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女扮男装入伍参军屡立奇功,5年后才被发现,因什么事一生未嫁?
我们从小就听过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因此人们也把花木兰称之为巾帼女英雄。而在我国解放军部队当中也有这么一位巾帼女英雄。她就是15岁时女扮男装入伍参军,而且屡立奇功的郭俊卿。郭俊卿出生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父母为了挣钱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到了内蒙古,在郭俊卿只有五岁的时候。父亲在当地的一家地主家打工勉强的能够做到养家糊口,但是在一次意外事故当中,郭俊卿的父亲不小心受了伤无法再干活。之后郭俊卿与父母二人就艰难的生活。后来由于郭俊卿父亲的伤痛久治不愈,最后导致她父亲的死亡。在郭俊俊长大了一点以后,她为了能够使自己的母亲不再被人欺辱,开始的男孩儿的生活。在郭俊卿十五岁的时候,她把自己剃成了光头,假扮成男儿身加入军营生活。而在郭俊卿加入抗日的队伍以后,她也真正的把自己当成一个男儿,入伍之后出生入死的事情凡是男人能干的她一样也不别人少。在她做通讯兵的时候,一个30km外的重要情报要交给部队,但是一定要在四个小时内赶到。郭郭俊卿为了完成任务便一刻也不停歇的开始前进,最后顺利完成了任务。但是却把马匹累死在了路上,最后郭俊俊直接背着马鞍走了回来。虽然说郭俊卿能够以女儿的身份在战场上常年拼杀。但是这也引起了她自己身体上的不适。由于常年在战场上拼杀导致了郭俊卿的子宫受到了很大的损伤。最后不得不做手术将其切除,但是这也意味着在此之后她将终身无法生育。而在这之后她也因此没有嫁人。原本在郭俊卿所抗战的部队的老排长曾经向她表达过结婚的意愿,但是却被她给拒绝了。
现代花木兰,14岁虚报年龄上阵杀敌,从军5年为何无人发现她女儿身?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北魏时期,游牧民族柔然时常南下骚扰,朝廷便规定每家要出一个男子上前线。但是花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又体弱多病,弟弟年幼,都无法上战场。花木兰虽是女儿身,可也不忍心父亲年迈还要上战场,于是便生出了替父从军的心思。
此后的十几年中,花木兰始终隐瞒自己女子的身份,与那些男儿们一起杀敌。由于谨慎小心,她的身份始终没有暴露,也终于完成了保家卫国的使命。虽然说女性在天生构造上不如男性,但这并不代表女性就不能在战场上立功,如花木兰一般的巾帼英雄还有很多。比如说这一位,她被誉为是现代花木兰,14岁虚报年龄从军,女扮男装五年,却屡屡立下奇功。
这位当代花木兰名叫郭俊卿,1931年出生在辽宁省凌源县三十家子北店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虽说名字有些英气,但她确实是一个女孩儿,而女孩儿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更是难以生存。七岁那年,她跟着家人逃荒要饭去了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大草原,住在地主家的破屋子里。原先一家人都是靠着父亲为生,不料没有几年,郭俊卿的父亲因病去世了。
在生计的压迫下,她只好剃了光头,扮成男孩外出打工。可一家人还是填不饱肚子,郭俊卿三岁的小妹妹在病饿中夭折,年少的生活可谓是吃尽了苦头。但其实说到底,是当时国内地主阶级与国外侵略者的双重压迫,才导致他们有这样悲惨的生活。郭俊卿也知道这一点,为了给被地主害死的父亲报仇,1945年,她隐瞒自己的真实性别。
同时将年纪14岁报大了两岁为16岁,改名为郭富,参加了八路军。在部队中,不管怎么掩饰,一起生活的战友们还是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说,郭俊卿从来不跟他们一起上厕所,也很少跟战友们一起玩耍。战友们出于好奇,想揭开这个谜,便打算试试她。一次趁郭俊卿不备,一个战友扑上去就抱住了她,气得她一边拔刀一边大哭。战友们虽不知缘由,可看她反应如此激烈,便再也不敢闹了。
进入部队的第二年,组织调她去骑兵通讯班,她多次出色地完成任务。这背后是拼了命的努力,就比如说有一次,那是1946年冬天的一个夜晚。郭俊卿收到紧急任务,让她去给驻扎在60里外的白音布统的部队在四个小时内赶回来执行任务。当时下着大雪,没法骑马前行,只能牵着马一步一步的挪。
跌倒了就爬起来,中途甚至滑下深沟,这种环境别说女性,对于男性来说都不容易。但她硬是撑了过来,跟战友一起完成了任务,由于任务出色,部队记了一个小功。此后很多次,郭俊卿都是一个人敏捷地穿过对面的封锁线,在敌人眼皮子底下传递情报。这算得上是一次又一次在鬼门关走过,她都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上级对她也很是称赞。
平时在部队中,她也非常关心战友,以女性独有的细心照顾着身边每一个人。谁生病了,她会体贴的帮忙做病号饭,照顾病人。行军路上,也会帮同志们扛枪,抢救伤病号。有一次路过没腰深的河,是郭俊卿带头将病好一个一个背过河,她自己也因此受凉落下了妇科病。1948年初,郭俊卿调到东北野战军某部三连四班担任班长,平泉战役在不久后打响。
其所在的四班是突击班,不过战士却大多是新兵,全班也只有十几支老式步枪和几十颗手榴弹。战斗打响后,为表率作用,她带头冲在最前面。当敌人发起反冲锋时,郭俊卿又带头跟敌人展开白刃格斗,在她出色带领下战斗赢得了胜利。四班也因为表现出色,得了战斗模范班的是锦旗,她也立了功。后来辽沈战役,作为机枪连副指导员,郭俊卿带部队多次展开肉搏。
其实她的女儿身并不是自己说出的,五年中,郭俊卿为了保持这一秘密从不脱衣睡觉。直到1950年4月,因劳累过度住院,医生偶然发现了她的女儿身。于是郭俊卿成了中国唯一的女特等战斗英雄,其军长贺晋年得知后说:郭俊卿是巾帼英雄,是当代花木兰,是我们四十八军的骄傲!是的,她值得敬佩,不输任何一个好男儿。
艰苦的岁月中,她出生入死,为解放战争全线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郭俊卿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始终尽自己的力帮助群众。5元10元的接济需要的人,还将自己身上穿的衣服送给需要温暖的老人,常常说人家有困难,先照顾别人。而她自己生活中,过得无比的简朴,省着够用就行。
郭俊卿并没有结婚,只是领养了两个女儿,她还时常教导自己的两个女儿,要尽力帮助别人。平时她也不会利用自己的曾经的功劳,为家人谋得福利,甚少跟组织提出要求。1981年4月,离休前的唯一要求只是改回本名,恢复女性身份。原先五十年代公开后,她的名字与身份都是公开了的,也都恢复了。不过在六七十年代,郭俊卿男扮女装的事被一些别有用人的人拉出来揪斗,说她是假花木兰。
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改回郭富这个名字,也没有再恢复身份。混乱已然过去,她也即将离休,上级自然同意了她的请求。可惜这位女英雄未能长命百岁,战时的艰苦生活,拖累她本就不强壮的身体。1983年9月23日,才52岁的她结束了传奇的一生,离开了她为之奋斗的和平岁月。
郭俊卿去世的时候,一只旧皮箱、一床旧被、一条毛毯就是她最贵重的遗物,其身上更是只有80元钱。因为总帮助他人,自己家中连电视机都没有,只有一个用了几十年的小收音机。但人民会永远记得她,记得她曾经作出的贡献,她将永垂不朽!
关于郭俊卿的作文 或 以郭俊卿为话题的作文
题目:《现代花木兰郭俊卿永远是中国妇女的骄傲》
正文:
看过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战斗故事片《战火中的青春》的朋友,都会记得那位民兵小分队小队长高山女扮男装英勇杀敌的故事。该片中高山的原型就是“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郭俊卿。
郭俊卿,1931年生于辽宁省凌源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郭俊卿在大街上看到八路军中的女同志,便产生了去当女兵的念头。可一打听部队不收女的,于是就女扮男装,改名郭富,虚报两岁年龄参加了八路军。在辽沈战役中,她参加了著名的大拉子山阻击战,为锦州的解放立下了大功。多年的艰难转战,使郭富身染重病。1950年初,郭富住进了医院。女医生发现,郭富喉部平坦,体形有点像女性,将情况汇报给上级后,首长来了,郭富终于哭着吐露了自己女扮男装参军杀敌的真情。军长贺晋年得知后说:“郭俊卿是巾帼英雄,是当代的花木兰,是我们四十八军的骄傲。”从此,郭俊卿被誉为“现代花木兰”。她的事迹也在全国宣扬开来。
《人民日报》推出的“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郭俊卿:现代花木兰、特等女英雄,让我们再次重温了这一感人肺腑的故事,情不自禁地写下这段文字。
华夏男儿多豪杰,但也有不少巾帼英雄在历史的烽烟中,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到五十三岁又重掌帅印的穆桂英,中国古代女英雄的故事代代流传,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铮铮铁骨,寸寸柔肠,在她们身上合而为一。她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而近代的巾帼英雄更是数不胜数。如为党捐躯的钟竹筠、吴富莲,血染太行的黄君珏,坚贞不屈的女区长王光,视死如归的女战士陈昌甫,誓与密码共存亡的董健民,屡建奇功的“现代花木兰”郭俊卿,忠勇为党的女英雄陈康容……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在英雄的史册里熠熠生辉,每一个英雄都是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个英雄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曲,每一个英雄都是一幅壮丽的画卷,每一个英雄都是一颗闪光的星星,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尤其让人感动、难忘的是,1931年5月,在海南省琼海市万泉河畔一个椰林环抱的小山村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成立,100多位穷苦的农村女孩子,为反抗封建压迫和争取男女平等,在共产党组织领导下,勇敢地拿起了枪。这应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正规妇女武装。“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红色娘子军的故事,至今家喻户晓,感动人心。
如此说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远去的是往事,不朽的是精神。新中国惟一女特等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郭俊卿的英雄事迹,表现了中国妇女、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具有很强的革命精神,是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财富。
正因如此,重温郭俊卿的英雄事迹,让我们深深地感悟到:尽管郭俊卿的故事在多年后才被抚去历史尘埃,缓慢地呈现在大众面前,但是,其魅力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灭。她写就了妇女能顶“半边天”最为辉煌的篇章,成为中国妇女昨天、今天、明天的骄傲。
在战争中郭俊卿的表现是什么样的?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郭俊卿奉命来到朝鲜战场,成为一名优秀的指导员。在工作和生活中,郭俊卿克服身为女性的诸多不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战斗中。住宿时,她总是面朝墙和衣而睡。有人批评她封建意识太浓。她总是默默忍受着委屈。为了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郭俊卿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代价。战场上,郭俊卿敢打敢拼,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完全是个铁骨男儿的形象。
平时,郭俊卿视战友为亲人,对战士们十分友爱,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此时,虽然郭俊卿已是干部,但她仍然保持普通士兵的本色,和战士们一起徒步行军。行军时,郭俊卿这位副指导员,总是主动帮助战士们扛枪,背背包,抬担架。每当宣传员喊累了,郭俊卿就接过喇叭亲自宣传。到了宿营地,郭俊卿不顾自己脚上的水泡,先为战友烧水烫脚,用马尾为大家挑泡。
别人休息时,郭俊卿又穿针引线,将战友的衣服上的破洞缝好。
后来,郭俊卿女扮男装从军的先进事迹受到党中央的高度评价。
朝阳市出过什么著名人物?
辽宁省朝阳市(含所辖地区), 历史 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古称龙城、柳城、营州,是“三燕”故都(前燕、后燕、北燕),红山文化发祥地之一。这里钟灵毓秀,自古多出人才。如唐朝大将李光弼、侯希逸(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史思明,也是朝阳人)、著名作家尹湛纳希、学者罗布桑却丹等。现代当代人物有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乌云其木格(北票),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凌源),革命先驱和先烈有赵尚志、陈镜湖、刘桂武、栾天林等。解放军高级将领有高体乾、罗文、李钟奇、刘念光、图们、崔儒勇、杨玺、亢进忠、隗学军、吴东满、高满光、王云杰、张汉华、李广平、李毅等。省部级(含副省副部)高官有罗志军、李树文、高憬宏、张汉晖、刘海荣、乌兰、王莉霞、孙轶、杨忠林、王明玉、杭桂林、孙远良、白俊卿、牛平甫、暴彦巴图、梁思成、陈羽、张跃平、魏小琴、王军、邵令方、程振声、白向群(已接受组织审查)等。科学教育界精英有沈正功、钟国兴、司玉琢、汤德泰、张鹏翔、方永刚等。英模人物有李万余、郭俊卿、王世宗、王仪轩等。知名作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有萨仁图娅、胡景芳、刘家声、朱振山、尹守国、谢子安、王天一、白雪林、舍力布、白鹤龄、牟丕志、胡希久、高海涛、扎拉嘎胡、迟兆勤、于海涛、关继文、刘丽华、杨利景、秦朝晖等。著名画家有杨兆三、李刚、乌力吉图、赵广仁等。著名演员有赵尚英、张舒云、崔景富等。舞蹈家有宝音巴图等。 体育 健将有李忠云、孙彩艳等。朝阳人才济济,不胜枚举,以上只列举出其中一部分,请诸位读者多予包涵。
朝阳, 历史 悠久,三燕古都,古称龙城,地灵人杰,古今著名人物,择主要列出。
一、赵尚志将军,汉族,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人,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赵尚志将军,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赵尚志将军在东北地区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将军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
赵尚志将军领导创建中共巴彦抗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苏联红军任命的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
赵尚志将军与东北抗日联军另一位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李兆麟将军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42年,赵尚志将军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
为纪念缅怀赵尚志将军的英勇抗日光辉事迹,赵尚志将军抗日主要活动地区,黑龙江省珠河县更名尚志县(今县级尚志市)。
赵尚志将军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二、郭俊卿,全国女战斗英雄,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县(今凌源县级市)三十家子镇北店村人,1945年,女扮男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荣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
1950年9月,全国群英会上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女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荣誉称号。
1981年离休后在江苏省常州市定居,1983年9月病逝于南京。
三、安禄山,唐朝反叛政权“大燕国皇帝”,唐朝营州人(今辽宁省朝阳市),本姓康,名扎荦山。其父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族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
安禄山之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
安禄山深得唐玄宗李隆基和爱妃杨玉环宠幸,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地方大军阀,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造成“大唐盛世”从繁荣走向衰退的“安史之乱”的第一号罪魁祸首,并僭越称帝,建立国号大燕,年号圣武;安禄山为二子安庆绪计谋杀死。
史思明诛杀安庆绪,追谥安禄山为光烈皇帝。
四、史思明,突厥族,唐朝反叛政权“大燕国皇帝”,亦为唐朝营州人(今辽宁省朝阳市),为安禄山同乡兼亲密盟友,“安史之乱”第二号罪魁祸首,步安禄山后尘,僭越称帝。
史思明,下场亦如出安禄山一辙,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五、李光弼,不得不说,值得一提的是,平定“安史之乱”,剿灭安禄山、史思明叛军的主要人物,力挽大唐帝国于“灭顶之灾”的唐朝中兴名将、天下兵马副元帅李光弼,亦是唐朝营州人,契丹族,安禄山、史思明同乡;可以说,“安史之乱”,是一场三个营州胡人登台主演的惨烈战争。
李光弼,因功得封显爵蓟国公,赐丹书铁券,绘像名列凌烟阁,流芳百世。
(古代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六、白立忱,男,回族,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县人(今凌源县级市),毕业于沈阳农学院农业工程系农业机械化专业。全国政协副主席。
历任:辽宁省营口市委副书记、市长;辽宁省盘锦市委书记;辽宁省委常委、副省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 全国政协副主席。
七、乌云其木格,女,蒙古族,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县人(今北票县级市),毕业于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师资班政治经济学专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历任: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内蒙古自治区妇联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
仅供参考。
介绍3位朝阳市走出的开国少将,与读者朋友分享。
高体乾(1911—1998),辽宁朝阳建平人,1936年入党,开国少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参加东北义勇军,曾任第一军团第12支队队长,参加过攻打锦西县城、宁城霍里霍川等战斗。
抗战时期,曾任山西高平游击大队队长,山西壶关游击支队参谋长,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3纵队9团团长、纵队参谋长,太行军区第5军分区参谋长,太岳军区第3军分区参谋长,太岳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等职。参加过百团大战、反“扫荡”和游击战争,为晋冀豫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辽吉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辽吉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东北军区第7纵队参谋长,第四野战军48军参谋长等职。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赣西南地区等战役战斗,为解放战争胜利做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曾任21兵团参谋长,55军参谋长,中南军区司令部训练处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军事科学院战役研究部副部长、战理研究部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1998年5月16日在北京逝世。
罗文(1913—1996),辽宁朝阳凌源人,1938年入党,开国少将。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冀中军区第17团参谋长,第7区队队长,联合县工委书记和7区队政委等职,在冀东青龙、绥中、凌源一带开辟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辽东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东北军政大学辽东分校副校长,第3纵队副参谋长,第4纵队副参谋长,第四野战军42军副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参谋长等职。参加过辽沈和平津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总后勤部计划处处长,高级后勤学校教育长,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副参谋长,总后勤部检查局局长,总后勤部车管部副部长,总后勤部运输部部长,总参谋部装备部副部长等职。
抗美援朝战争中,参与组织指挥了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
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6年10月29日在北京逝世。
李钟奇(1913—2003),辽宁省朝阳建平人,1936年入党,开国少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初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参加东北反帝大同盟,“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义勇军,曾任同盟军骑兵支队长兼参谋长,东北军骑兵第5旅骑兵连长,红一军团骑兵团参谋长等职。从事地下工作,多次为红军购买通讯器材和医疗器械及药品,参加过山城堡战斗。
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115师骑兵营代营长,八路军第四纵队参谋长,晋察冀军区骑兵团长等职。参加过平型关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干校副校长,华北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副教育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军委军训部军校局副局长、军校部组织计划处处长、军委军校管理部助理部长、军委训练总监部计划监察部副部长、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军参谋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3年1月11日在北京逝世。
长春护国般若寺第一任住持释澍培法师和赵尚志将军!
澍培法师俗家姓包,名鸿运,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三月二十四日,出家后法名澍培,号念根,晚年自号卧云庵生。他是蒙古族人,落籍於辽宁省朝阳县。他的父亲名宪儒,母亲敖氏。是倓虚大师的学生。
赵尚志,出身黄埔四期,与杨靖宇齐名,在东北抗联史上合称“南杨北赵”。赵尚志28岁时,曾身兼四大职务: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校长。在赵尚志的军事生涯巅峰期,他手中的第三军,有十个师,6000余人,是东北抗联人数最多、建制规模最大的部队。
赵尚志令日寇闻风丧胆,日本关东军参谋部在《关于最近“满洲国”的治安》的报告中,承认赵尚志是“最顽强”、“匪势最为活跃的代表者”。
据杀害赵尚志的凶手田井久二郎回忆,在赵尚志领导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年中,使数万日本军警毙伤,这还不包括伪满洲国的军队。他说:“赵尚志将军得到中国人民的绝对支持,用一个师团以上的兵力讨伐是没有用的。他一声令下,东北的人民就能起来反抗,他和他们之间有父子一般的关系。”“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这是日军当年对赵尚志将军的敬畏评价。
1942年2月12日,从前苏联返回东北的赵尚志被混入队伍中的日本特务刘德山偷袭。子弹从他背部右下部射入,斜从小腹与胯间穿出,赵尚志重伤被俘。
赵尚志受伤后仅活了8个小时,在2月12日9时左右,心脏停止了跳动,年仅34岁。从现存的赵尚志遗容照片看,他牺牲时面部无痛苦表情,仪容威严,眉宇间显示出刚烈无畏的顽强精神。特别是他的一双未曾闭合的眼睛,狠狠地向上直瞪着,可谓死不瞑目!
赵尚志牺牲后,敌人将他的遗体用卡车送到佳木斯伪三江省警务厅特务所5处。一名日本警卫凶残地用锯割断了赵尚志冻得僵硬的头颅,赵尚志的尸身被日寇抛进了松花江。
澍培大师与赵尚志将军的关联
爱国高僧冒死护卫将军颅骨
是谁在当时极其危险的条件下保护了赵尚志将军的颅骨?目前存在两种说法。一是长春护国般若寺创建人倓虚法师,二是他的弟子——长春护国般若寺第一任住持澍培大师。
据说,日军切下赵尚志的头颅后,为宣扬自己的战绩,把赵尚志颅骨在伪满洲国内部四处巡展。这时,倓虚找到日军司令部,建议说,天气逐渐转热,又用飞机运输,赵尚志的头颅势必腐烂,难以保存,不如将他的头骨埋在长春护国寺为好。日军侵华期间,伪满洲国曾将护国寺定为“国寺”。大战前,日军来此寺祈祷;战后,日军在护国寺为阵亡者超度亡灵。
那么,日军为何会答应倓虚的请求呢?据说:当时日军是将赵尚志当做“无名佛”埋葬的,所谓“无名佛”,汉语叫“野鬼”(孤魂野鬼),侵略者不怀好意。日本人以为将赵尚志头骨放在庙里,能将赵尚志的魂灵镇住,就应允了倓虚的请求。这种做法在 历史 上曾经存在,大唐武则天时,就有把犯人当野鬼埋在庙里的习俗。
不过,对倓虚保护赵尚志颅骨一事,目前存在争议。后来,倓虚弟子整理的一本《影尘回忆录》,记载了倓虚的主要活动经历。依据这本回忆录,人们发现,1942年赵尚志牺牲时,倓虚本人并不在吉林。这样,他保护赵尚志颅骨的 历史 ,在“空间”上就不能成立了。
而较之倓虚,另一个保护赵尚志颅骨的高僧名字则非常肯定。此人是倓虚弟子、长春护国寺第一任住持澍培,俗姓“包”,是朝阳黄土坎乡人,距赵尚志老家不远。
澍培威望很高,当时日本人成立佛教总会,澍培任副会长。当地居士讲,赵尚志的颅骨最初被埋在护国寺的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等四座大殿中间。澍培圆寂前,嘱咐弟子将赵尚志头颅移到倓虚纪念塔旁。如果不是这次“移位”,赵尚志的颅骨,还真就找不到了。此外,还有一位叫释果慈的僧人值得一提,是他提供了赵将军颅骨在净月潭埋葬地的准确线索。
日本战犯交代将军颅骨下落
赵尚志颅骨的下落,是由谋害赵尚志的日本战犯田井久二郎与东城正雄交代的。
日本战败后,东城正雄被关进抚顺战犯管理所,依然顽固不化。一次,他患了痢疾,不相信中国医生,每天上厕所多达20次,有时来不及,就拉在裤子里。看守人员就给他洗屎裤子,这位看守人员的亲人是被日军杀害的。得知此事后,东城正雄大受感动。1954年,他交代了杀害赵尚志的细节,但当时的记录人员没当回事,档案人员也未将口供做进一步整理。关于赵尚志颅骨下落之谜的揭开,就延后了。
田井久二郎被关进抚顺战犯管理所后,发高烧,一查,原来是当年逛窑子患性病所致。当时,我们国家紧缺盘尼西林等特效药,但为了挽救他的生命,还是尽量弄到药给他治病。他备受感动,也交代了杀害赵尚志的 历史 事实。
1987年,日本女学者川崎枝子听说赵尚志的颅骨找不到了,便回国查资料。当时,田井久二郎已死,东城正雄还活着。东城与川崎说,赵尚志的颅骨埋在长春护国寺。1954年,东城就交代过此事,没人注意。直到1987年,时隔33年后,东城第二次言及此事,才引起关注。
62年后,将军颅骨重见天日
2004年6月1日,一位军人走进了长春市中心的般若寺。这位军人叫姜宝才,是沈阳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编导。在寺院,一位叫释果慈的僧人告诉姜宝才,5月31日,寺院修缮围墙时,几个民工在后院北墙挖出了一个无名头骨(周围无其他身骨),将其转埋到长春市远郊净月潭公园的山坡上了。
此时,姜宝才心中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可能就是赵尚志将军失踪62年的颅骨!于是,姜宝才将此事迅速告知了远在哈尔滨的抗联老战士、原赵尚志的老部下、曾任黑龙江省长的陈雷及夫人。
2004年6月2日下午3点,在僧人释果慈的引领下,姜宝才和赵尚志的外甥李龙、李明等人来到净月潭公园,在一片遮天蔽日的松林中,终于找到了颅骨。说来也巧,赵尚志颅骨失踪了62年,颅骨重见天日那天,恰好是“6月2日”。
对赵尚志颅骨真伪的鉴定前后进行了三回,即“三阶段鉴定”:第一阶段是“亲属内部鉴定”;第二阶段是黑龙江省内专家所做的“非官方鉴定”;第三阶段是国家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所做的“国家权威鉴定”。专家们认为此颅骨与赵尚志体貌特征(性别、年龄、身高、左眼下的伤痕及牺牲距今时间等)的有关文献记载相符,与亲属和战友们的回忆一致,因而出具确属赵尚志将军颅骨的证明。
开国将军都是共和国的功臣,也是受人尊敬的名人。今天介绍几位辽宁省朝阳籍的解放军开国少将,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高体乾(1911年-1998年,辽宁省建平县人,解放军开国少将。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历任兵团参谋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李钟奇(1913年-2003),辽宁省建平县建平镇油房地村人,解放军开国少将。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总参军训部军校管理局副局长,军校部组织计划处处长,军校部助理部长,解放军训练总监部组织计划部副部长、北京卫戍区原副司令员(副兵团级)。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获一级红星荣誉勋。
罗文(1913—1996.10.29),生于凌源县四官营子乡小房申村(现为凌源市,隶属于朝阳市管辖)人,解放军开国少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检查局局长,总后勤部车管部副部长,总后勤部运输部部长,总参谋部装备部副部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
缅怀先辈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欢迎友友们补充介绍。
我简单说几个吧,比唐僧西天取经还早的僧人释昙无竭只身一人前往印度取经,当代女花木兰一一郭俊卿将军,抗击日寇的东北联军英雄赵尚志将军、唯一没有被日本人占领的中国地一一清风岭王老凿以及金庸先生笔下的慕容家族都在朝阳,只是我们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著名抗日英雄赵尚志将军。
啦啦啦,难道不是朝阳群众么~~
战绩如下:
卖淫嫖娼组:微博红人薛蛮子
吸毒组:李代沫、张元、宁财神、张耀扬、高虎、尹相杰、王学兵、张博、黄海波和王全安、房祖名、柯震东…
以及非法持枪,贩毒等。
不愧为世界第“五”大王牌情报组织:CIA—中情局,KGB—克格勃,MOSSAD—摩萨德,MI6—军情六处和BJCYQZ—北京朝阳群众。
最著名的就属汉代的朝阳凌源人啦。他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李广。
盗墓的哪个应该是名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