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您一起探索知识星空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生活常识知识百科综合新知学习探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详细介绍)

发布时间:2023-05-20 06:56责任编辑:严花花关键词:国家,伊通,火山

大家最近是不是在找关于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者(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详细介绍)这类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的同事,沟通了很长一段时间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详细介绍)的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对“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详细介绍)”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摘要:

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中南部的长春市、四平市、公主岭市和伊通满族自治县、三市一县九个乡镇境内,北靠长春市,南与辽源市接壤,西临公主岭市,东与双阳市和磐石市毗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24°50′—125°22′,北纬43°14′—4……

本文标题:

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详细介绍)

正文内容:

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中南部的长春市、四平市、公主岭市和伊通满族自治县、三市一县九个乡镇境内,北靠长春市,南与辽源市接壤,西临公主岭市,东与双阳市和磐石市毗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24°50′—125°22′,北纬43°14′—43°35′,总面积764.8公顷。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1992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基性玄武岩“侵出式”这一独特的火山成因机制、奇特的火山景观。

中文名称: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吉林省中南部

气候类型: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764.8公顷

景点级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成立时间:1983年

保护类型:自然地质遗迹

1、历史沿革

1983年10月保护区成立,1985年12月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而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吉林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中南部的长春市、四平市、公主岭市和伊通满族自治县、三市一县九个乡镇境内,北靠长春市,南与辽源市接壤,西临公主岭市,东与双阳市和磐石市毗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24°50′—125°22′,北纬43°14′—43°35′,分布面积达600余平方公里,区内的16座火山锥及周围的划定区域,总面积764.8公顷,其中核心区405.8公顷,缓冲区359公顷。

地貌

保护区位于辽吉山地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部为辽吉山地,山地高度向东逐渐增加,海拔高度一般大于500m,属于中山丘陵;西部为北东向延伸的大黑山地垒山,海拔高度一般低于500m,属于低山丘陵。伊通火山群处于我国东部巨型构造—郯庐断裂带的北延段主要分支断裂带内,即伊舒地堑盆地内。火山锥体形似钟乳峰拔起,沿北东方向,成两列分布在伊通盆地的平川之上。主要地貌类型有:断块山地、断陷平原、地堑盆地和垒山等。海拔高度一般在300—600m之间,相对高度在200m左右。

气候

保护区所在地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春季风大干燥,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年均气温4.7℃,极端最高温度为35℃,极端最低温度为38℃;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30mm;常年多东南风,多年平均风速为3.22m/s,无霜期为120—130天。

水文

伊通河从西南向北曲折流经本区,水深(大)2.5m,年均流速5m/s,流域面积为398.3km2,隶属饮马河水系;孤山河和小孤山河属东辽水系,其流域面积、流速、流量均较小。

土壤

保护区内主要土壤类型有白浆土、黑土、棕壤、沼泽土、冲积土、泥炭土和石质土等11种土类。

3、保护对象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基性玄武岩“侵出式”这一独特的火山成因机制、奇特的火山景观。

4、功能区划

保护区内16座火山锥体都是孤立而分散的,从保护价值的角度,把它们分成三个保护级别。在分类保护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对保护区功能区划的规定,结合地质遗迹类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本区的实际情况,把火山锥体的保护范围按照其出露的规模,划分为核心区和缓冲区,总面积为764.8公顷。

核心区:以每座火山锥体的基座范围划定为核心区,面积为405.8公顷,占保护总面积的53.1%。

缓冲区:每座火山锥体基座向外围延伸一定的范围(500米)作为缓冲区,总面积为359.0公顷,占保护总面积的46.9%。

5、保护措施

伊通火山群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于1985年9月,其前身是伊通火山群自然保护区管理所。为吉林省环境保护厅下属正处级事业单位,核定处级领导职数2名(一正一副),管理局内设行政管理办公室、技术科、管护科,下设4个基层管理站。

保护区管理局下设的各科室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责任落实到人。制定了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实行了局、科、站三级专业管护网络,使日常管理、运行得到了充分保障。成立保护区管理局后,该局认真开展了保护区日常监测、监视和保护、建设工作,聘请了有关专家对保护区内16座火山锥体进行了踏查、测量,并绘制出图件,合理地划定了保护区区界,埋设了标桩,在全国自然保护区中率先完成了划界立标工作。

6、保护价值

保护区是国内外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进行科研、科考和教学实习的基地,是开展科普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美国国家联邦地质调查局、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广岛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西班牙扎拉构扎大学、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海参崴国立科技大学、美国铁雪伦石油公司、德国汉诺威古生物研究所及第三十届地质大会的东北科考小组等,都数次来保护区进行科研、科考活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地矿部、农业部、国家民委、国务院编委、中顾委、全国人大、国家地震研究所、中科院地研所、东北师大、吉林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等领导同志,各界知名人士、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师生先后来伊通火山群进行科研、科考、科普与教学活动。

伊通火山群形成于新生代第三纪渐新世至上新世,距今约有3380万年——870万年,该火山群保存着大量的深源橄榄包体,其丰富程度和标准是中国国内和国际上其它火山所不具有的。

结束语:

以上内容就是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详细介绍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如果还想了解更多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知识,请收藏本网站!

知识推荐

星宁百科——分享生活小百科,一起学习探索新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558@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3782号-5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tsingnin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