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经常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不是的,中元节就是民间信仰的一个例子。
是民间俗信的七月十四祭祖节、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节三俗合一的节日。在唐中后期采用了中元节作为名称,并设立在农历七月十五。不同地方的人们会借不同形式的民俗活动,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与思念。
中国人信仰祖先,相信以逝之人会保佑后世平安;信仰天地,相信万事万物道法自然;信仰圣贤,相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最重要的是,中国人除了神明,更信仰人的力量。从创世的盘古到补天的女娲、从逐日的夸父到射日的后羿、从闹海的哪吒到填海的精卫、从治水的大禹到移山的愚公,中国人所信仰的,是以人的力量战胜苦难,创造美好的生活。
世界上很多文化里都有着关于以逝之人的亡灵通过节日祭祀回到人世、与家人团圆的习俗。其实我们都知道人死不能复生,但我们通过祭祀祖先所想表达的,正是我们对他们的思念,以及我们会竭尽所能、带着他们的祝福更好的生活下去。
中元节是什么时候?节日习俗是什么?
祭祀
中元节本身源自祭祀!意义在于敬祖!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民间的祭祖活动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民间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送回为止。送回时,烧钱纸封包,称烧“包衣”,或者还有法事(或佛或道)。
1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2
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4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5
摆中元
虽然“摆中元”的手工艺品及仪式与乞巧节十分相似,但还是有一些不同,“摆中元”没有牛郎织女,也没有七娘梳妆盆,取而代之的是三件服装,分别是天官(赐福)的、地官(消灾)的、水官(解厄),而北方过中元节的风俗则简单些,主要是烧香等,像摆中元这样的习俗也找不到了
6
城隍出巡
中元节这天,城隍老爷出巡的仪仗舆从十分壮观,有活人装扮的皇隶到诸鬼相,还有旗锣队、花灯队、高跷队、彩船队等等,走遍城内的主要街巷,好像是一出声势浩大的阳间阴府时空穿越的戏剧,行至西门外邑厉坛赈济孤魂。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
中元节的习俗
1、放河灯,在民间中元节的习俗中,放灯是很重要的环节,放灯是一件善事,也表示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亲人一种挂念、一种相思之情。
2、吃鸭子,中元节要以鸭子为祭品祭祀祖先,所以也爱吃鸭子。
3、祭祖,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家五谷丰登。
农历七月半又称中元节,是民间传统的祭祀先人的日子。
每年到了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准备一点饭菜,主要有肉,鱼,砣粉,豆腐之类的菜品,摆放在家中堂屋中间,放上碗筷,点上香烛,桌子周围摆好凳子,请逝去的先人回家吃饭,并烧纸钱,磕头祭拜。
如今城里人都住上了楼房,受条件限制,不好在家中烧纸钱,只能到墓地或者是楼下空地烧烧纸钱,表表怀念之情。