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莫迪哀悼,26名士兵死伤!印军出现紧急情况,印方不得不防备小动作。
印度6年有27名士兵死于弹药事故。
据《印度快报》5月28日报道,印度时间周五,拉达克地区一支印度军队发生事故。据报道,发生事故的军车上有26名士兵。事发时,正在执行将士兵从Patapur临时营地转移到Hanif分区前沿阵地的运输任务。它在距离美国军事基地约25公里处冲出公路,坠入夏洛克河,造成7名士兵当场死亡,19名士兵不同程度受伤。事故发生后,受伤士兵已被转移至哈里亚纳邦潘奇库拉区的陆军医院接受治疗。事故发生后,印度总理莫迪、国防部长卡纳特·辛格和陆军参谋长马诺伊·潘德也公开对事故表示哀悼。但从出事地点来看,印度似乎并没有放弃对中国边境地区的觊觎。
事实上,中印两国在建国之初,有一段很长的蜜月期。毕竟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西方所有国家的全方位封锁,而印度是为数不多的敢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但随着中国在西藏的农奴制改革,中印边界问题凸显出来。随后,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将冷战推向高潮,印度对外扩张的野心逐渐显现。然而,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本人对中印之间的差距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在整个印度民粹主义的影响下,印军对中国边境的挑衅和占领最终导致了两国的冲突。1962年冲突的结果是印度人无法接受的,尼赫鲁也在不愉快中死去。然后印度开始大规模扩张。无论是通过印巴战争肢解巴基斯坦还是吞并锡金,都说明印度有很强的野心和执行力。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印度认为它可以继续在边境事务上挑战中国。此外,印度一直认为中印在边界划分上没有达成一致,印度开始在边界问题上挑衅中国。首先,2017年,为了在洞朗地区修建公路,中国向印度发出了相关通报。但印度政府没有回应,在中国发出通报两天后就派兵入侵中国边境,导致中印在洞朗地区对峙。随后,中印也举行了司令级会谈,但仍未能就边界问题达成一致。印度之所以如此有恃无恐,一方面是如前所述,自认为有能力在军事领域与中国角力,另一方面是对占领中国边境有着非常接近的认知和战略。印度认为中国现阶段忙于发展,自然不可能主动挑起冲突。
因此,2020年6月15日,印度主动挑起了加洛万河谷的冲突。选择加洛万河谷是因为其所在的阿克赛钦地区是中印边境的重要战略要地。对于中国来说,首先,阿克赛钦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合法领土,中国自然要把每一寸土地都让出来。其次,阿克赛钦本身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只有400公里,阿克赛钦本身的地形对中国极为有利。一旦中印发生冲突,解放军可以凭借地缘优势迅速威慑印度。因此,印度在加洛万河谷挑起冲突,希望将阿克赛钦这个致命的战略要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但印方显然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尤其是边境地区的后勤能力,直接导致印军在对抗中没有占到任何优势。
然而,在加洛万山谷的对峙之后,中国仍然对印度保持了非常克制的政策。毕竟中印都是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一旦发生任何武装冲突,对双方的伤害都将是巨大的。但从这次撞车事件来看,印度虽然暂时克制了在边境地区的挑衅行为,但仍然没有放弃在边境地区囤积重兵的计划,似乎也在为接下来的挑衅行动做准备。
总的来说,中印作为近邻,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加快自身发展,如何在发展中相互尊重和支持,是符合两国长远利益的选择。因为中印边界问题,印度没有加入中国倡导的、中国领导的RCEP“一带一路”战略,这意味着印度主动将自己置身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之外。近年来,东盟与中国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替代”印度的作用。未来,如果印度仍然因为边界问题而选择置身于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之外,势必会被缅甸等中低收入国家超越。再加上“一带一路”和RCEP带来的新一轮贸易转移事件,印度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遭受更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