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江后人有哪些人 张静江故居在哪里
张静江共有12个孩子。前妻姚蕙生了5个女儿。即蕊英、芷英、芸英、荔英、茜英;她们均生在法国,外语基础好,又受生母姚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个个都是“中西结合”的大家闺秀,格外引人注目
张静江故居位于湖州市南浔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大厅“尊德堂”为典型的江南厅堂建筑,有中堂、有对联。这儿是张家用来接待官场上的客人用的,堂匾上这“尊德堂”三字,为清末名人通州张謇题写。
故居二厅、三厅现辟为陈列室,再前面的一厅在战争中被毁了。新辟的陈列室是1994年在南京“第二博物馆”的支持下设立的。现展出的这一大批真品、真迹都是由南京“第二博物馆”所提供的。
为了能跟情人约会,她将女儿嫁给了情人,她是谁?
这世间,为爱疯狂的人很多,但是为了能跟情人约会,将女儿嫁给了情人的人,实属罕见,且颠覆三观。
楼主所提到的这位疯狂女人,是个外国女人,而她的情人,便是一位中国籍的“臭名远扬”的国际古董商贩子卢芹斋。
(国际古董贩子,卢芹斋)
根据中国古董界人士称,流失于海外的中国古董,约有一半是经过卢芹斋的手售出的,其中以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最为著名,它们大约在1916年至1917年被偷偷地运到了美国,被卢芹斋以12.5万美元卖给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
后来,虽然经过了中国政府的多次追寻讨要,依旧未能成功。
01 卢芹斋究竟是何许人?
卢芹斋,二十世纪初国际著名的文物贩子、大古董商,且并非是单纯的文物贩子,不少国人对此人抱有挺大意见,毕竟给中国文物等方面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卢芹斋,1880年生于浙江湖州卢家渡,自幼失父,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后来为了生计到了张静江(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老家当仆人。
后排右二为卢芹斋
十几岁时,卢芹斋流浪到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上海艰难混日子。一天,他来到了黄浦江边的码头,在年少好奇和冲动心的驱使下,他上了一艘巨大的法国邮船。
从小生活贫穷的卢芹斋,也不曾见过邮船,他本能地到处看,到处摸,最后不知不觉,躺在干净的船舱上睡了过去。
最后,等到船员发现他时,邮船早已驶出了码头。最终卢芹斋被带回了法国的码赛港,并从此在法国异乡开始讨生活。
02 卢芹斋流浪异国,在他乡的艰难起家之路
十九、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瓷器、茶叶在欧洲声名远扬,当时,不少外国人开起了茶叶店。
有一天,一位法国茶商看到成天流浪在法国街头的卢芹斋,长着一副东方面孔,便想出了一计,让卢芹斋替他做茶叶广告,卢芹斋很快答应了请求。
于是,卢芹斋每天都穿着极富中国特色的长袍马褂,坐在店门口当店员,招揽顾客。最初,因为新颖独特,吸引了不少顾客纷纷前来购买,围观,一时间门庭若市,生意火爆。
后来,新鲜感过了,大家对这个长着东方人面孔的小伙子,也渐渐失去了兴趣。最后,卢芹斋很快又没了生路。
之后,他又辗转来到负有盛名的巴黎,企图在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谋得发展。然而,到了诺大的巴黎他才知道,一个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流浪者,无依无靠,没钱、没技术、没本事,要想立足,简直难比登天。
走投无路之时,他找到了中国驻法使馆的公使陈藤,在陈藤的引荐之下,卢芹斋遇到了他的“人生导师”,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那个男人:张静江,中国人古董商。
(张静江及其夫人)
张静江任清廷驻法国商务参赞,在巴黎开设“运通”公司古董店,售卖中国的瓷器、文物字画等,所得收入,用来支援辛亥革命。
张静江听闻了卢芹斋的传奇遭遇后,觉得卢芹斋是个苗子,便让他留在了店中学习做古董生意。
卢芹斋非常珍惜难得的机会,开始从古董店学徒做起,认真学习古董店的各种专业知识和各项业务。在此期间,他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法语。张静江见其努力上进,聪明能干,很快让其出任掌铺。
辛亥革命后,张静江回国支援革命,通远公司结束。卢芹斋自己操办了起来,开了自己的古董店公司。
(卢芹斋位于法国巴黎的文物库房)
恰好在那时,又赶上国内清政府垮台,社会一片混乱,不少人纷纷偷盗、倒卖古董文物,故宫内的不少古物珍宝逐渐流失国外,其他各地的文物外流更是难以估量。
卢芹斋很敏锐地把握住了风口,并凭借自己熟悉的古董文物知识,以低价迅速地收购了一大批的珍宝,如青铜、古玉、瓷器、字画等,凡珍稀之品,统统一网打尽,全部接收。然后,再转手将其卖给了欧洲古董商,因此而大挣了一笔。
渐渐地,他成了国际有名的古董商,也成为欧洲华人中的名人。
03 为了能跟卢芹斋约会,将女儿嫁给了卢芹斋的疯狂女人
1908年,卢芹斋在巴黎打工期间,和一个开帽子店的女店主奥尔佳相识,并很快陷入了爱恋之中。
奥尔佳热情奔放,卢芹斋风流倜傥,两人一拍即合。然而,奥尔佳并非是一个单纯女子。由于家境贫寒,奥尔佳从小在一个富人家里打工,并因此而被诱骗,生下了一个女儿,玛丽·罗斯。
为了不让卢芹斋离开自己,也为了不失去赠送给她帽子店的那位旧情人,奥尔佳想到了一个“脚踏两只船”的做法,将自己15岁的女儿罗斯嫁给卢芹斋。
婚后,罗斯成了一名家庭主妇,并先后为卢芹斋生下4个女儿。
(卢芹斋的四位女儿)
然而,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因为她的母亲奥尔佳一直插足在里面。罗斯也知道母亲跟自己丈夫的秘密,因为母亲知道卢芹斋的保险柜密码。但是,家丑不外扬,罗斯一直忍气吞声地过着日子,即便心中万般无奈和苦楚。
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男人,卢芹斋一直为自己没有儿子而感到痛心。为此,即便他有4个女儿,也一直对外称自己没有子嗣。在他看来,4个女儿都是法国人,和中国不存在丝毫联系。所以,他也从来没有教孩子说中文,也从不给她们讲中国故事。
而他的四个女儿,生前也未曾想过与父亲湖州故里的卢家人取得联系。
结语
如今,在巴黎离凯旋门不远的“蒙梭公园”附近,有一座充溢着中国古代宫廷式建筑风格的塔式红楼,建筑内尽是各种中国古物,且如今这建筑的一部分已经被巴黎市政府列为文化遗产。
而这座“巴黎红楼”,便是经由卢芹斋,于1926年所建。
晚年时期,卢芹斋在矛盾和愧疚中度过。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晚年时期他想回国,但是又因为自己走私了太多文物,造成不少国宝流失海外而感到没有脸面,最终没有回国。
1957年,卢芹斋在瑞士病逝,终年78岁,葬在妻子的家族墓地古何贝瓦。而巴黎红楼也由卢芹斋的四个女儿继承了下来。
张静江的三女儿,有怎样坎坷的爱情历程?
张静江,在国民党成立初期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支持,因此被孙中山先生称为"革命圣人"。
据说,孙中山还在日本创办同盟会时,张静江就曾允诺会给予大量的活动经费,他告诉孙中山,一旦需要钱就发电报,用英文字母A——E分别代表1万——5万法郎,可见其出手阔绰。
除去在政治上的卓越作为,张静江的家庭也颇有传奇色彩。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晚清遗老姚菊歧的女儿姚蕙,二人育有五个女儿,各个都是如花似玉、冰雪聪明,在民国时期的社交圈鼎鼎有名,被称为"五朵金花"。
可能是因为从小和母亲在巴黎生活,五朵金花们都深受西方观念的影响,和中国传统印象的"大家闺秀"完全不同,每一个人都是特立独行、活出了精彩的一生。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三金花张芸英了,这位奇女子的爱情历程异常坎坷,犹如一场戏剧。
勇拒国舅宋子文,毅然下嫁男明星
出身名门望族的张芸英不仅仪态万方,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在上流社会的交际圈中颇受各家公子少爷的欢迎,时任财政部部长的宋子文也是她的众多追求者之一。
但是,张芸英却早已心有所属。她的心上人是一名十八线男明星,名字叫做陈寿荫。陈寿荫是美国麻省理工的高材生,回国后却半路出家做了一名电影演员,二人早年相识,并钟情于对方已久。
宋子文还不错啦,后来也有气节
1927年,张芸英在广州探望父亲,经介绍和宋子文相识。据说,宋子文对她一见倾心,多次主动约她出来玩耍。
面对宋子文的追求,张芸英不屑一顾,甚至当着他的面将其赠送的求婚戒指扔向了游泳池里,以表自己的决心。
可是,当时身在上海的陈寿荫完全不知张芸英的心意,毕竟他的情敌是有钱有势的国舅,而他自己毫无名气,无论在什么方面都无法与之抗衡。
于是,陈寿荫只能利用张芸英对他的真心来要挟她。他告诉张芸英赶紧回来上海和他结婚,否则自己就自杀殉情。
什么是真爱呢
果不其然,张芸英接到消息后赶紧买了船票前往上海。为了阻止她的离去,宋子文甚至动用特权命令禁止开船,可这一举措依旧抵挡不住她的决绝,被抛弃的宋子文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人离开。
然而,父亲张静江始终不同意三女儿的这桩婚姻。他总觉得搞艺术的人不可靠,而宋子文则更像是能寄托终身之人。彼时张芸英已经死心塌地要嫁给陈寿荫,哪里听得进这些话?拗不过女儿的张静江只好妥协。
事实证明,老丈人的预判能力在感情方面也一样灵敏。
总有富家女爱上小明星呢
婚后转型家庭主妇,惨遭劈腿果断离婚
终于,张芸英和自己心爱的男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张静江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儿的祝福,大手一挥给了一万大洋作为嫁妆。这笔巨款为陈寿荫之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不久,他就导演了电影《人心》,这部电影在上映后大获成功,让他名利双收,赚得盆钵满体。
但是,陈寿荫在拍摄过程中要求极为苛刻,一旦有不满意的地方便要求重拍,这大大增加了电影的制作成本,也是电影厂解雇陈寿荫的根本原因。
失业的陈寿荫拖妻带子投奔时任浙江省省长的老丈人,在张静江的帮助下,他在杭州电厂里担任营业科长。
婚后生活
面对事业江河日下的丈夫,张芸英却始终没有放弃,照顾着他和两个孩子的生活起居。
平平淡淡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她43岁,那年,陈寿荫出轨了一名年轻的女演员,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被各大报纸刊物争相报道。
当时,舆论都以为痴情的张芸英会选择原谅爱人,但她并没有。骨子里坚定刚毅的她立刻签订了离婚协议书,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渣男。
即便是主动提出离婚的一方,但这件事依然给了张芸英不小的打击,甚至让她一度陷入心理抑郁。
年迈的老父亲张静江也于心不忍,看到情场失意的女儿无比悲痛,语重心长地告诉她:"他的花心不是你的错"。
儿子陈平考上了清华,张芸英选择了北上"陪读"。她拒绝了父亲给予的支持,决定要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初到北京,张芸英借住在好友齐如山的家里。她凭借着高超的钢琴功底在民族歌舞团、清华大学担任钢琴课老师,后又进入了人民广播电视台工作。
在事业上如鱼得水的她一心投入工作,也渐渐忘却了婚姻带来的伤痛。甚至到了晚年,她还很感谢当年陈寿荫的出轨,正是对方的无情才让她活出了一个崭新的自己。
婚姻和感情是女人的附属品,而不是全部。希望每一位女性朋友都能让自己过得更加充实、富足,而不是在爱情中委曲求全。
南浔张静江的生平事迹
张静江(1877—1950),1877年9月19日生于南浔,名人杰,字静江,佛号饮光,别号卧禅,浙江吴兴人。张静江是张定甫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张石铭的堂弟,幼时便聪颖过人,生性侠义,此人少年时在一次救火中从屋上跌下,伤了坐骨神经,因而成了跛足,故称跷脚二先生。他擅长经济,精于理财。家里非常富有,1901年其父以银十万两为之捐得江苏二品候补道衔,1902年,随驻法国公使孙宝琦任一等参赞出使法国,不料一到巴黎,见中国丝绸,茶叶走俏,便立即弃官从商,办了个通运公 司。经营古董生意,获利甚丰,并在美国纽约开设分公司。 1906年3月在从法国东归的轮船上与孙中山相识,此后向孙中山提供白银三万两作为反清革命活动经费。孙中山与他初遇时即称他为奇人,后称他为革命圣人,曾题 “丹心侠骨”相赠。所以,周谷城先生曾曰“自同盟会成立以后,始有向外筹资之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多者,张静江也。辛亥革命后从巴黎 回国,二次革命失败后又赴东京、 巴黎, 支持孙中山另组中华革命党,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部长,未到任。袁世凯死后,回国开办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就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南浔封"市",这在中国还是第一个"市"。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时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他还是蒋介石的入党监誓人,孙中山逝世后参加西山会议,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1926年5月代理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1927年任浙江省政治分会主席,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主席,同年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在主政浙江省、任省长期间,曾办过两件事:一是开了个西湖万国博览会,目的是奖励实业,振兴国产。 1929年6月6日(一说11日)开幕,10月10日闭幕,历时4个月, 盛况空前。;二是主张民办铁路,杭州至江山这段铁路就是张静江主持兴建的。他提出一不用外资,二不请洋人,自力兴办。这两件事对推动浙江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在那时为官的肯办一、两件实事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抗战爆发后,1938年,他先避居汉口。经香港赴美国,寓居纽约。1950年9月3日病逝于巴黎,终年73岁。 张静江故居张静江故居位于湖州南浔镇东大街,系其父张宝善于1898年所建。故居大厅内有清未名人张謇的匾额“尊德堂”中堂之画系谢公展的手指佳作。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一副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联为翁同和所题:“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二厅、三厅里陈列着张静江手书赠陈立夫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对联,和张静江生平事迹的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文物,及孙中山、宋庆龄、何香凝、于右任、陈布雷、蒋介石等名人手札;有“尊德堂”家庭合影,朱逸民、陈洁如的生活照;还有其女婿陈友仁致张静江的手札和张静江子女的照片,张家的帐本、寿礼薄、全福贴等等。还陈列着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手书的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酒德颂》板屏六块,系用银杏木镌刻,是国内珍贵的文物。故居建筑为典型的江南宏门毫宅风格。厅堂两座门雕,雕刻精细,门楣分 别为“有容乃大”和“世守西铭”,均为南浔近代实业家兼收藏家周梦坡所书。
《战长沙》男主顾清明的原型是谁?
其实,战长沙男主的原型是张静江,张静江有两个儿子,其中有名的只有张乃昌,是第二妻子朱逸民所生。1902年,张静江随孙宝琦出使法国,在途中结识了孙中山,并成为了其坚定的支持者,长期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筹资捐款,并联合吴稚晖等人在巴黎创立了“世界社”,发行新世纪周刊,与孙中山在东京创办的民报遥相呼应。1906年三月,在胡汉民等元老的主持下,张静江在新加坡加入了同盟会,此后他大力介绍湖州富豪加入同盟会,为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提供了不少经费。
民国成立后,张静江又按孙中山的安排到上海成立了证券交易所,为革命事业筹措经费,由于贡献卓著,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成为当时国民党内显赫一时的人物,被孙中山称为“革命圣人”,张静江简介的整个历程可以说伴随了孙中山的整个革命岁月。孙中山去世后,张静江依靠自己在党内的影响力,一步一步将蒋介石推上党内的领袖地位,可以说蒋介石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张静江的扶持。后来,由于张静江致力于国计民生的政治理念与蒋介石一心剿共大权独揽的理念分歧越来越大,于是逐渐被蒋介石排挤出政治中心。抗战爆发后张静江先避居武汉,后经香港赴美,于1950年病逝于纽约。
中国著名的文物贩子,用文物建“巴黎红楼”,称:从不卖中国人,为何?
自从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有超过1200万件的文物流落海外,不过这其中的一半文物并非是因为西方列强的掠夺,大多数都是为了避免战乱带着古董文物暂居海外,比如翁万戈就带着家藏移居美国,为了保护好文物,他将这笔家藏捐给了美国博物馆。
又或是建造“巴黎红楼”的卢芹斋,卢芹斋这个名字在中国很少人知道,但是在欧美的古董界,卢芹斋算是响彻海外,他叱咤风云数十年。卢芹斋,出生于浙江湖州卢家渡,由于幼年丧失双亲,被寄养在堂叔家。
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卢芹斋就被堂叔送到了南浔张家当仆人,张家大少爷就是张静江,他深得张静江的赏识,1902年,卢芹斋跟着张静江到了法国巴黎开设“运通”公司,售卖瓷器、字画来支援辛亥革命。
张静江将法国的生意都交给卢芹斋打理,卢芹斋四处跟着古董店老板学习各种业务,又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法语,1912年,张静江关闭了公司,但是卢芹斋留在了法国,开了一家自己的古董店。
随着清政府垮台,大批的文物流落海外,卢芹斋凭着自己的鉴宝技术,低价收购了一大批文物,在他生意兴隆的同时,也说明大量的文物在流失海外,1926年,他突发奇想,在巴黎建造了一栋“巴黎红楼”。
这栋“巴黎红楼”本来是给他的四个女儿居住的,但是一、二、五和地下一层都是由文物填充的,唐代的石雕护栏、魏晋风格的浮雕藻井、清代家具画屏等等,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
他为保护文物,卢芹斋将文物转移到美国博物馆,受到美国保护,二战结束,他捐出了一些文物来感谢美国的保护,而“巴黎红楼”的文物又重新在巴黎展出,1957年,卢芹斋在瑞士病逝。
就在他去世后没几年,国家博物馆也开始重视文物保护,大量收购海外文物,虽然一些专家也找到过卢芹斋的家人,但由于千万天价“望而却步”,虽然法国政府将巴黎红楼列为文化遗产,但依旧属于“私营企业”。
目前经营巴黎红楼是亨雅尔夫人,她是卢芹斋的重孙女,红楼内不缺乏精品,虽然这是家族企业,但是红楼的日常维护开支庞大,这百年来,卢氏家族不知道出售了多少文物,现在红楼虽然一、二、五和地下一层还有大量的文物。
但亨雅尔夫人在家族协会当中也提过将红楼进行抛售,不过目前似乎价格过于昂贵,暂无人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