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力压王近山,34岁成为最年轻兵团司令,当重庆首任书记
作者:相忘于江湖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扬威之战,也催生了诸多特殊兵种。
在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中,被斯大林誉为“战争之神”的炮兵作用巨大。
志愿军炮兵的台前,是炮兵指挥所主任匡裕民、炮7师师长颜伏等一线指挥员,而幕后英雄则是福将陈锡联。我军的“小钢炮”,打败了17国联军的大炮。
女作家张爱玲有句名言,“成名要趁早”,这话搁在陈锡联身上,一点也不违和。
陈锡联,1915年出生在著名的“将军县”湖北黄安,14岁参加了徐海东、詹才芳的游击队,跟随詹才芳来到红四发源地七里坪,参加了红军。
1930年6月杨家寨战斗,第一次上战场的陈锡联趴在地上不敢动,班长孙玉清鼓励他不要怕,教他如何冲锋陷阵。此战歼灭郭汝栋2个连,陈锡联也得到了锻炼。
8月,徐向前红1师在黄安四姑墩歼敌2个团大部。接连几仗下来,15岁的陈锡联勇敢出了名,营长高汉楚点评:小胖人小志气大,打仗勇敢,就像一个小钢炮!
1930年10月,红军打下光山县城,陈锡联碰到连长孙玉清,孙玉清拿出几个铜板请客,陈锡联10几个人也凑了点钱,买了几根油条、一碗鸡血汤大家分着品尝。不料,被打成“吃喝委员会”成员,要被处决,幸亏视察的军长徐向前制止了抓捕。
徐向前说,几个穷孩子跑出来闹革命,不就是肚子饿了一起吃点东西嘛,抓的放掉,没抓的不许抓。一句话救了陈锡联,直到晚年,陈锡联都念念不忘。
抗战爆发后,陈锡联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团长。
1937年10月,22岁的陈锡联夜袭阳明堡,炸毁日机24架,有力配合了忻口战场,受到总部嘉奖,南京也奖励大洋2万元。随后是神头岭、响堂铺、百团大战。
抗战胜利后,陈锡联任3纵司令员,参加了上党、邯郸、鲁西南战役。1947年进军大别山,打开了宛西局面。1947年4月,豫北战役全歼敌第2快速纵队。
淮海战役,陈锡联攻占宿县,率西集团中野1、3纵和华野13纵队围歼黄维。
1949年2月,陈锡联力压“疯子”王近山,出任3兵团司令员,时年34岁,是最年轻的兵团司令。渡江后迂回大西南,攻占“陪都”重庆,成为重庆第一任书记和市长。
炮兵被誉为“战争之神”,往往决定了战争胜败和进程。
抗战时期,八路军吃尽了没有重武器的苦头。解放时期,临汾、太原攻坚战没有大炮僵持不下,淮海战役最后也是靠三野大炮解决了问题。
相反,辽沈战役打锦州大炮显威,平津战役大炮助力29小时拿下天津。
1950年4月,我军决定建立一支强大炮兵。炮兵掌舵人,主席首先想到红军的“小钢炮”,这样的虎将负责炮兵当然是内行。 陈锡联接到主席点将,忐忑不安,担心没有统率一个兵种的经验,怕干不好。刘邓首长勉励他,只要革命需要,不会可以边干边学。
1950年4月,陈锡联调任炮兵司令员,后兼炮兵学院院长。
不到半年,志愿军渡过鸭绿江抗美援朝。第一批13兵团6个军18个师,每个师有一个75毫米山炮营12门,3个迫击炮连30门,加上营、连迫击炮一个师火炮约50门。加上3个独立炮兵师参战火炮320门,与美联军相比差距很大。
志愿军炮兵口径偏小,炮弹数量很少,主要靠人力、畜力行军。
反观美联军,仅美第8集团军就有火炮2900多门,近一半100毫米以上重炮,240毫米重炮18门,美军一个师就有火炮800门,是志愿军的16倍。
第一仗云山之战,志愿军39军8个团进攻只有2个炮兵团。第三次战役,志愿军6个军炮兵6个团,包围美军也很难吃掉对手一个团。相反,在美军火力打击下,志愿军伤亡很大。第4、5次战役,在美军“范弗里特弹药量”的战术下,双方进入僵持阶段。
1951年4月,彭总要求各兵种司令员到抗美援朝前线开会。
回国路上,陈锡联遭遇美机轰炸,一行人趁夜色躲进壕沟,等美机飞走才重新上车。回国后,陈锡联在国内精选8个师加入炮兵,在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组建8个训练基地,进行短期突击、战时训练,及时支援抗美援朝前线。
随着大批苏制122毫米榴弹炮到来,志愿军火力加强。第五次战役时,志愿军火炮已增加到2000余门,还有火箭炮团。铁原阻击战,24门喀秋莎火箭炮起了关键作用。
1952年底的上甘岭战役,美军320门火炮43天打出了200万发炮弹,还是没有拿下上甘岭。志愿军133门火炮24门火箭炮也打了40万发炮弹,杀伤敌军14000人。
1951年11月马良山之战,志愿军一个步兵团,火力支援3个炮兵团1个坦克营。12月,主席指出:秋季作战取得胜利,炮火猛烈和射击准确实为制胜的要素。
1953年3月丁字山之战,志愿军一个团攻坚有12个炮兵团支援。等到了1953年7月金城反击战,志愿军1100门火炮已经对美韩形成1.7:1的优势。接着,志愿军第一个合成军16军小试牛刀,猛烈的炮火就让联军感到了威慑。
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停战谈判,联军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
抗美援朝胜利结束,陈锡联的大炮还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1958年8月23日 10月5日,我军炮兵36个营、海岸炮兵6个连460门火炮,对金门胡琏380门火炮进行了多次突然炮击。
1959年,陈锡联调任沈阳军区司令员。1969年3月,和肖全夫一起指挥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用大炮捍卫了领土。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其中有7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与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对调,主席特地让陈锡联带李德生到沈阳军区熟悉情况。
之后,陈锡联深得器重,多次主持军中工作。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陈锡联牵头组建抗震救灾指挥部,调动部队组织抗震救灾。
1999年6月10日,开国上将陈锡联病逝,享年85岁。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阳明堡战役,22岁的陈锡联炸毁24架战机,蒋介石奖励两万大洋
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答应了枪口一致对外,共同抗日的请求,并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来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抗战刚开始,八路军三个师就接连取得了大捷,115师在平型关歼灭日军1000余人,120师在雁门关炸毁日军 汽车 300多辆,缴获大批物资,129师则取得了阳明堡大捷。
这三个师的胜利都让全国人民感到振奋,但是在这八路军的三个胜仗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阳明堡战役,此战对日军造成的打击十分巨大。抗战爆发之后,国民党空军虽然进行了激烈抵抗,但是由于实力和日军相差太多,后期起不到太大作用,日军航空兵则完全掌握了中国战场的制空权,想炸哪炸哪,给中国军队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忻口战役期间,八路军,晋绥军,还有蒋介石的中央军,集结了几十万大军和日军作战,但是由于实力悬殊,损失十分惨重。日军的战机也对中国军队形成了很大的威胁,由于没有防空武器,国民党军在和日军进行正面作战的时候,日军飞机敢提着国军阵地轰炸,威胁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准备炸毁日军的后方基地—阳明堡机场。
此次战役是由八路军129师769团具体执行,而769团的团长陈锡联当时才22岁。1937年10月16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亲自向769团团长陈锡联下达命令,要求该部深入敌后方寻找战机,炸毁阳明堡机场的飞机。
阳明堡机场有24架日军战机,还有警卫部队和后勤部队200多人。为了打赢这场仗,陈锡联事先找人给部队官兵普及关于飞机的知识,昼夜练习炸毁日军战机的方法。最后,陈锡联决心夜袭机场,部署第三营担任袭击任务,第一营阻击崞县日军,第二营为团预备队。18日晚,769团各部开始进入预定阵地,陈锡联和三营营长赵崇德秘密潜伏到日军机场伏击。
19日夜,赵崇德率领三营突击队秘密进入机场,当距离飞机还有30米的时候,突击队被日军哨兵发现。赵崇德立刻指挥突击队向日军投掷手榴弹,日军警卫部队进行了疯狂反扑,双方还进行了惨烈的肉搏战。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三营官兵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上百人,炸毁飞机24架,但是769团三营营长赵崇德在战斗中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阳明堡战役结束后,蒋介石亲自让南京军事委员会给769团拨了两万大洋以作奖赏。当时全国各地的群众听闻这场大捷后,也纷纷进行捐款,陕北,太原,上海等地群众又筹措了2.75万元奖励769团。
介绍一下陈希联将军
陈锡联(1915.1.4-1999.6.10),原名陈锡廉,字廉甫,湖北省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旅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军委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一度主持过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陈锡联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扩展资料:
1915年1月4日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高桥陡山彭家村。1929年在家乡参加(黄)陂(黄)安南游击队,同年秋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在红四方面军任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
1933年起任红30军第88师263团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红4军第10师副师长、第1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开辟川陕苏区和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作战。在历次作战中屡建战功,曾被李先念称赞为“打仗数第一”。
长征中,曾率部担负掩护红四方面军北上和筹集粮秣的任务。后任红4军第10师师长、第11师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1937年10月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日军战机24架。
此次战斗是129师出兵第一仗,使日军一时丧失进攻忻口、太原的空中支援力量,并且被迫回调大批部队守备后方,有力配合了国民党军对日作战,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后率部参加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等战役战斗。
1938年起任第129师385旅副旅长、旅长,太行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1940年在129师破袭白晋铁路作战中,率部采取“腹地开花”、内外结合的战法,迅速歼灭南关镇日军。
在“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作战中,率部在狮垴山顽强阻击日军进攻,给日军以重大杀伤,牵制了大量日伪军,为129师在正太路的破袭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3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后为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先后参加上党、邯郸、鲁西南诸战役。
1947年参加进军大别山战役,率3纵跨过陇海路,越过黄泛区,以交替前进的部署,率先抢渡淮河,到达大别山北麓,半个月解放宛西9个县城及大片地区,打开宛西新局面。
1947年4月在豫北战役中,采取避其锋芒、诱其深入、陷其孤立,然后聚而歼之的战法,全歼国民党军第2快速纵队,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歼灭一个机械化旅的范例。随后协同兄弟部队攻取豫北重镇汤阴,活捉国民党第12纵队司令孙殿英。
淮海战役开始后,率中原野战军第1、第3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组成西线集团,受命攻占宿县。在作战中亲率各级指战员抵近前沿勘查,做出周密部署,研究攻坚战法。总攻发起后经一昼夜激战,全歼宿县守敌1.2万余人,使徐州刘峙集团完全陷入孤立。
后协同兄弟部队在双堆集歼灭国民党军黄维兵团。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渡江战役,突破江防防线后截断浙赣线,迂回大西南,歼灭宋希濂集团,攻占国民党“陪都”重庆,兼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和川东军区司令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陈锡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