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社稷是什么意思?
社为土,稷为谷,江山社稷就是君王统治万里河山,老百姓在万里江河山川的土地上种庄稼。社稷之福就是百姓之福,君王的江山百姓的社稷,百姓就吃穿不愁,君王江山稳固。
古代的“社”字,就是指社神。《说文》的解释是“地主也”,是指土地的主宰。其主宰的土地,可以是普天下的,也可以是一个地区的。所以天子有自己的社神;各个诸侯国,也有自己的社神。秦汉开始的统一国家规定,至少每个县都要有自己的社神祭坛。
起初,祭坛上种一棵树,来代表神。种什么树?则根据当地实际,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树木。《庄子》中那棵能给木匠托梦的大栎树,就是社神祭坛上的神树。孔子的学生宰我,不懂装懂,说周朝人的社树用栗木,是为了使人“战栗”,遭到孔子的批评。
由于树木总是不能长久,从汉代开始,改由石头。现在北京中山公园里面的社稷坛,中间就是一块石头。
稷,是谷子,去皮以后就是小米。红军到陕北时,小米还是当地的主要食物。产小米的谷子比较耐旱,中国古代,至少是北方地区,谷子播种当最为广泛,所以古代往往用稷来代称所有的粮食作物。
在我国古代“江山社稷”是指国家,那“社稷”一词在古代有什么意义?
社稷通常用来代指国家,但更准确是代指政权。江山和社稷才是指国家和政权。礼乐则是是制度、礼仪、伦理。江山、社稷、礼乐就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最基本的元素。
社稷一词是古文化的一个延用,很明显社类似于部落级别的词汇,指族群。稷是指粮食,更具体就是能获得粮食的农作物。原意很明显是指最早的社会首先考虑的是族群的吃饭问题。
民以食为天,解决吃饭问题是最重要的。没有足够食物对于一个群体来说自然是不行的。所以能够带领族群的一定是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的领导班子。所以社稷指政权更准确。
为何解决族群吃饭、生存问题的领导班子最后变成代表权力的政权。这就是社会制度的演变结果,最早都是血亲族群集中生活的方式,血亲族群的组织结构一定是大家族下有小家族,小家族下有小家庭的模式。这种模式一定不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而是平等社会。大家都是血亲,等级森严那是不可能的。最多也就是一些有特殊贡献的人有特殊地位,包括首领和祭司。
稷明显是农作物,那一定是开启生产告别渔猎采集为主的时代之后的事,社稷应该就产生于这个时期。后来演变为等级制社会,王权、贵族地位变成了一种私有权力,这个时候社稷已经变味为政权和贵族的统治地位。已经不是服务于族群的领导班子了。当然为了保证政权的延续和稳定,也还是有带领百姓解决生存问题的性质。
最后说一个有趣的点,稷是农作物,后稷是被抛弃出九黎的人。目前破译结果看,后稷就是为争帝位跳上房梁的老三支系苗蛮。他们不服封立接着被打败抛弃出九黎。后稷最后成了负责农业种植的群体。正好对应稷这个字,而三苗之所以称苗是因为他们更多与农业生产有关,所以谓之于秧苗。
苗蛮系自己只有秧这个语音,比如苗族的祖先神姜秧,比如藏族大量的秧语音。而苗是猫叫声,猫是西亚、古埃及才有的一种动物,是后入的物种。也就是说三苗的苗是他称,是由中东、古埃及返回的群体羌人等带回来并刻意使用才有的词汇。苗和秧同义,最后三秧成了三苗。之所以这么称呼,也是对应后稷。这说明三苗体系更多成为农业的代名词。而沿海支老二支系则更多保持原有的渔业生活方式。
古人所说的“江山社稷"是指什么?
江山社稷在古代统一的意喻为君王统治的江山,这四个字也可以分开来代表着不同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整个国家的军事百姓环境制法的统称,一般君王都会是这江山社稷如何如何,因为君王是统治江山的人,是社稷的建立者,是百姓的管理者。
江山是什么,何为江山
如果一个国家到处战争四起,百姓民不聊生的话,那这个国家等于失去了江山,江山在和平的年代里,是百姓们居住的地方,每一片草地和山脉都可称之为江山,君王在管理百姓百姓的同时,更得需要保证江山的安全,江山是立国之根本,没有江山就谈不上是一个国家,没有江山也就没有子民。
社稷是什么,何为社稷
江山社稷,在江山有了以后,就要有社稷,以前社都是指土地神,稷是指五谷神,两者在一起称之为祭祀,在保证江山后,最重要的就是让百姓吃饱,当时百姓基本都是以种田为主,所以粮食是很重要的,所以社稷就很重要,一个国家想要生存的长久,那一定要有国之根本,保证国库充盈,保持百姓不挨饿。
江山社稷不过是虚妄,百姓尤其重要
不管在哪个朝代,虽然看起来都是天子在做主,但是其实天子也是要为人民服务的,江山社稷有了,没有百姓一切也都只是空谈,受到百姓的爱戴才是做好的立国之根本。江山是百姓的江山,社稷是百姓的社稷,江山之福便是百姓之福,江山之苦便是百姓之苦,社稷之福便是百姓之福,社稷之苦就是百姓之苦。百姓才是天子的根本,才是国家的根基。江山社稷,天子朝臣都是为了天下百姓。
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叫苦连篇,那这个国家就不会长久,如果天子觉得江山社稷归他一人所有,那只能是大错特错,所有的朝代都是百姓世世代代生活来的,没有只有江山社稷的国家,百姓才是真正的“江山社稷”。
江山社稷
人们为什么要把国家称为“江山社稷”?江山一词容易理解,那么“社稷”是指什么呢?
“社稷”实际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一种不可割绝的血缘。
“社稷”是“社”与“稷”的合称,社是古代的土地之神,按五行方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5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
稷,指五谷之神,有时特指其中的原隰之神——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也就是农业之神。
传说,发明“社”的是共工的儿子句龙。共工氏族是世代的水正,发洪水的时候,句龙就让人们到高地土丘上去住,没有高地就挖土堆丘,土丘的规模是每丘能住25户,称之为“社”。
句龙死后,彼奉为土神,也叫社神。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专门建造了房屋祭祀,称之为“后土”。
烈山氏的儿子柱,做夏的稷正(主管农业的官职),在其死后,被奉为农神,也叫五谷神。
这是神与其原型的对应。
从词源角度分析,“社”字在甲骨文中与“土”字一样,像女性生殖器。也就是说,社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生殖祟拜。在春秋时代,还可以看见这种原始祟拜的流风余韵。
甲骨文中“土”也是社的意思,后来人们在“土”字上加了“礻”旁,也就成了土地神的名称。社祭的神坛也称为社。
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民间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立社的多了,社日就成为了睦邻欢聚的日子,同时人们还要举行各种欢庆活动,“社戏”、“社火”的传统,就是这样形成的。
现代生活中的“社会”一词,也与社日活动有关。
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后来人们把稷与社并祭,称为“社稷”,这也与社日活动有关。
中华文明是从农耕社会开始的,人们祟拜大地和能生长谷物的神灵,于是就产生了“社稷”的概念,并形成了从中央政权到地方百姓的祭祀活动。
“社”和“稷”这两个神灵相近,人们一起祭祀,久而久之,“社稷”的概念就深入人心了。所以《周礼·考工记》这样记载: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前者代表土地,后者代表血缘,同为国家的象征。
于是,人们就把国家称之为“江山社稷”了。
江山社稷? “江山社稷”中的“社”、“稷”在古代分别指什么?
“江山社稷”中的“社”在古代指土地神、“稷”在古代指谷神.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社稷就是国家
为什么在古代人们常称国家为“江山”或者“社稷”?
在古代,人们往往称国家为“江山社稷”,江山是以地势地貌代指国家版图,那么社稷又是什么呢?
《诗经·载芟》序中说:“春籍田而祈社稷也”,是说这首诗是春天播种前向社稷祈祷丰收时唱的歌。《诗经·良耜》序中说:“秋报社稷也”,是说这首诗是秋天收获后向社稷表达感谢而唱的歌。社、稷分别指土地神和谷物神。
《风俗通义·祀典》云:“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风俗通义》里解释社为土地神,说土地太过广大,人们要感谢土地滋生万物的恩情,没有地方可以祭祀,于是就把土堆起来称为“社”,以其代表土地接受祭祀。《物理记》载:“地者……其神曰祇,亦曰媪……亦名后土。”这里说,土地神称为祇,又有说土地神是一位年老的女性,有的地方称土地神为后土。今天河北等地区信仰后土皇帝,后土皇帝的形象是一位老妇人,与最初的社神形象有一定源渊。
《左传》、《祭法》等文献中生动地记载了建社的另一种传说。相传共工氏世代掌管水正,发洪水时,共工的儿子句龙就让人们到高地土丘上去住,没有高地就挖土堆丘,土丘的规模是每丘住25户,称之为“社”。句龙死后,被奉为土神,也叫社神,为了纪念他就专门建造了房屋祭祀,称之为“后土”。然而无论如何,社都是与土地有关的,最初指土地,后来人们赋予这唯物客体一个神灵,就是土地神。
称国家为社稷与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有关,对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事莫过于让人民吃饱穿暖,于是农业就成了国家的第一要义。对古代来说,农作物是否丰收与国家能否稳定息息相关。可见,社稷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以其代称国家最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