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将领刘汝明简介 刘汝明后人是谁
长子刘铁山,抗战时期前往美国学习飞行技术,成归国后服役于昆明机场,最后以身殉职。
次子刘铁军,1943年后历任六十八军营长、团长、旅长,1948年任六十八军第119师师长,战败后前往台湾,70年代移居美国。
刘汝明的个人履历
刘汝明(1895年—1975年)
生于1895年5月12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八)。河北献县人,字子亮。行伍出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
1912年1月入左路备补军(统领陆建章)第2营(管带冯玉祥)前哨当兵,旋升第5棚什长。
1913年8月调升警卫第1团(团长冯玉祥)第3营第10连少尉排长。
1914年2月所部编入北洋陆军第7师(师长陆建章)第14旅(旅长冯玉祥)第27团(团长杨桂堂),升任第3营第10连上尉连长。10月所部改称第16混成旅(旅长冯玉祥)第1团(团长杨桂堂),仍任第3营第10连上尉连长。
1917年4月调任第16混成旅(旅长杨桂堂)第1团(团长邹心镜)第3营(营长李鸣钟)上尉营附。10月调升第16混成旅(旅长冯玉祥)少校副官。
1918年2月调任第3团(团长张树声)少校团附。
1919年4月调任第3团(团长李鸣钟)第1营少校营长。
1920年7月调任第4团(团长刘郁芬)第1营少校营长。
1921年8月所部改称第11师(师长冯玉祥)第22旅(旅长鹿钟麟)第44团(团长刘郁芬)第1营,升任中校营长。
1922年10月调升第25混成旅(旅长宋哲元)上校团长。
1924年7月18日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10月调升国民一军(兼军长冯玉祥)警卫第1旅(辖两团)旅长。
1925年12月警1旅改称西北边防军第10师(师长门致中)第31旅(辖两团),仍任旅长。
1926年3月升任第10师(辖三旅)师长。4月3日晋授陆军中将。
1927年1月升任国民联军第2军(辖第8师、第10师)军长兼第10师师长。5月所部改称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第2军,仍任军长兼第10师师长。
1928年9月1日第2军缩编为第2集团军暂编第10师(辖三旅),降任中将师长。10月2日暂10师改称第29师(辖三旅),仍任中将师长。11月10日调任第26师(辖三旅)师长。同月30日调任军政部(部长鹿钟麟)中将参事。
1929年2月27日兼任中央编遣区办事处(兼主委何应钦)委员。4月调任第2集团军特务师(辖两旅两团)师长。5月调升西北军第10军(辖两师)军长。10月升任第5路军总指挥兼第10军军长。
1930年4月专任第2方面军(总司令鹿钟麟)第1路军(总指挥张维玺)第10军军长。
1931年1月所部编入东北边防军第3军(军长宋哲元),改任中将副军长。6月边3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仍任中将副军长。
1933年4月兼任暂编第2师(辖两旅)师长。6月暂2师改称第143师(辖两旅),仍兼任师长。
1935年4月15日叙任陆军少将。7月17日获颁青天白日勋章。
1936年4月21日晋任陆军中将。6月26日兼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委员。7月6日兼任全省保安司令部司令。同月9日获颁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勋章。11月12日获颁三等云麾勋章。
1937年8月31日升任第68军(辖第119师、第143师)军长。
1938年6月4日升任第28军团(辖第68军)军团长兼第68军军长。
1939年1月20日调升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副总司令兼第68军军长。
1943年4月23日代理第2集团军总司令,辞去军长兼职。8月1日实任第2集团军(辖第55军、第68军)总司令。
1944年7月31日晋颁二等云麾勋章。10月带职入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学习。
1945年1月陆大毕业后仍任原职。10月第2集团军改组为第4绥靖区,升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副主任兼第4绥靖区司令官。同月10日获颁忠勤勋章。
1946年5月5日获颁胜利勋章。
1947年3月14日获颁四等宝鼎勋章。
1948年1月1日晋颁一等云麾勋章。6月调任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兼第4绥靖区司令官。12月1日第4绥靖区改组为第8兵团,仍兼司令官。
1949年1月调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汤恩伯)副总司令兼第8兵团司令官。4月调任闽粤边区剿匪总司令兼第8兵团司令官。10月22日被免职后赋闲。
1952年10月22日退为备役。
1975年4月28日在台湾台北病逝。5月10日追晋陆军二级上将。
淮海战役后刘汝明部的结局如何?
刘汝明早年入冯玉祥领导的第16混成旅。国,民,军成立后,刘汝明就任警备第1旅旅长。后来升任西北军暂编陆军第10师师长。北伐后的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第5路军总指挥兼第12军军长。1930年中,原,大,战之后,被任命为宋哲元领导的第29军副军长。
1933年,刘汝明参加长,城,抗,战,任第143师师长。1936年,兼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就任第68军军长。不久被剥夺军指,挥,权。
抗,日,战,争结束后,刘汝明出任第4绥靖区司,令,官。1948年,被任命为第8兵团司,令,官。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刘汝明的军,队参加了徐,蚌,会,战,其间受到中,国,共,产,党方面策,反,但被刘汝明拒绝,刘汝明还扣押了前来策,反的中,国,共,产,党方面的周镐等人,押往南京。蒋,介,石也极力拉拢刘汝明。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执行渡,江,战,役时,刘汝明自行决定率其五十五军和六十八军从安徽贵池撤至福建漳州。
1949年8月,奉蒋,介,石、陈,诚之命,驻漳州的刘汝明第八兵团率五十五军接,防厦门,厦门原来的守军、蒋,介,石,嫡,系的李良荣二十二兵团的二十五军和五军的二OO师则奉命调往大小金门。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10月17日攻,占,厦,门时,刘汝明即率,残,部乘船逃往台,湾,高,雄,港。由于陈,诚规定,凡来台,湾的部,队,首先必须放,下,武,器,然后按指令登陆、行军、宿营。刘汝明残部抵达高,雄时,不肯缴械。陈,诚遂下令,限期徒手登,陆,否则便将船击沉。刘汝明的残,部乃被陈,诚收编,刘汝明兵,团彻底瓦解。刘汝明下船时,有宪兵前来“陪同”。汤恩伯称:“厦门失守,是部,队,执,行,命,令未能彻底。”台,北的《中,央,日,报》也发文责备厦门守,军,执,行,上,级,命,令不力,矛头直指刘汝明。刘汝明由此一蹶不振。
1975年4月28日,刘汝明在台,湾,逝,世。享年81岁。
1949年,一军统少将在南京被害,16年后被追认为烈士,他是谁?
几年前曾经播放过一部特别精彩的电视剧叫做《潜伏》。剧中的男主角名叫余则成,是非常经典的一个角色,他有勇有谋,重情重义,机智冷静而且非常有血性。其实他的原型就是抗战时期的十几名优秀的地下共产党员,而今天文章中所提到的周镐也是一位“余则成式”的人物。
正文
周镐出生于湖北罗田,在他14岁的时候考入武汉私立成呈中学,毕业后,考入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步兵科。武汉分校被蒋介石分子掌握以后,加强了蒋化教育和控制,周镐十分不满,流露出反蒋情绪,而且拒不认错,故被认为思想不纯遭学校除名。被学校开除后,周镐经人介绍加入了第十九路军,淞沪战争以后,第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调往福建与红军作战。
1934年春,福建事变的一些参与者被国民政府通缉,周镐只身亡命上海,后又从上海转道返回家乡。不料,一到汉口就被国民党宪兵四团逮捕,罪名是“参加叛乱”,这是他第一次被捕。没想到负责审讯他的竟然是他的一位旧友。这位朋友并不审讯他而是竭力劝导他参加复兴社,过去的一切一笔勾销。他就这样,参加了复兴社特务处,开始了他12年的特务生涯。谁知道,他参加军统刚满半年却又遭逮捕,汉口军统调查室指控他是“共产嫌疑”,来势汹汹,结果查无实据,纯属子虚乌有。
被保释后,仍在军统任职,但命运就此改变,他得到军统核心成员之一周伟龙的赏识,有他的关照,自然是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不久,他由汉口调任贵州,又由贵州调到广东,再由广东调重庆,邮电检查、缉私、谍报、督察等等,军统中的各个行当他都干过,大受戴笠的青睐。而且他的官也越做越大,从尉官到校官,又从校官到少将,一路畅通无阻。
1943年,周镐以军统南京站站长身份潜入南京,负责汪伪政权实力派人物周佛海与军统局的情报互通工作。1945年8月,抗战胜利,周镐抢先实施接管南京的行动,触犯了国民党内部利益之争,被下令关押。这是他第二次被捕。1946年4月,被释放的周镐没有工作,只能回到南京的家中赋闲。这时中共党员徐楚光的到来,给正迷茫苦闷的周镐带来了光明。经徐楚光策反,周镐以中共特别党员的身份潜伏,任中共华中分局京沪徐杭特派员。周镐入党后的第一个任务,是策反国民党军暂编第二十五师师长孙良诚。1946年11月,周镐前往孙良诚部时,因叛徒出卖,第三次被捕,关押在宁海路19号的保密局监狱。由于缺乏证据,周镐于当年除夕被释放。
1947年9月,徐楚光被捕。得知消息后的周镐第一时间通知有关人员隐蔽、撤退。但因叛徒出卖,周镐在12月30日第四次被捕入狱。后因没有确切证据,加上周镐在军统的人脉关系,从监狱走出,辗转进入解放区。
周镐过去在南京过的是高级军官的生活,吃穿都很讲究,出有车,稍微走一点路,都感到很吃力。但到了解放区,一天走七八十里路,还是泥泞土路,他居然不觉得累和苦。周镐为了报答党和人民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全身心地投身到工作之中,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还把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内幕写成文章。新华社和解放区电台将文章播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周镐又接到策反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刘汝明起义的任务。周镐就去找之前已被策反的人孙良诚。狡诈圆滑的孙良诚表面上按要求去劝刘汝明投降;暗地里,却安排自己的副官向刘汝明汇报密谋诱捕周镐等人的计划。
1949年1月4日,元旦刚过,刘汝明的儿子找到周镐,转达“起义诚意”,邀请周镐前往蚌埠面商。临上船时,周镐似有不祥的预感。他掏出包中的日记本与钱物,交与随从,并且表达:我三天没回来,你就把日记本和钱物交给夫人,照顾好我的家。然后,周镐转身登船,随船而去。进入刘汝明防区后,周镐即被逮捕,随后押解至南京。这是周镐第五次被捕,也是最后一次。周镐知道这次他不可能再走出这个牢房了,周镐倒在了南京解放的前夕。
结语
无人问津、无人审讯。周镐明白,自己再也不走不出去了。果然,不久之后,蒋介石亲自下令处决周镐。临终前,周镐用尽力气,喊出“共产党万岁”,然后牺牲。1965年,周镐被追封为革命烈士。在地下作斗争的周镐,正如他临走前一天的最后一篇日记里写的那样“以十二万分的革命高潮奔向革命的目的”。
1949年,一敌军少将在南京被杀,26年后他为什么会被追授为烈士?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除了那些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们,在一些暗处的地方,也有人默默守候在自己的岗位上,同样危险的工作者。由于很多原因他们有人牺牲后数年才能正名,也有人苦于证据不足也许永远无法光明正大地站出来,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就是国民党的一位少将,在他牺牲后26年,他的孩子才知道他已经去世,他的真实身份也得以显露,特就是周镐。
正文
1910年出生的周镐是湖北人,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务农的农民家庭。从1927年周镐从成呈中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的独自打拼的生活。
在1928年他先是考入了武汉的桂系随营军校的步兵科,后因不满蒋介石对该校的控制,被学校给退了学,他又加入了在上海的第十九军;后来因为十九军兵败被撤销,周镐原本要回到家乡,但在经过汉口的时候,被宪兵警察以共党嫌疑为由将他抓了起来,在一位旧相识的极力劝说下,考虑到自己的境况,周镐不得已加入了军统。自1935年开始,周镐开始了他的军统生涯,到了1941年,他已经是戴笠在军统中比较重视的下属了。
1943年的时候即将迎来周镐人生的转折,周镐被戴笠赋予了一项很是危险的任务,前往南京,与周佛海联系之后由他安排潜伏于汪伪政府的军委会,为国民党政府搜集传递情报,并开展相关工作。周镐工作能力出众,在南京这处沦陷区建立了国民党军统的南京分站,因为工作危险还被戴笠提拔为了少将军衔。在南京,周镐广泛交友,不论是我党的同志、还是伪政府的高层,他都十分活跃。还在积极争取一些在伪政府中任职的实力派将领。
在被敌军统治的危险地区,周镐兢兢业业工作了好几年,及时传递着国民党所需的情报,手握大笔军统的活动经费,他却从不乱动,工作作风严谨,几乎没有出过任何差错。但是就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周镐却因为被军统认为他“不安分”而被安上了“贪财”“自作主张”等假罪名关押了起来。直至戴笠去世,在军统的好友为周镐求情,他终于被放了出来。
赋闲在家的周镐对自己,对未来都很迷茫。徐楚光是我党的情报人员,他注意到了周镐,并且对他开始了积极争取。1946年的时候,经过徐楚光与周镐的多次谈话,对目前局面的剖析,国民党政府是无法成功的,新的未来还需要共产党,打破现在这样昏暗腐败的政府只有共产党可以。深思熟虑之后,周镐申请并成为我党的“特别党员”。周镐的任务主要是为我党搜集国民党的情报,策反与他有私交的国民党将领,也是周镐曾经做过的任务。
周镐对于我党安排的工作投入心力,专心致志,将自己又致于了一个危险的境地,多次被捕,死里逃生,但是为了革命事业他从未退缩。周镐与妻子相互配合,相互掩护,传递情报,尽自己所能掩护地下工作的我党同志及时的撤离,在1948年成功策反了孙良诚部队共5800多人。
但是解放前夕,1948年淮海战役的时候,周镐受到我党的委派,前去策反刘汝明的国民党部队起义,可惜之后却被刘汝明、孙良诚给出卖,导致了周镐的被捕。1949年的1月,周镐在南京被蒋委员长下令枪决,牺牲的时候仅有39岁。
1965年的时候,周镐牺牲26年之后被追认为了革命烈士,他的光辉遗像现在也被挂于南京的雨花台的烈士陵园里的陈列厅上。
结语
周镐与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用鲜血铸就了和平的未来,他们的英勇无畏,他们的赤胆忠心,他们的英勇就义将永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七七事变中主要英雄人物及事迹
1、佟麟阁
佟麟阁(1892-1937),汉族,原名佟凌阁(因牺牲后报纸误写为“麟阁”,此后就沿用了下来),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人。
1937年7月28日,日军向北平发动总攻击,进犯南苑,时任第29军副军长的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指挥29军死守南苑。
佟麟阁被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其退下,他执意不肯,仍带伤率部激战。与日军从拂晓战至中午,头部又再受重伤,终因流血过多壮烈殉国,时年45岁。
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殉国的高级将领之一。193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二级上将。抗战胜利后,将南沟沿大街改名为佟麟阁路,以示纪念。
2、冯治安
冯治安(1896年—1954年),河北省故城县东辛庄村人。自幼贫苦,少年从军,投身于冯玉祥将军麾下。历任国民革命军29军37师师长、国民革命军77军军长、国民革命军33集团军总司令等职。
1937年日本侵略军在北平卢沟桥悍然发动了举世震惊的“七七事变”,冯治安即率二十九军开往唐官屯、马厂一带集结,军部移驻河间,担任津浦线上的防务。
8月中旬,第二十九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宋哲元任总司令,冯治安任副总司令兼前敌总指挥和第七十七军军长。
9月初,日本侵略军向津浦北段发动进攻,第七十七军在冯治安的直接指挥下,以阵地战配合游击战打击敌人,三十七师的第二十五旅,在静海县周围阻击日军,其中第六五七团与日军激战5昼夜。
在争夺阵地中四出四进,全团2400多人只剩下700多人退到县城以南,利用青纱帐作掩护,开展游击战争;第一一一旅向闸口和流河镇的敌军发动猛烈进攻,夺取了日军两个重要阵地,痛击日本侵略军。
第一三二师的官兵组织大刀队,夜袭日本侵略军。9月中旬宋哲元请假赴泰山休养,由冯治安代理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指挥部队与日军苦战约1个月,以重大的牺牲阻止日军南进。
3、张自忠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
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时,张自忠出面与日本周旋,试图和平解决,因此被舆论误解为“汉奸”。8月6日,张自忠偕副官廖保贞、周宝衡躲进了东交民巷德国医院。
同时通过《北平晨报》等媒体发表声明,宣布辞去所有代理职务。8日,北平沦陷。9月3日,张自忠逃离北平。
1938年张自忠将军所部第77军179师师长何基沣驻防洋坪时,对蒋介石消极抗战极为不满,导致其手下多名将领被陷害致死。
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1日,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出战。7日拂晓,张自忠东渡襄河,率部北进。
14日,双方发生遭遇战。15日,张自忠率领的1500余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围在南瓜店以北的沟沿里村。
激战到16日佛晓,张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一昼夜发动9次冲锋。张自忠所部伤亡人员急剧上升。
5月16日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到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5月16日下午4时,张自忠所部全军覆没,张自忠战死。
4、赵登禹
赵登禹(1898—1937年),字舜诚(一作舜臣),山东菏泽县杜庄乡赵楼村人,抗日烈士,中国国民党党员。
1937年7月26日,赵登禹奉军长宋哲元之命,赶赴南苑负责北平防务;与日军血战六小时,在集结途中,不幸被日军的伏兵击中胸部,壮烈殉国,年仅39岁。
为了纪念赵登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市政府将崇元观南至太平桥的马路命名为“赵登禹路”;北平通县古运河西岸一条大街,被命名为“赵登禹大街”。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确认赵登禹为抗日烈士。2009年9月,赵登禹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5、刘汝明
刘汝明(1895-1975),字子亮,直隶省献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早年入冯玉祥领导的第16混成旅。国民军成立后,刘汝明就任警备第1旅旅长。后来升任西北军暂编陆军第10师师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失守,察哈尔位置突出,三面受敌。7月16日宋哲元自原籍返回北平,刘汝明17日由张家口前去看望。
21日接到报告,约千余日军正由古北口向南口与北平间的沙河急进,似有截断平绥铁路的企图。宋哲元当即命刘汝明速返张家口,准备作战。
下午5时刘汝明的火车过沙河站后约十分钟,日军就赶到沙河,强行拆除路轨500公尺,日军这一行动显然是阻止刘汝明回张家口,但他们晚了一步。
在张家口战役中,援军傅作义、汤恩伯、高桂滋配合刘汝明部,经过十天的抵抗,终因没有军事设防、指挥失调、武器落后等原因,于8月29日夜撤退。
1937年9月二十九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143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八军,刘汝明任军长。
根据国民政府的战区序列,1937年10月刘汝明的68军调归第二战区序列,与35军、61军、17军、13军组成了以傅作义为总司令、刘汝明为副总司令的第7集团军,之后又划归第2集团军。
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刘部在冀南豫北的道口、内黄、滑县、清丰、大名一带游击敌人,斩获颇多。在黄河以北山东的馆陶、临清、德州一带战果更丰硕。
1938年3月20日台儿庄会战时,刘汝明奉李宗仁令开往徐州一带。在瓦子口处,刘汝明率领六十八军猛击敌人,敌人猝受打击,惊慌回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冯治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佟麟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登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自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