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曾画《筼筜谷偃竹》赠苏轼。

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与可病逝。七月,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写了这篇题记。

鸸鹋怎么读

鸸鹋,汉语词语,读音为érmiáo。

鸸鹋:鸟,外形像鸵鸟而稍小,嘴短而扁,羽毛灰色或褐色。翅膀退化,腿长,有三趾,善于走,产在大洋洲草原和开阔的森林中,吃树叶和野果。

详细释义:鸟名。形似鸵鸟而较小,体高约1.5米。嘴短而扁,羽毛灰色或褐色。翅膀退化,足三趾,腿长善走。产于澳洲森林中,吃树叶和野果。

例句:以及鸸鹋油作为润滑剂、食用油等的应用。

鸱鸮是什么意思

鸱鸮[chī xiāo],鸟类的一科,属夜行猛禽。头骨宽大,腿较短,面盘圆形似猫,常被称为“猫头鹰”,部分种类有耳状羽毛,有些种类面盘不显著或缺失,看上去似鹰。鸱鸮种类较多,体型大小不一,习性也较多样化,有些以鱼为食,有些则白天也出来活动。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飞羽缺。尾短圆,尾羽12枚,有时仅10枚。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爪大而锐。尾脂腺裸出。无副羽,间或留存。耳孔周缘具耳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鸱鸮营巢于树洞或岩隙中,从寒带到热带都有分布。

知识推荐

星宁百科——分享生活小百科,一起学习探索新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558@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3782号-5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tsingnin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