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生平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清代文学家。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广读经史,学识渊博。代表作《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蒲松龄生平简介
蒲松龄,是山东淄博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蒲松龄的祖辈是中小地主阶级,后来以较为丰厚的家底用来经商,所谓经商蚀本,在经商的道路上家族渐渐的败落之后,蒲松龄便刻苦读书,希望以后能有一番作为。
蒲松龄19岁的时候去参加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一时间声名大噪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在以后的科举考试中,却是屡试不第,这使得蒲松龄很是气馁,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屡试不爽而放弃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在逆境中前进。黄天不负有心人,蒲松龄71岁时考成贡生。这是蒲松龄简介中的仕途介绍。
为了维持生计,他同时做了很多份工作,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蒲松龄还在村里给人家做私塾先生教书,以这两项工作来维持生计,常常的饮食就是自炊自啖,小米白粥,佐以菜蔬,这便是一天的伙食。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将近42余年。蒲松龄由于自小的生活环境所致,一生中很少外出 旅行 ,济南算是他居住时间较长的城市,这也是在济南可以找到许多蒲松龄所留下的诗作的原因。清苦的生活并没有阻挡住他的创作的脚步,他的大量的诗作流传至今。
蒲松龄的作品
蒲松林的作品从诞生以来已经在古今中外流传了几百年,而在蒲松龄的作品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他所著的聊斋系列了。蒲松龄曾经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中间经历过探访、游历等等最终才写成了这部由一个个短篇小说组成的书籍《聊斋志异》,而且蒲松龄还这本书进行过多次修改。
在《聊斋志异》这部书籍中,蒲松龄主要采用了与唐传奇小说非常类似的文体,他所写的奇闻异事并非是为了追求极尽的恐怖和怪异,蒲松龄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一些鬼魂的 故事 和 传说 ,而对清朝时候的社会状况和 政治 场上的情形进行讽刺和批判。蒲松龄的作品除了这部最为著名的小说集之外,另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俚曲》以及《聊斋俚曲》等,这些作品主要是蒲松龄在探访、游历和阅读过程中所搜集到的一些关于农业或者医药等的科普读物,写作风格也偏向于通俗。
蒲松龄的作品中比较不同的就是他流传于世间的14首俚曲,这些俚曲包括了《姑妇曲》、《穷汉词》、《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墙头记》等,另外擅长故事创作的蒲松龄还创作了一些戏本,其中就包含了《钟妹庆寿》、《闹馆》、《考词九转货郎儿》等,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作品之外,蒲松龄辛勤写下的还有许多是“科普”方面的作品。也因为这些作品,蒲松龄得到了世代读者的铭记和敬仰。
蒲松龄的思想
蒲松龄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小说家,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小说《聊斋志异》现在还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对于蒲松龄先生的研究有很多,人们在对蒲松龄先生小说进行研究的同时,对蒲松龄的思想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实际上蒲松龄一生都在热衷于科举考试,但是因为当时科举考试腐败盛行,再加上蒲松龄本身五十几年都未曾考取功名,所以在他的思想意识中,是腐败对科举造成了损害,使自己不能在科场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他对腐败极为痛恨,这就是他小说中的重要思想。
蒲松龄的思想受到他的父亲影响比较深,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个不得志的秀才,一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不能中榜,所以在他教导自己儿子的时候,就将科举才是正途的思想传播给了自己的儿子蒲松龄,因此蒲松龄这一生都在为科举奋斗。
但是蒲松龄注定是悲剧的,因为在他五十几年的时间中,都没有中榜。蒲松龄同时对于腐败是非常痛恨的,因为这和他没有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绩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他在思想中就有对腐败深刻讽刺意味。
这主要在他的小说和作品中表现出来,蒲松龄是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最出名的是小说,实际上他还有很多其他的作品,比如诗和骈文等,他都是高手,同时在这些作品中他也表现出了对于腐败的痛恨。
猜你喜欢:
1. 杜甫的生平简介及作品
2. 民国政治家谭延闿生平简介
3. 清朝学者徐继畲的生平简介
4. 清朝学者高士奇生平简介
5. 唐朝文学家李翱生平简介
6. 清代亲王福全的生平简介
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1640年—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家。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蒙古族。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后人用8个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读书、教、著书、科考。
蒲松龄,19岁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考中秀才。文章深受山东学政施愚山先生的赏识,一时名声大振。为了求取功名,实现理想,20岁的蒲松龄与同乡好李友梅、王鹿瞻、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潜心治学。现在淄川的留仙湖、般阳河等地就是他们当年经常活动的地方。25岁时蒲家因嫡悝不合,兄弟分家,蒲松龄只分得“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生活陷入困境。迫于生计,于康熙九年应同邑好友孙蕙的邀请,到江苏宝应为知县孙蕙做幕宾。那段时间蒲松龄开阔了眼界,写下了不少诗文,但也饱尝了寄人篱下之苦,加上思乡心切,第二年便辞幕还乡了。蒲松龄74岁时妻子刘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绝,倍感人生苦短,就这样过了两年,蒲翁也于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正月22日,在故居聊斋与世长辞。蒲翁墓中出土的东西,有锡酒壶、锡酒杯、旱烟袋、念珠、宣德炉、四枚寿山石印章,还有其夫人用的铜镜、耳勺。一代文学大师走完了他坎坷的人生,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财富却是永不磨灭的!
蒲松龄年轻的时候,生活不是很苦,因为他的父亲弃儒经商,家里是小康之家。在父亲的保护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跟朋友们搞诗社。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因为他分家了。为什么分家?因为家庭矛盾。蒲松龄的两个哥哥都是秀才,但是两个嫂子都是泼妇。蒲松龄曾经在他的书里面说过这样的话:“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他这两个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蒲松龄的父亲只好给儿子分家。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因为这两个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抢,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贤惠,沉默寡言躲在一边。分家的结果是蒲松龄分到农场老屋三间,破得连门都没有,蒲松龄只好借了门板安上。他分到了二十亩薄田,二百四十斤粮食,只够吃三个月。这样一来,蒲松龄就要自谋生路了,他于是开始了长达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师生涯。私塾教师就是乡村小学教师,而且是到私人家里教书,待遇非常低微。算算具体的账,做私塾老师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资?最多八两。八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在当时农村一个四口之家维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两,这个账是《红楼梦》里刘奶奶算大观园的螃蟹宴时算出来的。所以说,咱们的大作家蒲松龄辛辛苦苦教一年书,挣的钱不够大观园半顿螃蟹宴。到了30岁以后因为父亲去世了,蒲松龄还要赡养他的老母,他穷到什么程度呢?“家徒四壁妇愁贫”。他有一首诗,叫《日中饭》,写到快收麦子的时候,家里没有粮食,只好煮了一锅稀饭,他那时候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一看煮好了稀饭,抢先把勺子抢到手里面,到锅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里边放,二儿子不干了,上去跟哥哥抢。蒲松龄的女儿就很可怜地、远远地站在那儿看着自己的父亲。蒲松龄非常心疼,我怎么样养活我这些可怜的孩子啊!蒲松龄还写了一篇文章叫《祭穷神文》。他说:“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亲,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就是你一个护院的家丁,我就是你护驾的将军,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松,好像是两个缠热了的情人?”这就是蒲松龄的生活之苦。
蒲松龄一生,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聊斋志异》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说,而《聊斋志异》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带有几分神奇的色彩。明代宗桢十三年,公元一六四零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夜间,山东淄川蒲家庄的商人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看到一个披着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块铜钱大的膏药,蒲惊醒了。他听到婴儿在啼哭,原来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抱儿洗榻上,月斜过南厢”。在月光的照耀下,蒲惊奇地发现,新生的三儿子胸前有一块清痣,这块痣的大小、位置,和他梦中所见那个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药完全相符。病和尚入室,这是蒲松龄四十岁的时候对自己出生的描写。我国古代作家很喜欢把自己的出生说得很神秘,大诗人李白说他是母亲梦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而蒲松龄是他的父亲梦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他还解释,我一辈子这么不得志,这么穷困,很可能就是因为我是苦行僧转世。
蒲松龄的一生到外地旅游较少,家境贫寒,生活清苦,但他却常到济南居留。在济南期间,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有一首题为《客邸晨炊》的诗:
大明湖上就烟霞,
茆屋三椽赁作家。
粟米汲水炊白粥,
园蔬登俎带黄花。
短短数语,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动情景。特别是后面两句,说了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黄花菜,用于佐食小吃的情景。可以想见当时蒲松龄自炊自啖、津津有味的早餐状况。
蒲松龄所记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饮食,也正是山东大部分地区的日常饮食习俗。山东民间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种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米绿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红豆粥、荷叶粥等等。
蒲松龄74岁时妻子刘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绝,倍感人生苦短,就这样过了两年,蒲翁也于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正月22日,在故居聊斋与世长辞。蒲翁墓中出土的东西,有锡酒壶、锡酒杯、旱烟袋、念珠、宣德炉、四枚寿山石印章,还有其夫人用的铜镜、耳勺。一代文学大师走完了他坎坷的人生,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财富却是永不磨灭的!
蒲松龄是谁 ?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是深远的。《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
本名
蒲松龄
别称
柳泉居士
字号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
所处时代
清代
出生地
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
精品荐读
5 个蒲松龄冷知识,宅男笔下的“姐妹情”了解一下
作者:单向街书店
人物生平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亦称柳泉居士,山东省淄川县(1956年改设为淄博市淄川区)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1]
家世
蒲松龄诞生地淄川蒲家庄
蒲氏自明代初年,世居淄川城东满井庄,后以族姓日蕃,别姓绝少,改名蒲家庄。蒲氏虽非名门望族,但多读书,获科举功名者代不乏人。蒲松龄的父亲名蒲槃,幼习举子业,乡里称博学洽闻,科举不利,弃儒经商,饶有赢馀,“称素封”,待经过明清之际的战乱,加以子女较多,食指日繁,家道遂衰落。[1]
生平
??蒲松龄年表
帝王纪年 公元纪年 年龄 事件
明崇祯十三年 1640 1 农历四月,蒲松龄生于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
清顺治十二年 1655 16 此前,蒲家已为蒲松龄聘刘国鼎女。是年,讹传朝廷将选良家女充宫掖,人心惶恐,纷纷嫁女,刘国鼎送女来蒲家,与蒲松龄母董氏同寝处。讹言既息,始移归。
清顺治十四年 1657 18 龄与刘氏成婚。
展开全部
[2][3]
亲属成员
??蒲松龄亲属成员表
称呼 姓名 出生时间 逝世时间
父亲 蒲槃 不详 不详
母亲 董氏 不详 1680
妻子 刘氏 不详 1713
展开全部
[2]
文学成就
蒲松龄一生的文学生涯,摇摆于传统的雅文学和民间的俗文学之间。他生长于农村,幼年受过乡村农民文化的熏陶,会唱俗曲,也曾自撰新词,只是近世传抄的“聊斋小曲”已不辨真伪。他身为文士,以能文为乡里称道。所写文章多是骈散结合,文采斐然,惜乎多是代人歌哭的应酬文字,只有几篇赋事状物的四六文,才是属于他自己的文学作品,被辞赋史家推为清初辞赋之能手。他也曾染指于词,作品较少,显然是一时之兴致或交往之所需,方才偶尔操笔。诗作甚丰。他进学伊始,意气风发,曾与学友张笃庆等人结为“郢中社”,“以宴集之馀晷,作寄兴之生涯”。(《郢中社序》)然社集倡酬不存,存诗起自康熙九年(1670年)秋南游登程经青石关之作,最后一首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除夕所作绝句,距其寿终才22日,凡千馀首,可谓终身不废吟咏。其诗如其人,大抵皆率性抒发,质朴平实,熨贴自然,可见其平生苦乐辛酸,其中颇多伤时讥世之作,有讥刺地方大员匿灾不报、为驾耗费巨赀而滥征“羡金”者,伉直之性,磊落之气,寓于其中。他身为塾师,中年曾写过《省身语录》《怀刑录》等教人修身齐家的书,晚年《聊斋志异》基本辍笔,更转而热心为民众写作:一方面用当地民间曲调和方言土语,创作出《妇姑曲》《翻魔殃》《禳咒》《墙头记》等反映家庭伦理问题的俚曲,寓教于乐;另一方面又为方便民众识字、种田、养蚕、医病、编写了《日用俗字》《历字文》《农桑经》《药祟书》等文化技术普及读物。[1]
蒲松龄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有文献表明他从青年时期便热衷记述奇闻异事,写作狐鬼故事。对一位志在入仕的秀才来说,这未免是不务正业,“可怜无补费精神”。为此,他曾受到友好的劝阻、不友好的讥讽。40岁时,他将已做成的篇章结集成册,定名为《聊斋志异》,并且撰写了情辞凄婉、意蕴深沉的序文——《聊斋自志》,自述写作的苦衷,期待为人理解。他没有屈从社会的偏见,此后仍然执着地写作,直到年逾花甲,方才逐渐搁笔。《聊斋志异》,是他在大半生的时间里陆续创作出来的。[1]
聊斋志异
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
蒲松龄作《聊斋志异》,承袭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人传奇的衣钵,但在观念和作法上却有了质的飞跃。六朝人记叙怪异之事,是信其为实有,“明神道之不诬”;唐人写怪异故事是“假幻设以自见”,重在构想之幻、情节之奇,而少现实内容和意蕴。蒲松龄摆脱了“明神道”的观念,以生活经验理性,驾驭六朝志怪小说和后来渗入民间宗教信仰中的神秘意识,诸如人死为鬼,幽明相通;物老成精,能化人形;得道成仙、为神,能给人以祸福等,进行文学创作,虚构出诡谲瑰丽的故事,来针砭现实,抒发忧愤,表达个人的感受、经验和情趣,寄托精神上的追求、向往。这样,原来六朝志怪小说和渗入民间宗教信仰中的神秘意识及其思维模式,也就转化为文学幻想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方法,狐鬼花妖精魅不再是迷信意识中的神秘现象,而成为蒲松龄假幻想创造的文学意象,神仙也不再是宗教意识中不可亵读的崇拜对象,而成为观照人间官僚或某类人的文学形象,多半寓批判之意。《聊斋志异》之所以超越以前的志怪传奇小说,成为这一类小说最杰出的文学名著,根本原因就在于将宗教迷信意识转化为文学的审美方式。
《聊斋志异》,凡490馀篇,内容相当复杂,作法不一,思想和艺术都是极不平衡的,可以说优劣并存。但是,就主导方面说,多数篇章是发自真实的感受,反映了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大体上有以下几类:一、揭露官府黑暗,官贪吏虐,鱼肉百姓,官军大肆掳掠,滥杀无辜;二、鞭挞豪绅为富不仁,凌辱良善小民;三、讥讽科场考官昏庸,黜佳士而进庸劣;四、嘲谑炎凉世态、浇薄风俗;五、体现人生经验哲理,赞美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寄托理想追求。在志怪类小说的艺术方面,《聊斋志异》也有很多创新,充分发挥了真幻相生、虚实互渗的艺术潜能力,呈现出情节结构模式的多样化。有的以情节曲折取胜,极尽起伏跌宕之能事,有的不以故事取胜,或重在刻划人物性格,或重在叙写一个内蕴深沉的场面,或重在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在叙事中,虽然基本上采用全知观点,但却多用虚笔、伏笔,制造悬念,甚至含糊其辞,造成一种扑朔迷离的情趣,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许多篇章的花妖狐鬼不仅多具人情,而且富有诗人气质,以诗句表情达意,有的故事的构成便含有诗歌意蕴,有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再加上叙述语言雅洁隽永,《聊斋志异》便呈现出浓淡不同的诗化倾向。蒲松龄堪称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创作之圣手。[1]
诗文
聊斋文。蒲松龄的《聊斋文集》现存13卷。第一卷为赋,计11篇;第二卷为传、记,计14篇;第三卷为引、序、疏,计82篇;第四卷为论、跋、题词,计13篇;第五卷为书启,计131篇;第六卷为文告、呈文,计23篇;第七卷为婚启,计56篇;第八卷为生志、墓志、行实,计3篇;第九卷为祭文,计41篇;第十卷为杂文,计20篇(附楹联8联);第十一卷为拟表,计31篇;第十二卷为拟表,计48篇;第十三篇为拟判,计66篇。以上共计539篇,各种文体皆备。[4]
聊斋诗。蒲松龄的《聊斋诗集》共计五卷,外加《续录》和《补遗》,共有诗1039首。从青年时代起,蒲松龄就开始了诗歌创作,这从他写的《郢中社序》可以看出。可惜的是,他早年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现行的《聊斋诗集》为路大荒编定,起于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止于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共1029首。其中卷一的《独酌》和《续录》中的《独酌》,字句相同,系重出。《续录》中的《趵突泉》(二首)、《游龙寺》(一首)、《暮春泛大明湖》(一、三两首)、《千佛山》(一首)、《游大佛山》(一首)、《白云亭泛舟》(一首)、《登历下亭》(一首)、《北渚亭》(一首)、《环碧亭》(一首)等11首诗,系他人作品混入。(李伯齐《窜入〈聊斋诗集〉的几首赝品》,载《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三辑。)去掉以上重出和赝品,《聊斋诗集》实有诗1017首。蒲松龄的佚诗,英国伦敦牛津大学图书馆《听秋声馆抄书·聊斋诗草》中有五首,淄博张庆林家藏《聊斋诗集》抄本中有14首。(见赵蔚芝《聊斋诗集笺注·补遗》。)邹宗良从二卷本《聊斋诗集》中发现一首,加上这20首佚诗,共1037首。但高翰生《聊斋诗集跋》称蒲松龄共有诗1295首,故尚有250馀首诗的差距。[5]
聊斋词。蒲松龄的词现存119阕,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残存的词稿,原藏于蒲氏后裔孙某,再藏于淄川李席珍,三藏于光绪年间山东巡抚李秉衡,四藏于武安高智怡。(见高智怡《蒲松龄词稿手迹题记》,《蒲松龄集·聊斋词集》附录。)这部残稿系副本,共计42纸,包括词86阕,其中末阕《沁园春·留别钟圣舆》,只存词调和标题,实有85阕。二是《聊斋诗集》六卷抄本中末卷《诗余》多出的七阕。三是北京图书馆所藏《聊斋文集》抄本中《词集》二卷多出的26阕。路大荒先生所编的《蒲松龄集·聊斋词集》只收录了上述前两部分。[6]
俚曲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利用时调俗曲的曲牌,用白话及方言俚语填词创作的长篇讲唱叙事故事。据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阴记载,蒲松龄著有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后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其中《丑俊巴》为未完成作品。《磨难曲》是《富贵神仙》的增订本,在流传中成为两个独立的本子。所以俚曲实为15种,共计62万余字。除《琴瑟乐》外的俚曲均见于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蒲松龄集》;《琴瑟乐》则于1986年首次刊于《聊斋佚文辑注》(盛伟辑注《聊斋佚文辑注》,齐鲁书社1986年1月出版。)。[7]
杂著
雍正三年(1725年)张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阴,附刻杂著名称五种:《省身语录》《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农桑经》。后来王洪谋(禹臣)撰《柳泉居士行略》中提到蒲氏又有《家政内编》和《家政外编》两种。据蒲氏“文集”中所收录的蒲氏自己所撰之序、跋中,可知他尚有《婚嫁全书》《帝京景物选略》《庄列选略》《宋七律诗选》《小学节要》《药祟书》《会天意》《观象玩占》,凡八种。另外还有康熙九、十年间,蒲氏南游于孙蕙县署中为之所拟之《鹤轩笔札》二册。这样,加起来,蒲氏所撰杂著当为16种。[8]
《农桑经》,张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阴附记杂著五种之一。由于该书是作者依据古代农书,根据淄川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其加以“增删”,所记述的技术措施切实可行,颇受淄川地区百姓的欢迎。故该书流传很广,各种抄本也比较多,但长期未刊刻,直到1962年才由路大荒先生收录进《蒲松龄集》中;1982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李长年先生校注的《农桑经校注》单行本,并收录了藏于辽宁省图书馆之《农桑经残稿》(实为《家政外编》的一部分)。[9]
作品影响
国内影响
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已引起周边人们的兴趣,竞相传抄。《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20世纪以后,不仅《聊斋志异》仍为人爱读,而且其中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是深远的。《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现在已有日、美、法、德、意、俄、越南、捷克、罗马尼亚、波兰、西班牙等近20余种语言的译本,流传于世界各地。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
《聊斋志异》问世后,风行一时,模仿之作纷纷出现。清乾隆年间主要有沈起凤《谐铎》和邦额《夜谈随录》浩歌子《萤窗异草》等。乾隆末年,袁枚撰《新齐谐》(原名《子不语》)二十四卷,续十卷,作者自序其创作动机说:“文史无以自娱,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非有所感也。”鲁迅评为:“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然过于率意,亦多芜秽,自题‘戏编’,得其实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二篇。)作品内容大都是些供无聊消遣的神鬼怪异之作,没有什么思想价值,不过其文笔确如鲁迅先生所评颇自然流畅。
从清乾隆末年到嘉庆初年,影响最大的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是最早对《聊斋志异》颇有微辞的重要学者,他认为:“《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今燕昵之词,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见之?又所未解也。”鲁迅认为这是“訾其(《聊斋志异》)有唐人传奇之详,又杂以六朝志怪者之简,既非自叙之文,而尽描写之致。”从这种观点出发,纪昀创作了《阅微草堂笔记》,该书在体制上有意和《聊斋志异》对立,摒弃《聊斋志异》用传奇体而以志怪的创造性,努力模仿汉晋笔记小说,“尚质黜华”,记事简要,而多所议论。思想内容上则主张“不乖于风教”,“有益于劝惩”,极力维护、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或因果报应等迷信思想,因此该书不论是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都无法与《聊斋志异》相比。
从清嘉庆到清末,受《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影响的文言小说主要有管世灏《影谈》、许元仲《三异笔谈》、俞鸿渐《邱雪轩随笔》、王韬《淞隐漫录》、宣鼎《夜雨秋灯录》、俞椒《右台仙馆笔记》等,这些书有的志怪色彩渐稀,流于烟花粉黛的记述;有的充满腐朽的封建说教;有的则纯粹是搜奇猎异的游戏之作,文言小说逐渐没落。
除文言小说之外,清代的白话小说创作也受到了《聊斋志异》的巨大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当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红楼梦》继承了《聊斋志异》的传统,通过具体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进一步宣告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描写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聊斋志异》的爱情观对《红楼梦》产生了深远影响。蒲松龄和曹雪芹都歌颂男女对异性的“痴情”,都创作了一批痴情男女的形象。他们赞赏汤显祖在《西厢记》中提出的“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者”的“至情”观,并继续向前发展,给传统的爱情主题再一次增添新的历史内容。
对待妇女,蒲松龄是很尊重的。《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大都美丽、善良、聪慧、侠义、多才、能干,不亚于须眉男子。《红楼梦》更进一步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见了女儿很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显然是对男尊女卑社会的有力打击。总之,蒲松龄和曹雪芹都要求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解放妇女,蒲松龄比曹雪芹更多地保留着封建伦理观念,曹雪芹在蒲松龄思想的基础上,使《红楼梦》更多地闪烁着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则继承了《聊斋志异》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精神,并有了新的发展。其他白话小说如李汝珍的《镜花缘》晚清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妇女、揭露社会现实等问题上,都受到了《聊斋志异》的影响。
《聊斋志异》对中国戏曲的影响尤为突出。自从《聊斋志异》问世以后,早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就有黄燮清根据《曾友于》一篇改编的戏曲《脊令原》传奇。他还有《绛绡记》(演《西湖主》故事)、《飞虹啸》(演《庚娘》故事)等传奇作品。此外还有陈、陆伯和等改编的《负薪记》(演《张诚》故事)、《错姻缘》(演《姊妹易嫁》故事)、《如梦缘》(演《连琐》故事)等。此后的改编更是为数甚多,不胜枚举。全国各种地方戏曲几乎都有《聊斋志异》的改编剧目,其中仅《胭脂》一篇就有京剧、秦腔、川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评剧、越剧、五音戏、剧等剧目。地方戏曲中仅川剧就改编过60种“聊斋戏”,京剧则有40多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荀慧生、周信芳、欧阳予倩、尚小云、程砚秋、金少梅都曾表演过“聊斋戏。”
《聊斋》的电影改编很早就开始了。1922年由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根据《珊瑚》改编的《孝妇羹》是最早的聊斋电影。此后到建国前的1947年,又有七家电影制片厂(公司)拍摄了八部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电影。建国后,从1961年到1992年,先后有十多家电影制片厂拍摄了16部聊斋故事片。其中主要有西安电影制片厂的《鬼妹》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碧水双魂》北影的《古庙倩魂》及后来由著名导演谢铁骊执导的《古墓荒斋》峨眉电影制片厂、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金鸳鸯》,及潇湘电影制片厂的《幽魂奇恋》等等。相对于电影来说,《聊斋志异》的电视剧改编制的“聊斋电视系列剧”,集中了全国数十名编剧、导演,几百名演员,上千名创作人员,计划拍摄60部80集,实际完成48部78集,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聊斋电视剧制作。这部系列剧陆续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一定反响,并发行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王富聪、王林书分别著有《聊斋影视评论》《聊斋影视改编研究》,对此系列大片的成败得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评论。
蒲松龄的简介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
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是深远的。《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扩展资料
古往今来会讲故事的人多了,但像蒲松龄那样会讲鬼狐故事的人屈指可数;写男女情爱的小说家多了,但都没有蒲松龄那么直白露骨,看得人瞠目结舌。一部《聊斋志异》各种男女之恋、人鬼之情、人狐之爱、鬼狐争宠甚至更有同性相恋。名为讴歌爱情反对礼教,实为生猛泼辣的原爱启蒙大全。
喜欢搜罗诡异故事也就罢了,偏偏还要打着鬼狐的招牌将人世那些苟且不伦之爱强加于幽眇冥界,这就是蒲松龄的不厚道了。就算对现实功名无望、体制弄人的不满,其实也大可不必怨艾至此,满纸才子佳人,女必二八,姝丽无双;男必曼都,秀雅无匹。读完三卷,不胜审美之疲劳;所有套路,多数雷同。而之所以仍旧耐着性子读下去,实在想一探蒲公写情写爱写性之底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