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李鸿章活了多少岁?
李鸿章(1823年—1901),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二十七年(1847),李鸿章考中进士。早年曾投入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致用之学。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咸丰三年(1853),回家乡安徽参与组建团练,开始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屡立战功。咸丰十一年(1861),开始投入到业师曾国藩的幕府,并在曾国藩的帮助下组建了淮军。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又镇压了捻军,因战功擢升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累加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
李鸿章热心于办理洋务运动,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创建了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一系列机构,并创办了北洋水师。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其主导的洋务运动破产。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同时西方有视之为“当世三杰”者,但因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之个人贪腐、决策失误等问题,也受到诸多批评。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作为特使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因战败被解职,李鸿章得到了出访欧美的机会。回国后他向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提议变法,但没被重视。后被起用为两广总督。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李鸿章深知敌我差距,筹划“东南互保”,拒绝对各国开战。随着清政府逐渐战败,李鸿章被迫受命北上谈判,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不久病逝于北京,享年79岁。死后获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其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是哪里人呢?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李中堂”,又称“李二先生”“李傅相”“李文忠”。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慈禧太后视为“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及“匡济艰难,辑和中外”之人。同时西方有视之为“当世三杰”者。但因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之个人贪腐、决策失误等问题,也招致诸多批评。
李鸿章的个人作品:
1、文集:
李鸿章的作品,主要收录于桐城吴汝纶主持编纂的《李文忠公全书》。吴汝纶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抱着“止谤”(诋毁时人对李鸿章的唾骂)的目的编辑此书,其时间跨度自同治元年(1862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全书一百六十五卷,六百余万字,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同治金陵书局刻本。
2、诗:
《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胸魄气略。
3、书法:
此外,通过李鸿章存世的大量墨迹,可以看出其书法造诣甚深。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李鸿章
李鸿章又叫李中堂,中堂清朝时是什么官职?
能言简意赅的就不长篇大论了!我们在看清朝影视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中堂”这个称呼,很多人凭感觉也能猜到中堂是很高级的官员,但未必真正了解清朝“中堂”的情况。
清代的中堂实际上是一种尊称而不是指具体的官职,自从明太祖朱元璋撤销宰相后,后来就没再设置过宰相一职。清代沿用明朝的这一做法,所以清代也是没有宰相这个官职,中堂也不是宰相的意思,今天就来说说清代中堂的一些情况。
中堂的由来及含义
中堂并不是清代特有的称呼,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中堂这个称呼,之后历代沿用此称呼,直到清朝灭亡。
虽然唐代及之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中堂这个称呼,但是中堂在每个时期的含义却是有所不同的。
唐宋时期宰相处理政事的场所在中书省内,此时的中堂指的是宰相办公之处,中堂也因此成为宰相的别称。
清代沿用明朝的六部制,每部亦设尚书、侍郎等职,但又有不同于明代的地方。
清朝入关后为了巩固统治根基,标榜满汉一家,以此笼络汉人,在设置六部尚书时也是各设一位满人、汉人尚书,所以清代六部各有两位尚书,这是有别于明代的做法。
平日办公时两位尚书分坐在大堂左右两侧,意为满汉平等,但是如果这两位尚书中有某一位有大学士头衔,那么他就坐在大堂中间,以示尊贵,清代中堂的称呼因此而来。后来中堂也逐渐成了清代大学士的一种尊称。
实际上在清代除了大学士以外,协办大学士也可尊称为中堂,所以清代中堂指的就是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李鸿章生前担任过文华殿大学士,所以可以称为李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