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打开电视机看到古装剧里边的男女主角在梳妆打扮的时候,镜子里呈现的却是昏黄不清的模样,这不禁让我们产生疑问:古代的铜镜真的照清楚人吗?
说到镜子,这件日常可见的物件,在古代却最先是用在祭祀上的礼器;已知中国最早的铜镜是在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因为当时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铜镜比较粗糙,纹饰简单,表面光泽也不强。作为古代祭祀的礼器,铜镜最早在商代运用,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镜成为了王公贵族的奢侈品,随着社会的冶炼铜的技术生产力的提高,西汉末年,铜镜才慢慢地走向了平民百姓。
博物馆里的铜镜
众所周知,铜是一种紫红色的金属,而这完全与我们日常银白色的镜面不同,这成为让铜变成镜子的难点。
铜
因此,在古代,铜镜往往是有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但铜镜想要照清楚人脸,那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这就需要把铜镜的一面打磨成非常光滑。对,这个步骤就是打磨。
西南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上记载“明镜之始下型,朦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炫锡、摩以白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这是关于运用表面处理技术使铜镜光洁白亮的最早记载。“粉以炫锡、摩以白旃”是为了让铜镜镜面白亮的主要原因。“白旃”就是白色的毛毡,意思就是在处理镜面时候要用白色毛毡蘸取玄锡粉末在镜面反复摩擦,因而铜镜才可以光洁得照清人的面貌。
辍耕录
但这玄锡又是什么金属呢?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在《辍耕录》中提到:“制作古铜器之法以水银杂锡末,即今之磨镜药也。”水银很好理解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汞,但锡末又怎么得来的呢?要把一种金属研磨成粉末,在金属锻造技术发达的今天也需要大型设备完成。
这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了,锡有一种特性叫做“锡疫”,就是锡在低于13.2℃的温度时,会慢慢的由白色的金属状转变成灰色的粉末状,温度越低转换越快,利用这样的粉末作为磨料,通过不断的研磨,使得铜镜表面平整光滑。
锡粉
铜镜表面会随着使用慢慢生锈或者有所损伤,上面所需的材料又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这样就在古代形成了一个新的职业,磨镜工,其实就和磨刀、磨剪子一样的工种。
日本3D打印复原古代铜镜
经过多次反复打磨后,古代的昏黄的铜镜其实表面变得光洁白亮,已经和我们现代日常所用到的镜子清晰程度差不多了。怪不得唐太宗李世民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