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相的人物生平
张作相,字辅忱。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班吉塔镇杂木林子村人。1881年(光绪七年)生。父张永安,字景泉,半农半商。
绿林出身。曾与张作霖投清盛京将军增祺,任巡防队第一营管带。1903年被官府正式收编,任新民巡防营哨官。张作相为人忠厚。
不少人以为他和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兄弟俩,其实不然 。张作相是锦州义县人,张作霖是奉天海城县人 。他俩只是名字上的巧合,并没有宗族关系 。但是,由于他俩两次结拜为盟兄弟,又都是关东要人,所以不了解底细的人都这样地猜想和误传了 。
张作相少年家道贫寒,佐父治家,当过泥瓦匠。张作相一族兄被土匪所杀。1901年他将杀死族兄的仇人打死后投入绿林为匪。后率二三十人的队伍投奔当时在北镇一带活动的张作霖匪伙,在北镇桑林子一带组织地方保险队。他和张作霖并非一家,更不是亲兄弟,只是名字偶然巧合,使张作霖很高兴,于是结成盟兄弟。在作战中,张作相曾于枪林弹雨中只身救张作霖出重围。因此两人结下患难之情,形同手足。后张作霖部在与金寿山部争斗中受挫,败走八角台(今台安县城)投奔张景惠的预警保安队,并被推为首领。民国成立后,张作霖部改编为奉天陆军27师,张作相任该师炮兵团长,晋授陆军少将。1917年代任奉天陆军第27师步兵第54旅旅长,并代理奉天陆军第27师师长。
1919年初,升任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谋长兼卫队旅旅长、奉天警备总司令,仍代理奉天陆军27师师长。同年秋,实任27师师长,晋升陆军中将。
1922年春,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张作相兼任镇威军东路第一梯队司令,进驻永清。奉军战败,退驻榆关,北洋军阀政府趁机发令对张作霖撤职查办。张作霖意沮心丧,怀有下野之念,急召张作相密商后策。张作相劝张作霖不要下野,并陈词献策。张作霖嘉纳其言,精神振作,任张作相为镇威军第三路总司令。同时,集合各军,在榆关背城一战,使奉军转危为安。
1925年,张作相代任吉林军务督办兼吉林省长,晋升陆军上将。同年3月,兼任东三省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和陆军第15师师长。同年冬,郭松龄倒戈反奉,张作相部正驻守榆关一带。郭军先出关的两个团在姜女庙被其缴械,继出关的两团也在榆关东站被其解除武装。郭松龄致电报中说:“榆关缴械,姜女庙进逼,龄之原定计划全为我公破坏。”郭松龄被擒,张作霖拟将助郭倒戈将领一律处死,参与决议的奉军将领中唯张作相力排众议,分析时局,晓以利害,提出建议,为张作霖所采纳,除郭松龄夫妇被处死外,其余诸将皆得免。
1926年张作霖令东三省种植鸦片,以筹军饷。张作相以种植鸦片烟流毒太深,向张作霖陈明利害另筹饷源,拒种鸦片。
1928年北伐军占领平、津,吉林学生上街游行,向张作相请愿,要求东北易帜,全国统一。张作相令人架起机枪,拒请愿队伍于辕门之外,只放师生代表进见。张作相表示易帜一事得听奉天命令,并怒斥师生代表“不好好读书,乱管国事”,要扣押请愿群众。经吉林教育厅长引咎求情,张作相才答应只关押师生代表,驱散请愿队伍。两个月后,被关押的代表才分别获释。
张作霖被炸身亡后,东北军将领经东北三省议会联合会推选张作相任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张作相坚持不任,而推让与张学良,自己甘居副职辅佐。张学良通电宣布东北易帜,张作相大力支持并在东三省议会联合会上领衔向国民政府宣誓,就任吉林省保安司令兼省长。1929年1月,就任驻吉东北边防副司令长官兼吉林省主席及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同年夏,张学良所部占领中东铁路,发生“中苏事件”,日本从中竭力鼓吹作战,以收渔人之利。国民党政府也命东北当局出兵攻击苏军,以削弱东北实力。张作相与张学良分析内情,主张罢战言和。1930年4月,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倒蒋,当时东北举足轻重,双方都想拉张学良以加强实力。张作相力主东北闭关自守,固守关外,不参予内战,休养生息,训练士兵,扩充实力,静以待变。张作相在吉林任职期间,修吉敦铁路,建吉林大学,兴办自来水,铺筑柏油马路,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修筑吉海铁路。
他组建了吉林省城自来水筹备处,建了第一座自来水厂 。成立了吉海(吉林-海龙)铁路建设筹备处 。修建了吉林第一条柏油马路 。为发展吉林的教育事业,张作相拨款在城外八百垄(今东北电力学院校址)建立了全省最早的一所大学-吉林省立大学,张作相亲任校长 。
1930年9月,张学良入关,把东北军政大权交张作相代理。
1931年3月26日, 东北四省一市党务指导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汤玉麟、张景惠分任辽、吉、黑、热、哈党务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当时驻东北日军蠢蠢欲动,张作相等未采取防范措施,而张作相又于“九·一八”事变之前回锦州为父治丧,把吉林军政大权交其参谋长熙洽代行,为日军入侵和熙洽降日造成可乘之机。日本自从在东北制造“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之后,不断挑衅。1931年9月15日,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副官处副处长李济川奉张学良之命,到锦州面见张作相,请张作相速回沈阳主持大政。张作相以其父丧事未毕为词,而没立即返沈。
“九·一八”事变后,张作相从锦州去北平,与张学良商讨对策,张学良转请南京政府,令张作相代理东北边防司令长官,设长官公署于北平,以维持东北危局。张作相以东北边防机构在北平挂牌为耻,坚持不就。
1933年张作相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同年2月任华北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兼第六兵团总指挥于热河督师抗日。热河失守,张作相退兵古北口。后见南京政府先令东北军抗日,东北军失利,又迫使张学良下野,张作相愤而辞去军职,下野隐居天津。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以张氏声望素著,具有号召军民力量,派人去天津,饵以高官厚禄,张作相坚拒不就,张作相在东北的财产悉被伪政权没收。
1942年9月,张作相从天津赴长春(当时伪满洲国的“新京”)。为拉拢张作相,伪国务总理张景惠、日本关东军司令都曾会见并宴请,张终未就任伪职,旋复居津。
1942年汉奸洪维国受日本侵略者指使,面见张作相,请其出任华北防共委员会主任之职,被其拒绝 。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作相仍隐居天津。国民党南京政府委任张作相为东北行营政治委员会委员、东北剿共副总司令之职。张作相只借此每年到东北办理敌伪没收之房地产,而未实际参与国民党政权的军政活动。1948年10月,解放锦州时,张作相在锦州被俘,受到解放军的礼遇,并派车送其返回天津。在平津战役前夕,南京政府又委任张作相为国民政府国策顾问,并令其去南京,张作相置之不理,而未前往。
1949年3月,张作相患病死于天津。 1881年,张作相生于锦州义县南杂木林子村(今凌海市班吉塔村杂木林子村)。幼年家贫,只读过3年私塾。16岁那年,因族兄遭仇人杀害,他怕受牵连,便流落到奉天(沈阳)一带。农忙时给种地人家打短工,农闲时到城里当泥瓦匠,作些掏炕抹墙的活计。那时,他由于衣服褴褛常遭人欺辱。
张作相由于生活的颠簸和凄苦,深觉世道不平,遂产生铤而走险出人头地的念头。于是,他溜回本村,与本村另一人策划打死杀害他族兄的仇人,随后率几人逃出,落草为寇。
1901年,张作相率20人到新民府八角台村投奔张作霖。与张作霖的人马合在一起,拉起了一支拥有200多人的“保险队”。
1902年,清廷收编,张作霖被任为新民府游击马队管带,张作相为哨官。
1907年,按年龄为序,马龙潭、吴俊升、孙烈臣、张景惠、冯德麟、汤玉麟、张作霖、张作相8人结拜为盟兄弟。盛京(沈阳)将军赵尔巽,将全省旧军编成八路巡防队,张作霖任前路统领,张作相为骑兵一营管带。
1915年后,历任陆军第二十七师炮兵团团长、旅长、代理师长。
1916年,张作霖任奉天督军兼省长,张作相任二十七师步兵旅长。
1918年段祺瑞任命张作霖为东三省巡阅使,张作相任巡阅使署总参谋长、参议,兼任二十七师师长和卫队旅旅长。
1919年,任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谋长,张作霖重建东三省讲武堂,张作相任堂长。
1924年,张作相任吉林督军并出任吉林省省长。在这时期,张作相主张“固守关外,将养生息,训练士兵,扩充实力”为上策。基于这种思想,他在吉林省督军兼省长任上,做了一些有益于民众的事。如抵制开放烟禁,在吉林严禁种植鸦片,严禁吸毒贩毒;他拒绝与日本人合作,独自兴建了吉海铁路,并创办了吉林大学。
1925年奉军内发生郭松龄叛变的事情。郭松龄部被打败后,有人主张将郭的下属重要官员一律杀掉,以儆效尤。张作相以哭相谏,保住了这些人的性命。以后这些人在东北军进关和西安事变中都成为东北军的中、高级将领和骨干。
1927年,任“安国军”第五军团长,次年依附国民党,改任吉林省政府主席,又任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官等职。在张作霖提议下,与张作相、吴俊升、汤玉麟、孙传芳、张宗昌、韩麟春、褚玉璞等再次结拜为盟兄弟。
1928年6月4日,沈阳皇姑屯炸车事件发生后,张作霖被炸死,张作相一心辅佐少帅张学良。张学良对张作相也很敬重,称他为老叔,辅帅,又让原配夫人于凤至做了张作相二夫人花福田的干女儿,关系一向密切。 1930年9月,张学良率东北军主力进关,张作相留守东北,任东北四省留守司令,驻沈阳大帅府,主持东北后方一切事务。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张作相正在锦州西郊料理父亲丧事,吉林省主席由参谋长熙洽代理。熙洽趁机出卖了吉林,当上了可耻的卖国贼。张作相对此事非常愤慨,曾申令吉林军政人员不要听从熙洽的伪令,并派诚允到宾县另建吉林省临时政府,但也无济于事,无可挽回。
1933年,张作相退出军政界。此后,他一直在天津英国租界隐居,在家养花种草消磨时光。以后,他的盟兄弟张景惠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当了汉奸,曾几次派人找他,强行要他出山任职,帮助日本关东军干事,面对日伪当局的一次次威逼利诱,严词拒绝出任任何伪职。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在南京被蒋介石扣留,张作相为营救张学良曾到处奔走。
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想利用他的威望,让他出来在东北任职,又都遭到他的拒绝。后任东北行辕政治委员会委员。
1948年,蒋介石去台湾前夕,曾派人催请他去台湾,几次送来飞机票,并为家属准备了半条船的空位,他都毫不动心。但是,张作相对我党却非常亲热,积极组织呼吁国民党内中高级将领在天津迎接解放。1948年10月15日,正当张作相在锦州家中处理财产时,被我中国人民解放军误俘。当我军知道他就是东北军要人张作相时,便马上向他道歉,并希望他站在人民解放事业一边,还派人一直把他送到天津芦台火车站。张作相对此事非常感激。
1949年3月,张作相因病逝世。周恩来得知后,非常遗憾,曾对张作相的外甥周毓文说:“老先生怎么故去了,我们还要请老先生出来一起工作呢。”
张作相贵为辅帅,本可以自己当东北王,为何却甘愿一心辅佐张学良呢?
曾经的东北王张作霖,因为多次拒绝日本侵略者,不愿意跟他们进行合作,结果被人杀害,此后张学良就继承了父亲的权力,成了东北地区的领袖。事实上,在张学良的身边还有一个人,他叫张作相,此人贵为辅帅,本来可以独自掌握东北三省,为何却甘愿辅佐张学良接班呢?
张作相出生于1881年,家里做的是泥瓦匠生意,他们生活的地方是汉蒙边界,这里民风彪悍,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的事件。从小张作相就跟别人打架,养成了争强斗狠的性格,有一次张本相的家人被土匪杀死,他得知仇人居然躲进军营当兵,直接闯进军营将其杀死。张作相的仇人在当地有很大的势力,他们直接状告官府,派了不少人前去围追堵截,想要将张作相等人抓起来,如果张作相真的被抓起来的话,其下场肯定会极其凄惨,为了躲避官府的攻击,他带着十几个本家的兄弟,开始四处流浪。
后来张作相遇到了张作霖,两人可以说是一见如故,立刻结为兄弟,在这之后,张作相中心耿耿辅佐张作霖,让他成了东北王。张学良出生之时,张作霖等人正在打仗,其原配夫人赵氏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咬牙将张学良生了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负责接生的人正是张作相,因为这件事张作霖对张作相特别信任,给了他很大的兵权,张作相也对张作霖忠心不二,没有任何图谋不轨的行动,张作霖去世的时候,身为2号人物的张作相,本来可以利用自己曾经的影响力,直接统领东北三省的兵力,自己当上东北王,结果他却因为对张作霖的忠诚,始终没有采取行动,而是忠心耿耿的辅佐张学良,让他继承了张作霖的权利。
张学良继承权利后,也没有亏待张作相,继续让他执掌权力,为东北局势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令人遗憾的是,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两人都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而是选择了不抵抗,最后让东北这块战略要地,落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手里。
电视剧少帅中,张作相是谁扮演的?
《少帅》中着墨表现最多的地方其实是通过对历史高度的还原,让我们明白当时军阀混战年代间的错综复杂和铁血峥嵘、多方势力的平衡和博弈、客观的功过是非和最重要的一点:“什么是江湖。“
其中饰演张作相的演员孙亮让大家感到非常眼熟。
孙亮
孙亮,出生于北京。
在电影《米香》中出色演绎一名又老又丑的矿工“王驼子”,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该片入围第33届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和入围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在电视剧《裸婚时代》的出彩表演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孙亮以其个性的表演,塑造出许多性格鲜明的角色。
张作相
《少帅》中,孙亮饰演民国老干部张作相。孙亮饰演张作相,与李雪健饰演的张作霖是结拜兄弟。孙亮饰演的张作相,是国民政府国策顾问、东北行营政治委员会委员、东北剿共副总司令、驻吉东北边防副司令长官兼吉林省主席及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
孙亮也表示,拍摄《少帅》感到很荣幸,自己也查阅了很多大量的历史资料。因为涉及张作相专门的书籍并不多见,所以也买了很多关于张作霖、张学良的书籍。
未来可期
2021年3月5日,主演的扶贫题材电影《凤归梧桐》在腾讯视频独播,在片中饰演老支书顾守云。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中提到“从心底感同身受,从内心体会到戏剧的情感”。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像孙亮这样的演员他们虽然一直都在饰演一些小角色但却是用尽自己的心去真正的深入角色,不是为了演而演,而是为了心去演。虽然角色小但也不会影响观众的判断。心中有杆秤,脚下才会平。
张作相的后人在天津吗,都在干吗呢?
没有成家的几个基本都还是跟随了张作相,除了张廷声、张廷馀两个人在北京居住、张廷镇在济南居住,还有张廷信在天津居住之外,其他的几个人都去世了。九个儿子的名字分别是:“廷兰”、“廷枢”、“廷范(或廷藩)”、“廷录、“廷声”、“廷馀”、“廷镇”、“廷诚”、“廷信”。在张作相去世的时候,已经有不少都成家了,散居各地。
张作相一共有7个老婆,除了原配夫人赵静宣之外,剩下6个都是姨太太,他们一共为张作相生育有孩子20个,其中9个儿子,还有11个女儿。
扩展资料
二子张廷枢和张学良是同学,两个人曾经都在东北的讲武堂中上学,后来他被授予少校军衔,到了日本留学两年,回来后一直在军队中任职,最高中将军长(预备军)的官职,张学良上台后,将东北易帜,他被改编了到了12旅任旅长,在锦州驻防。
9.18事变之后不久,东北三省沦陷,张廷枢被调离到了北平,在一年之后,他晋升为112师的师长,33年带领军队在长城抗击日军,后来和冯玉祥的部队建立联系,主张抗日。因为反对内战,在被调取进攻红军的当年(35年),他主动请辞,回到了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