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过年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过年,是我们一年里最期待的事情,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是阖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的日子,我为大家整理好了过年的由来和传说故事的相关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过年的由来和传说故事1
一、春节的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春节源于鬼节说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二、春节名字的由来
在古时候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适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运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校园和集体中实施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阴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建立时刻,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阴历正月初一一般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阴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三、春节的传说故事
1、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候新一年的到来的风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求这个风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的故事:太古时代,有一种凶狠的怪兽,大家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横,让人谈“年”色变。后来,大家渐渐把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在天黑后窜到很多人群的地方来吃人,等到鸡鸣拂晓,它们便返回林中。
人们由此想出了一套过年的方法:每到这一天黑夜,每家每户都提早做好晚饭,熄火净灶,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富,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同用餐表明友善团圆外,还须在就餐前先供祭先人,请求先人的神灵保佑,安全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同闲谈壮胆。就逐步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气。
2、过年放爆竹的传说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传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也称“爆仗”、“炮仗”、“鞭炮”。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们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主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深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暴烈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它可让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的吉利平安。
据说唐代时,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程串做成“编炮”(既鞭炮)。燃放爆竹以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过年的由来和传说故事2
过年,即是指过“年节”,百节年为首,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佳节。中国古代民间早有过年的传统,古时新年曾专指干支历的“立春”,节气立春时,阴阳转化、阳和起蛰、品物皆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后由于历法变动,新年通常指农历正月初一。按照旧习俗,从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扫尘日)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或正月十九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大约从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
过年的由来传说故事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过年传说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关于过年的其他传说故事
贴春联和门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后来就形成了春节贴门神的传统习惯。
争花治天下
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帮忙探查。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
过年的由来和传说故事3
春节的习俗
1、正月初一
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在大年初一,人们会说些讨喜的话来增加节日喜庆气氛。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2、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主要的习俗是拜年,大部分是嫁出去的女儿带老公回娘家拜年,而且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3、正月初三
在古代传统习俗中认为,正月初三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到了晚上要早点休息,否则打扰老鼠嫁女儿会影响新年庄稼的丰收。
4、正月初四
在古代传说故事中,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因此大年初四家家户户不宜出远门,要准备丰富的供品并焚香以恭迎灶王爷等神仙,来祈求新年平安丰收。
5、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又被称为“破五”,商家要在这一天放鞭炮开张,迎接财神回家,寓意财源滚滚。而“破五”一说,也是指前几天的诸多禁忌到今天就结束了。
6、正月初六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这一天里,人们要在家里大扫除,扔掉破旧的衣服。这一习俗在唐代有古诗记载,“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7、正月初七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七这一天的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宝羹。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古代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宝羹,来年大丰收。
春节的由来传说故事有哪些?
1、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凶恶无比。“年”长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人们都离家躲避年兽的伤害,把这个称为“过年”。
某年除夕,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人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到处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关心这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妇包了饺子请老人吃,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
为了报答老妇的好心,老人告诉她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要她穿红衣,在门上张贴红纸、点上红烛,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炸响。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发现村中灯火通明,它的双眼被刺眼的红色逼得睁不开,又听到有人家传来响亮的爆竹声,于是浑身战栗的逃走了。
从此人们知道了赶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恭贺对方渡过了年兽的肆虐。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桃符的传说
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
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3、贴福字的传说
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
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4、贴春联和门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后来就形成了春节贴门神的传统习惯。
5、争花治天下
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
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
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
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采烈的过了一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年”在民间是有悠久的历史的。过年泛指过阴历年(农历年),这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之时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人们在家里贴门神、贴对联、挂年画、贴窗花、包饺子、做年糕、挂彩灯、放鞭炮。
典故:
传说中“年”是一种独角猛兽,每到腊月最后一天,它就会出来掠食人畜,人们为了驱赶它,就在除夕之夜用红色桃木做成牌子,上有“神荼”“郁垒”之名,挂在自家门口,这叫作“桃符”,来避凶驱邪,这就是后来的春联;
而年画就是门神画,东汉的蔡邕的《独断》中记载,在汉代已有民间在门上贴有“神荼”“郁垒”画像的,到了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同时,民间还燃烧青竹,发出声响和火花,来吓跑年兽。根据《诗经》中《小雅 庭燎》篇中就有“庭燎”的记载,也就是燃放竹杆类的器物,后来在竹筒里放上火药,就成了爆竹,以后就逐渐演变为了红纸来制作鞭炮了。在过了除夕夜之后,第二天一早,也就是大年初一,大家安然无恙,出来相互拜望,拱手相贺,拜年也就由此而来。
春节,作为一种习俗,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了。关于它的由来,有这么一个传说。
相传远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动物,体形庞大,生猛无比,常在每年初夕出来,伤人性命,残害牲畜,人们就在初夕夜,在院子点上大火,门上贴着鲜红的对联,燃放烟花爆竹,舞龙舞狮,是为了吓跑“年”。一大家族人聚拢在一起躲年,也叫过年。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俗,世代相传。
过年的时候,又是冬去春来的时候,又一轮四季初始,春回大地,年也叫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